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25 10:53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10月23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下稱《公報》)。
《公報》提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一級教授張占斌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十五五”時期同時承擔著“國內轉型換擋、改革任務收官、全球規則對接”三大歷史功能,是連接“第一個百年”改革成果與“第二個百年”復興宏圖不可替代的樞紐工程,其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由此確立。

張占斌認為,《公報》呈現出未來“十五五”規劃的一些亮點,比如找準戰略定位、注重各類政策協調配合、突出新質生產力等。
《公報》將實體經濟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豆珗蟆诽岢?,“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張占斌認為,制造業的“合理比重”既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而且比起“產能”概念,“比重”更側重產業鏈價值,需要推動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的投入機制。
《公報》多次提及“人”的關鍵性,比如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等表述。
張占斌說,“十五五”時期把“人”置頂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質上是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升華光大,讓“人民至上”的治理信條融入理論與實踐。
|對話|
經濟觀察報:如何理解“十五五”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張占斌:可從“時間坐標—改革坐標—全球坐標”三條軸線,完整把握其“承前啟后”的樞紐意義。
從時間坐標看,這是打通“兩步走”戰略的關鍵“中繼站”。黨的二十大將“兩步走”細化為“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建成現代化強國”,而“十五五”(2026至2030年)恰好處于前后兩個五年的交匯點——前接“十四五”開局、后啟“十六五”沖刺;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銜接點——2029年完成新中國成立80周年改革清單,2035年實現第一階段現代化目標。因此,“十五五”是檢驗第一步“有沒有跑起來”的唯一可觀測區間,也是為第二步“加速跑”積蓄動能的最后一次系統換擋。
從改革坐標看,“十五五”是300多項重大改革任務的“竣工節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29年完成全部300多項改革任務”,時間軸與“十五五”完全重疊。
規劃執行的過程就是改革驗收的過程,2029年要對賬銷號,2028年底必須完成“壓力測試”,2026至2027年必須完成主體工程。一句話,“十五五”規劃是三中全會改革清單的“五年工期表”,沒有這一階段,改革就可能停留在政策文本層面。
從全球坐標來看,“十五五”是同步全球規則重構的“窗口對沖期”。2026至2030年也是國際貿易、數字治理、綠色金融等高標準規則的密集定型期。中國能否在“十五五”期內,把國內制度型開放成果固化為法律法規,直接決定我們在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DEPA(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CBAM(碳邊境調節機制)等新一輪規則競爭中,拿到“首發席位”還是“候補席位”。
因此,“承前啟后”不僅是接續自身現代化,更是把“中國改革時鐘”與“全球規則時鐘”重新對準的唯一機會。錯過這五年,就要付出更高的制度接軌成本和時間代價。
綜上,“十五五”時期同時承擔著“國內轉型換擋、改革任務收官、全球規則對接”三大歷史功能,是連接“第一個百年”改革成果與“第二個百年”復興宏圖不可替代的樞紐工程,其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由此確立。
經濟觀察報:你認為《公報》內容呈現了“十五五”時期的哪些特點?如何理解“十五五”規劃相較三中全會決議等重要綱領性文件的延續性和創新性?有哪些特別值得關注的表述?
張占斌:從《公報》看,未來將出臺的“十五五”規劃亮點頗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找準了戰略定位?!笆逦濉睍r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黨中央深刻把握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為規劃找準戰略定位,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強調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關注民生福祉。
二是注重各類政策協調配合?!笆逦濉睍r期將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將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與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相結合,同時統籌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支撐,還強調構建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等,實現各領域協同發展。
三是突出新質生產力?!笆逦濉睍r期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通過優化科技創新支持政策、增加基礎研發投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同時發揮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賦能作用,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十五五”規劃對三中全會決議等重要綱領性文件的延續性和創新性體現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始終作為首要原則貫穿其中,為發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證,確保發展方向不偏、路徑科學,這與三中全會決議等重要綱領性文件中堅持黨的領導的核心要求是一致的。
創新性在表述上有諸多變化:“堅持人民至上”進一步升華了價值追求;新增“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體現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自覺遵循,且“有效市場”置于“有為政府”之前,凸顯市場核心地位;強調“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彰顯了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思維;把“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細化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彰顯改革攻堅與開放升級的協同推進;將“堅持新發展理念”融入“堅持高質量發展”,把“堅持系統觀念”并入“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體現出發展邏輯的整合優化和實踐路徑的精準聚焦。
經濟觀察報:如何理解中國“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這個“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是什么?
