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滿足“中國胃”,必須守好農業“中國芯”。
11月3日,國家安全部發布消息,境外間諜情報機關持續滲透我國糧食領域,竊取水稻、大豆、玉米等農作物基因數據和親本種子,威脅我國種業核心競爭力與糧食安全。
專家指出,種子作為農業的“芯片”,其安全關乎糧食自給、鄉村振興及國家穩定,竊取行為導致技術外泄、生物安全風險和經濟損失,甚至可能引發“種子戰”。
面對嚴峻的形勢,我國需加強法律法規、技術防護和自主創新,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及公眾應協同努力,提升種業競爭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非法搜集親本種子
親本種子,一般是第一代用于雜交實驗的種子,是我國嚴禁向外出售的農業資源。國家安全機關工作發現,某國間諜情報機關始終對我國糧食數據和種質資源虎視眈眈,在我國內非法搜集親本種子。
國家安全機關11月3日披露的朱某某案中,某農業科技公司原總經理朱某某利用職務便利,將5種親本稻種包裝成普通種子,通過“合作制種”名義向境外間諜機構違規出售。
作為我國糧食安全領域重要的種質資源,合適的親本種子對于維持遺傳穩定性、提高作物產量和改善作物質量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朱某某通過非法途徑將這些種子走私出境,可能使得外國勢力掌握我國雜交水稻的核心技術,對我國農業發展構成潛在威脅,更嚴重的是,外部勢力可能會利用盜取的親本種子發起“種子戰”。
此類親本種子攜帶原始基因信息,境外勢力可通過基因測序解析我國雜交水稻的遺傳密碼,進而培育出針對性競爭品種,然后在國際市場上以更低的價格銷售,沖擊我國種子市場,削弱我國種業企業的競爭力。
例如,若通過基因編輯技術破壞雜交水稻的雄性不育特性,可能導致我國核心育種技術失效。在更極端情況下,可能研發出專一性病蟲害,直接摧毀我國大面積農田,導致農作物絕產絕收。
此外,國家安全機關還披露了另一起典型案例,某國領館人員帶領農業專家團隊以“走訪調查”為名,在我國糧食主產區秘密搜集作物產量與儲備數據。此類行為不僅竊取經濟情報,更可能通過大數據建模預測我國糧食供需缺口,為國際糧商操縱市場提供依據。
據央視新聞報道,在俄烏沖突期間,西方國家曾對俄羅斯發動“種子戰爭”,通過限制種源供應打擊其農業出口。據上觀新聞報道,拜耳集團2023年3月14日宣布停止在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所有非必要業務”。該集團解釋道,將依據烏克蘭局勢的進展來決定是否繼續向俄羅斯供應2023年及以后的農業物資。俄羅斯可能會陷入“種子荒”的困境,全球供應鏈也可能因此面臨嚴峻挑戰。
種業關乎安全大局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安全關乎糧食安全與鄉村振興大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種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p>
然而近年來,境外間諜情報機關對我國糧食領域的滲透力度不斷加大,違法獲取我國大豆、玉米、水稻種子等農作物基因數據,給我國糧食安全帶來嚴重危害。
在上述朱某某案中,據央視新聞報道,境外間諜情報機關主要以高價購買種子為誘惑,朱某某及其公司為了拉攏客戶,為了開拓市場,私下將我國禁止出口的雜交水稻親本種子提供給對方進行試種。經過試種以后,對方進行選擇,再大量出口親本種子,主要就是為了謀取私利。
在利益的驅使下,朱某某明知故犯,選擇鋌而走險。朱某某對自身行為性質有著清醒的認知,多次對關系人提及“向境外出售種子是違法行為,可能會被判刑,此事要保密”。為了逃避監管,朱某某還對稻種進行了精心的偽裝。
綜合國家安全部有關信息發現,近年來,國家安全機關已連續破獲多起種業間諜案:張某偷運玉米種子在機場被截獲,某生物公司高管向境外販賣大豆基因數據……這些案件揭示了糧食領域已成滲透重災區。
新修訂的《種子法》將種質資源保護提升至國家安全高度,12339舉報熱線已收到多條關于可疑“種子收購商”的線索。在山東某地,農民老李發現有人高價求購小麥穗頭后立即報警,最終協助摧毀一個跨境走私種子的犯罪網絡。
這些案件背后,反映了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背景下各國對于農業核心技術掌控權爭奪加劇的趨勢,這不僅僅是關于經濟利益的較量,更是關乎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戰略博弈。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一軍接受光明網采訪時表示:“種子安全不僅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還關系到農民的生計和社會穩定。我國應加強種子資源保護,提高種子安全意識,確保種子安全?!?/p>
構建全方位的防護網絡
面對威脅,中國正構筑起一道立體化的種質資源防護網。位于北京的中國國家作物種質庫,被譽為“種子諾亞方舟”,是全球最大的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其保存容量達150萬份,所有種子在零下18攝氏度、低濕環境中長期休眠,部分無性繁殖作物則通過液氮超低溫或試管苗方式保存。
每份資源都有唯一二維碼,實現從入庫到分發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自2021年起,全國開展最大規模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新收集大量珍稀地方品種,如山西“珍珠玉米”、西藏耐寒青稞,不斷充實“基因寶庫”。
從頂層設計來看,我國正加快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202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指出:“推動種業自主創新全面突破,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p>
當前,我國種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據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種業總產值已突破1500億元人民幣大關,同比增長超過10%。其中,隆平高科、北大荒集團、先正達中國等龍頭企業表現尤為突出,在水稻、小麥、玉米等多個領域占據了較大市場份額。
面對嚴峻的安全形勢,專家建議我國從多個方面進行防范和反擊:需要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完善《種子法》和《反間諜法》,加大對竊取種質資源行為的懲處力度,應盡快建立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強化執法協作,防止數據泄露;產業各方應加強合作,共同維護國家種業安全,包括政府加強監管、安全教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農民提高種植技術等。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