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黃金積存業務多行收緊 工行建行同日暫停部分服務

    2025-11-03 17:52

    作者 胡群

    金價節節攀升,黃金的投資價值愈發凸顯。然而市場波動加劇,風險同步上升。11月3日,中國建設銀行發布公告,宣布即日起暫停受理易存金業務的實時買入、新增定投買入及實物金兌換申請。同時,個人黃金積存兌換實物貴金屬、賬戶黃金兌換實物貴金屬等業務也被暫停。建行方面表示,此舉是基于市場波動與風險審慎管理的要求。

    同日,中國工商銀行也發布了關于暫停部分如意金積存業務的通知,自2025年11月3日起,工行暫停受理如意金積存業務的開戶、主動積存、新增定期積存計劃以及提取實物的申請,存量客戶處于有效期內的定期積存計劃的執行以及辦理贖回、銷戶不受影響。

    兩家國有大行在同一日對黃金積存業務作出收緊調整,引發市場關注。此前,中國銀行、寧波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已陸續發布相關調整通知。

    近年來,隨著國際金價持續走高,中國居民對黃金的投資熱情顯著升溫。尤其是在2023年至2024年間,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疊加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促使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地位再度凸顯。在此背景下,以“積存金”為代表的銀行零售貴金屬業務迅速擴張,成為普通投資者參與黃金市場的重要通道。這類產品通常具備門檻低、流動性強、操作便捷等特點,吸引了大量中小投資者參與。

    進入2025年,黃金價格波動幅度明顯加大。數據顯示,自年初以來,國際金價一度突破每盎司3000美元關口,隨后又出現多次大幅回調,單日振幅超過1%的情況屢見不鮮。10月以來,國際金價一度逼近4400美元/盎司,單日波動高達300美元/盎司。

    劇烈的價格波動不僅增加了投資者的潛在虧損風險,也給銀行端帶來了較大的資金管理和結算壓力。特別是對于提供“實物兌換”功能的積存金產品而言,其背后涉及庫存管理、物流配送、差價補償等多個環節,一旦市場方向逆轉,銀行可能面臨巨額套保成本或存貨減值損失。

    正是在這種外部環境變化下,多家銀行開始重新評估在貴金屬業務上的風險敞口。建設銀行此次暫停部分易存金業務,實際上是對已有風險管理體系的一次升級。根據公告內容,暫停范圍包括實時買入、新增定投、實物兌換三大核心功能,但保留了存量客戶已設定定投計劃的正常運行權限。這意味著銀行并未完全退出該市場,而是選擇性地切斷新增風險來源,同時保障現有客戶的權益穩定。

    工商銀行早在10月中旬就宣布上調如意金積存業務最低投資額度,并在11月上旬直接暫停新增業務申請。這一系列動作反映出銀行在風險偏好上的明顯轉變,從鼓勵大眾參與、擴大市場份額,轉向強化內部控制、防范系統性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業務有所收縮,但銀行并未停止對黃金資產的整體支持。例如,工商銀行仍允許存量客戶繼續執行原有定投計劃,且贖回和銷戶流程保持暢通,說明其策略重點在于“控增量、穩存量”。

    10月14日,中國銀行發布關于調整積存金產品按金額購買起點的公告,將該行積存金產品的最小購買金額由850元調整為950元。

    中小銀行也在跟進調整。寧波銀行自9月4日起,該行積存金起購金額從800元提升至900元。10月9日,寧波銀行再次發布調整貴金屬積存金業務(含積存計劃)起購金額的公告。自10月11日起,該行積存金起購金額由900元調整為1000元。

    多家銀行收緊積存金業務,顯示出對市場風險的高度敏感。此類調整雖然看似微小,但在實際操作中具有重要影響。銀行作為市場參與主體,既要滿足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需求,又必須防范系統性風險。從提高投資門檻到暫停實物提取,每一步調整都是對市場環境的響應。一方面,更高的起購門檻會自然篩選出更具財務能力的客戶群體,降低小額頻繁交易帶來的操作復雜度;另一方面,這也間接提升了產品的整體抗風險能力,有助于銀行更好地匹配頭寸與市場走勢。

    對于投資者而言,銀行提高門檻、暫停部分業務,意味著黃金積存投資的便利性下降。尤其是暫停提取實物黃金,直接切斷了部分投資者“紙黃金”轉為“實金”的路徑。不過,存量客戶仍可繼續執行原有定投計劃,也可辦理贖回和銷戶,顯示銀行在處理存量業務時保持了平穩過渡。

    從長期來看,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屬性并未改變,但個人投資者通過銀行渠道參與黃金投資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銀行不再鼓勵短期、大額的投機性交易,而是引導客戶通過定期積存、長期持有等方式參與市場。

    隨著投資者結構日趨復雜、市場聯動性增強,單一產品的設計必須考慮多重風險維度。黃金積存業務的“降溫”,不是黃金投資的終結,而是市場從高速擴張轉向穩健發展的信號。隨著更多金融機構加入風險管控行列,個人黃金投資或將進入一個“精細化運營”時代。投資者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邏輯,理解黃金的真實價值而非情緒驅動下的價格漲跌。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金融市場研究院院長 主要關注銀行、消費金融領域市場動態。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