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9-25 18:19

遠山/文 9月24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外賣平臺服務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見稿)》,正式對外征求社會意見。這份涵蓋平臺收費、促銷機制、商戶準入、騎手權益及算法治理的綱領性文件,標志著中國外賣行業十余年的“跑馬圈地”時代終結,進入以合規、責任與可持續為核心的發展新階段。
今年以來,隨著京東高調入局,阿里系餓了么持續加碼,疊加美團既有的市場地位,外賣市場再度掀起“三強爭霸”格局。資本重燃戰火,補貼大戰卷土重來;用戶端紅包滿天飛,商戶端被迫卷入價格內卷,騎手在算法驅動下疲于奔命。表面看是流量爭奪戰,實則暗藏成本轉嫁的風險:不少商戶反映“增收不增利”,而高負荷的補貼大戰中,騎手安全與勞動權益也易被邊緣化,消費者則面臨服務質量下滑等問題,行業整體陷入“高增長、低質量”的悖論。
對此,監管部門以往多以約談、警示等柔性手段介入,雖有震懾,卻難根治。此次征求意見稿,則從制度設計層面構建“硬約束”,直擊行業沉疴。其核心邏輯清晰:以規則重塑秩序,以透明替代模糊,以責任替代推諉。
新規每一項條款,皆對應現實痛點。針對平臺收費不透明、商戶“算不清賬”等問題,明確要求公示收費項目與計算標準,杜絕隱性扣費與隨意加項;針對促銷成本強制商戶分攤的積弊,明文禁止平臺變相轉嫁,從源頭遏制“平臺賺錢、商戶買單”的扭曲機制。這不僅是對現有巨頭的規范,更是為未來競爭者劃定不可逾越的紅線。
在商戶端,新規強化準入審核機制,要求提供真實證照、實景門店信息,甚至引入“一鏡到底”定位視頻,實現動態核驗與“網上亮證”,從技術上封堵“幽靈外賣”的生存空間。此舉既是對食品安全底線的捍衛,也是對合規中小商戶的制度性保護。
同時,針對“爆單”導致的服務崩潰,新規引入“接單控制提示”機制,要求平臺監測商戶負荷,預警訂單積壓,并向消費者主動提示“商家繁忙”,在商戶承載力、消費者體驗與平臺責任之間建立緩沖機制。
更值得關注的是對騎手權益的系統性保障。新規明確設置連續接單時長上限(超4小時需疲勞提示)、同時接單量與日接單總量限制,并要求報酬與任務強度匹配。這標志著平臺算法從“效率優先”向“安全與公平并重”轉變。過去“困在系統里”的騎手,長期在超時壓力下逆行、闖紅燈,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風險。新規以制度化手段干預算法邏輯,是對平臺責任的剛性確認。
顯然,若放任行業無序擴張,后果將遠超商業范疇:商戶持續失血將導致服務供給萎縮,騎手高危作業將推高公共安全成本,平臺間無底線補貼終將侵蝕整個生態的盈利能力。此次監管出手,正是防止行業滑向系統性失衡的關鍵舉措。
展望未來,燒錢換市場的粗放模式已不可持續。精細化運營、算法倫理、三方利益平衡,將成為平臺競爭的新維度。
新規不是束縛,而是新賽道的發令槍。外賣的本質是服務,而非資本游戲。當規則取代野蠻,責任重于規模,行業才真正走向成熟。這場由監管驅動的重構,有助于催生一個更高效、更公平、更具韌性的數字生活服務生態。
(作者系財經評論人)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