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銀行10月24日發布《2025年三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報告顯示,三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70.39萬億元,同比增長6.6%,增速較二季度末的7.1%有所放緩。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4.75萬億元。在總量平穩增長的背后,信貸結構正經歷深刻變革,資金精準流向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在總量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結構優化特征更加突出。三季度普惠小微貸款同比增長12.2%,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增速達22.3%,不含房貸的住戶消費性貸款同比增長4.2%。這三大領域不僅延續了二季度的增長態勢,還在投放節奏、覆蓋廣度和結構質量上出現新變化,成為觀察中國經濟內生動能的重要窗口。
普惠小微貸款增速微調
2025年三季度末,人民幣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為36.09萬億元,同比增長12.2%,較二季度末的12.3%微降0.1個百分點,但仍顯著高于整體貸款增速。前三季度新增3.15萬億元,其中三季度單季新增5200億元,低于二季度的單季約7300億元(上半年增加2.63萬億元、一季度增加1.9萬億元),顯示銀行在三季度加快了普惠貸款的投放節奏。
農戶經營性貸款余額保持在9.92萬億元,與二季度末持平,但前三季度新增3465億元,略低于上半年的3516億元,表明農村小微貸款在三季度略有放緩。與此同時,助學貸款余額增至2944億元,同比增速從二季度的28.4%躍升至41.1%,教育類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明顯增強。
整體來看,普惠小微貸款正從“高速擴張”轉向“穩健覆蓋”,政策重心逐步從規模增長轉向服務深度和可得性提升。
科創貸款獲貸率穩中有升
截至三季度末,獲得貸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達27.54萬家,獲貸率為50.3%,較二季度末50%的水平繼續提升;貸款余額3.56萬億元,同比增長22.3%,較二季度的22.9%小幅回落,但仍高出整體貸款增速。
高新技術企業方面,截至三季度末,獲貸企業數量為26.66萬家,獲貸率穩定在57.6%,與二季度持平;本外幣貸款余額18.84萬億元,同比增長6.9%,較二季度的8.2%明顯放緩。這一變化可能反映大型科技企業融資需求階段性趨穩,或銀行對部分行業風險敞口進行審慎調整。
非房消費信貸持續修復
三季度末,本外幣住戶貸款余額為83.94萬億元,同比增長2.3%,較二季度末的3%有所回落;住戶貸款余額甚至較二季度末的84.01萬億元減少70億元,主要受房地產貸款拖累。
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7.44萬億元,同比下降0.3%,增速比上年末高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減少2411億元,而二季度末尚增加510億元,顯示三季度房地產相關信貸明顯收縮。但不含房貸的消費性貸款余額達21.29萬億元,同比增長4.2%,前三季度新增3062億元,其中三季度單季新增1112億元,低于二季度單季的約1629億元(上半年新增1950億元,一季度增加321億元)。
住戶經營性貸款余額25.21萬億元,同比增長4.8%,前三季度新增1.04萬億元,三季度投放節奏亦有所加快,反映出個體工商戶等小微經營主體融資需求保持活躍。
信貸數據的結構性分化,清晰勾勒出中國經濟轉型的宏觀圖景。當傳統信貸引擎減速時,普惠、科創、消費,以及綠色貸款等領域將逐步承接起金融支持實體的重任。這種轉變既是政策引導的結果,更是市場內生動能的自然選擇,金融資源正在從資產抵押邏輯轉向價值創造邏輯,從規模擴張轉向精準滴灌。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轉型伴隨著深刻的挑戰。普惠貸款增速微調暗示著可持續性邊界的顯現,科創企業貸款在保持高增長的同時也面臨風險定價的長期考驗,而消費信貸的復蘇仍需居民收入預期的根本改善作為支撐。更關鍵的是,房地產貸款的持續收縮與傳統基建貸款的放緩,正在重塑整個信用創造機制。
這背后是一個根本性命題:中國金融體系能否在支持結構轉型的同時,保持自身的穩健性與盈利性?答案取決于風險定價能力能否從傳統抵押物轉向數據資產與未來現金流;金融服務能否從單一信貸支持升級為“融資+融智”的綜合解決方案;金融科技能否真正打破普惠金融的“成本—風險—規?!辈豢赡苋?。
信貸結構的優化不僅是短期內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策略選擇,更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長遠布局。未來的政策設計應更加注重制度建設和長效機制的建立,通過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健全風險分擔體系、強化財政金融政策協同等措施,確保金融資源能夠精準、高效地流向實體經濟的每一個角落。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