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高德地圖已覆蓋臺灣 臺灣藝人感慨“等了好久”

    2025-11-04 13:32

    11月1日,一條看似普通的微博引發兩岸熱議。

    據參考消息報道,臺灣歌手黃安在社交平臺連發兩條消息,驚嘆中國臺灣地區可以用高德導航了。他感慨:“等了好久終于等到今天?!?/p>

    更令人驚訝的是,大陸網友隨即實測發現,從桃園機場到臺北101、從臺中高鐵站到日月潭,高德地圖不僅能規劃完整路線,還能提供實時路況和車道級導航。

    迅速贏得用戶口碑

    高德地圖對中國臺灣地區的覆蓋,并非一夜之間突然實現的。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早在2022年,百度、高德等地圖軟件已實現臺灣省街道級標注,并精確到街道紅綠燈,以及各路段實時的擁堵情況。

    2024年5月,高德地圖官方小紅書賬號發布“看看你與臺灣省的距離”的視頻,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從大陸到臺灣省的導航路線。

    同年9月,高德地圖宣布推出帶3D多視角渲染效果的地圖,真實還原多視角街道場景,并覆蓋港澳臺地區。2025年6月,高德車道級導航功能落地臺灣,精確到每條行車道與信號燈狀態。

    高德地圖自建測繪體系,掌握從數據采集到算法處理的全鏈條能力,加之阿里云提供的強大算力支撐,AI模型可自動識別衛星圖像中的道路變化。它憑借精準的語音識別和路徑規劃,迅速贏得用戶口碑。

    臺灣前“立委”蔡正元此前公開表示,自己已完全卸載谷歌地圖,轉而使用高德出行。多位臺灣網友也在社交平臺留言說:“比我們自己還懂路”“再也不怕找不著北”。黃安在視頻中也感嘆道:“等了好久終于等到今天?!?/p>

    對于頻繁往返兩岸的臺商、游客和學生而言,現在無需再切換地圖應用,一部手機即可通行兩岸。一位常往來廈門與臺北的青年人坦言:“以前總覺得隔著海,現在打開地圖,就像在同一個城市里找路?!?/p>

    相比之下,谷歌地圖在臺灣長期存在本地化不足問題,頻頻出現路名誤讀、路線繞行、實時更新滯后等。黃安吐槽說,過去在臺灣省開車導航,只能使用蘋果自帶的谷歌地圖,語音播報發音不準,把“重慶北路”念成“眾慶北路”、“二段”念成“二噸”。

    不少網友在黃安的微博下留言,分享自己使用高德地圖從大陸導航至臺灣省的經歷。有網友回憶說,2016年去臺灣時,高德地圖上臺灣省區域還是一片空白。

    或有更多智能出行合作落地

    專家認為,大陸導航系統對臺地理信息服務應用落地的背后,是多源數據融合的結果。

    雖然高德未公開臺灣地區具體測繪方式,但行業普遍采用“衛星遙感+眾包數據+地面采集”三位一體模式。即衛星提供基礎影像,用戶出行軌跡實時更新,專業測繪車補充交通標志、車道線等細節的綜合數據構建模式。

    衛星提供的高清基礎影像是高效地理信息服務的基礎。值得關注的是,就在近日,中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商用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吉林一號”公布了8張太空視角下涵蓋臺灣各地的衛星影像圖片。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圖片中不僅有臺灣日月潭、阿里山、鵝鑾鼻半島等著名觀光景點,還包括臺北市、新竹科學園區等地景象。

    報道稱,“吉林一號”系列遙感衛星運行在500公里以外的太空環境,可以俯瞰全球的每一個地方,做到“想拍哪里就能拍哪里”。

    作為全球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和首個具有0.2米全球圖像獲取能力的系統,“吉林一號”涵蓋了高分衛星、視頻衛星、寬幅衛星、紅外衛星和多光譜衛星等,就像散布在太空的“攝像頭矩陣”。每天能對全球任意地點實現38—40次過境觀測,具備全球一年覆蓋6次、全國半月覆蓋1次的能力。

    2024年9月,長光衛星發布了世界首個高清全球年度一張圖——“吉林一號”全球一張圖。這張圖累計覆蓋面積1.3億平方公里,實現了除南極洲、格陵蘭島外的全球陸地區域亞米級影像全覆蓋,使用分辨率為0.5米的影像占比超90%。

    今年10月,“吉林一號”衛星工程組網衛星數量已擴增至141顆,為國土安全、地理測繪、土地規劃、農林生產、生態環保、智慧城市等領域提供了高質量的遙感信息和產品服務。

    作為我國商業航天的核心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商用衛星技術的進步,多數據融合技術或將向更多領域延伸。

    目前,高德地圖已開始探索與智慧交通、自動駕駛的結合,若在臺灣持續優化高精地圖服務,未來有望支持更高級別的智能出行應用。同時,兩岸在位置服務、物流配送、旅游導覽等方面的合作空間也將被打開。

    近年來,我國商業航天呈現出發展潛力大、市場規模廣、增長速度快的特點,具有良好廣闊的發展機遇。專家表示,作為技術迭代快、經濟效益高且產業協同強的航天新業態,商業航天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的新增長極。

    2024年,商業航天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按下發展“加速鍵”。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商業航天行業產值從2024年的約2.3萬億元,躍升至2025年的2.8萬億元,產業化進程正在全面提速。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