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05 10:32

閩南語(臺語)中有一個常用詞匯“剉列等”,意思是在恐懼和不安中等待,英文可翻譯為“waiting in fear and trepidation”。
11月4日,臺灣《中國時報》發表資深媒體人林公正的評論,題目為“川習響驚雷,臺灣剉列等”。
文章認為:“臺灣問題并未因韓國川習會落幕而結束,反是充滿了懸疑性,這對臺灣人民而言,根本就是一種精神懲罰,也是一種折磨?!薄芭_灣之所以淪落至惶惶不可終日的地步,無疑是執政者選錯邊、押錯寶,一味將臺灣前途與命運寄托于美國之上,卻未考慮與大陸修好?!?/p>
林公正的擔憂,正是臺灣精英階層的擔憂,不分藍綠。
藍營方面,臺灣《旺報》11月3日發表題為“美中平起平坐,臺灣何去何從”的社評,11月4日發表題為“軍備不能護‘國’,中華文化才能”的社評;《聯合報》11月4日發表題為“美中新現實成形,臺灣應尋求與北京對話”的社論;《中國時報》11月4日發表題為“川習會后,臺灣問題才開始”的署名評論。
綠營方面,《自由時報》11月3日發表題為“不接受統一,就變成烏克蘭?”的社論,11月4日發表題為“因應‘川習會’之后的形勢”的社論。
總體而言,在韓國那場國際矚目的峰會之后,臺灣精英階層普遍形成一個共識:中美兩國已經平起平坐,加上籌劃中的明年中美高層互訪,臺灣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面對這個歷史關頭,臺灣的精英階層普遍有一種焦慮感。
藍、綠分別給出了解決之道。
藍營希望臺灣當局主動和大陸示好,加強溝通,化解危機。
綠營則繼續高舉所謂“抗中保臺”的大旗?!蹲杂蓵r報》在11月4日的社論中明確表示,面對挑戰,臺灣應增加防衛支出、強化安全韌性、厚植經濟科技、擴大國際能見度、爭取國際支持,這些“都是現在進行式,須加緊進行”。
在筆者看來,面對兩岸關系的未來,臺灣社會如果有不安和焦慮,那么,有這種焦慮和不安的人大致分為四個群體。
第一個群體是絕大多數的臺灣民眾。他們并沒有像上述林公正文中描述的那樣驚慌,否則臺灣已經出現移民潮了。這也是兩岸關系發展這么多年來的一個積極成果,臺灣的民眾知道,大陸即使采取非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也是針對極少數“臺獨”分子。
第二個群體是精英階層。這個階層是“肉食者”,是既得利益者。他們擔心的是在歷史的巨輪下,能否保住自己的財富、地位和權勢。他們對未來有忐忑,有權衡,也有所謀劃。
第三個群體是以民進黨為代表的主張“臺獨”的政治團體。他們目前擺出的架勢是一條路走到黑,但內心深處應該已經波濤洶涌了。
第四個群體是以“沈伯洋”為代表的已經被定性和立案偵查的“頑固臺獨分子”,他們表面上還在嘴硬,內心應該早已慌亂。日前臺灣黑熊學院部分學員公開聚會,先后舉起了兩張白紙,一張白紙上寫著“我們都是沈伯洋”,一張白紙上寫著“我是頑固臺獨分子”。這明擺著是把沈伯洋架在火上烤。
以上四個群體,民進黨的問題最復雜,因為這個政治團體在臺灣社會盤根錯節、影響力深厚,其中有一些人能量很大、能力突出。民進黨的另一個特點是“臺獨”思想相對頑固,近些年來雖然陸續有民進黨人士改變立場,主張兩岸交流、認同“九二共識”,但人數不多。
筆者認為,民進黨的未來如何安放,不但是民進黨自身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大陸不得不面對和處理的問題,應未雨綢繆、積極探索破解之道。大陸方面甚至要考慮到,將來兩岸統一之后,與民進黨有關的善后問題的處理,也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
有人已經展開行動了。
賴清德的祖籍地是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阪仔鎮心田村。日前臺灣網紅“館長”陳之漢到訪該地替賴清德尋根問祖?!梆^長”和賴氏族人一同呼吁賴清德改邪歸正,否則愧對祖先。
這樣的呼吁,對賴清德管用嗎?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