張占斌:中國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這是基于中國眾多顯著的比較優勢、后發優勢和競爭優勢。
從比較優勢來看,中國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不斷擴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形成了超大規模的市場。
這不僅能夠攤薄制造業的研發、投資、物流、營銷、采購等成本,還能形成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巨大的創新空間,為各類新產品、新服務提供廣闊的市場需求,促進產業的發展和創新。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體系,制造業占全球比重達28%。完整的產業鏈可以形成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使企業能夠在國內便捷地獲取各種零部件和原材料,降低采購成本和運輸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形成綜合成本優勢。
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為做好經濟工作提供根本保證,中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持續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不斷增強。戰略規劃和短期的宏觀調控相結合,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能夠更好地應對經濟發展中的各種挑戰,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
從后發優勢來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方面的成功經驗,避免走一些彎路。同時,能夠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跨越式發展。中國在一些新興產業領域雖然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迅速,具有較大的升級空間。
例如,在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5G通信等領域,中國可以利用后發優勢,直接采用先進的技術和標準,實現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追趕。
從競爭優勢來看,中國科技創新活躍。中國研發人員總量已連續11年穩居世界第一,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增加,科技創新成果豐碩?;钴S的科技創新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市場化和迭代升級,能夠支撐新興產業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中國已經建成460多萬個5G基站,5G基站建設規模大,網絡覆蓋范圍廣。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達到60%,新能源發電增量占全國新增發電量的近50%,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高,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在光伏、風電等領域具有領先的技術和產業優勢,為經濟的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龐大的人口和多樣化的經濟活動創造了豐富多樣的應用場景,無論是消費互聯網還是產業互聯網,都有廣闊的應用空間。例如,移動支付、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在中國的快速發展,都得益于中國巨大的應用場景優勢,這些應用場景也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地需求和動力。
經濟觀察報:《公報》特別強調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其中繼續強調了“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怎么理解制造業的合理比重,是指產能的概念還是產業鏈價值的概念?如何和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相結合?
張占斌: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是指將制造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維持在一個合理區間,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基礎性、全方位支撐。
根據國家統計局2025年7月發布的最新數據,2025年上半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5.7%,與2024年全年相比基本持平,仍處于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較高水平。雖然近年來隨著服務業占比上升,制造業比重整體呈下降趨勢(從2010年前后的30%以上逐步回落至當前水平),但其在工業內部占比持續提升,顯示出制造業“由大向強”的轉型趨勢仍在延續。這一比重既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過高易帶來資源與環境壓力加劇等問題,過低則易導致經濟增長放緩,削弱經濟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它更側重于產業鏈價值的概念,要推動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以科技創新培育制造業新動能,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相結合,通過強化要素保障、降低綜合成本、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等措施,提高制造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經濟觀察報:本次會議公報,多次提及了“人”的關鍵性,比如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怎么理解“十五五”時期,對“人”的強調?
張占斌:通過《公報》可以看出,未來要出臺的“十五五”綱要要把“人”置頂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質上是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升華光大,讓“人民至上”的治理信條融入理論與實踐,具體可從三重維度體悟其深意。
第一,《公報》將“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寫入宏觀經濟總方針,意味著教育、醫療、養老、托育不再只是社會政策“附件”,而是與高鐵、5G、算力同等地位的“核心基礎設施”。
第二,三中全會《決定》提出300多項改革,其中120余項直接對應“人的全生命周期”,形成一條“出生-教育-就業-養老-臨終”可量化、可追責的改革閉環,真正讓“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成為可檢驗的政績標尺。
第三,面對外部風險、內需收縮、人口增長放緩三大挑戰,“十五五”把“動員全體人民”機制化。把人口數量紅利轉化為質量紅利,讓人民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從而把“人民是戰勝一切風險挑戰的力量源泉”從政治口號轉化為制度底氣。
“十五五”對“人”的強調,是通過“民生為大”的財政排序、“美好生活指數”的政績考核,把“人民至上”寫進預算科目、寫進改革節點、寫進治理流程,讓現代化建設的過程成為每一個人可感、可及、可持續的“人的全面發展”進程。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