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居民財富管理市場正站在歷史性的十字路口。隨著房地產這一傳統“避風港”的光環逐漸褪色,高達300萬億元人民幣的居民可投資資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配置抉擇。在10月19日舉行的“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5蘇河灣大會”上,申萬宏源證券董事長劉健直言,當前金融市場在產品類型、投資策略、跨境渠道和服務分層等方面仍存在供給不足,難以滿足投資者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全球化、多元化配置的需求,需要通過系統性創新來破解這一供需矛盾。
劉健在演講中描繪了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顯著變化:居民家庭資產中房地產投資占比已從近七成顯著下降,股票、基金等權益類投資占金融資產的比例穩步提升至15%左右。同時,30歲以下年輕投資者占比已達30%,他們對投資便利性、全球視野與風險分散有著更高要求。
居民財富格局生變,多元配置需求凸顯
中國居民財富管理市場正經歷深刻的結構性變遷,呈現出規模持續增長、配置加速轉型、需求日益多元的顯著特征。從總量維度觀察,過去二十年間,中國居民財富規模呈現跨越式增長態勢。據貝恩咨詢的數據,中國私人部門可投資資產總量已突破300萬億元人民幣,高凈值人群規模穩居全球第二位,這一龐大的資產基數為財富管理市場提供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在資產配置結構層面,中國居民家庭正在經歷從“單一化”到“多元化”轉變。長期以來,房地產在家庭資產配置中占據主導地位,占比曾接近七成。然而,這一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房地產在家庭資產中的比重已顯著回落,而金融資產的配置比例持續提升。其中,股票、基金等權益類資產在金融資產中的配置比例已穩步提升至15%左右,債券、公募基金、私募股權、保險及黃金等大宗商品也逐漸成為資產組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轉變既反映了居民投資理念的成熟,也體現了金融市場發展的深化。
更值得關注的是投資者結構的代際變遷。隨著人口結構的更替和數字金融的普及,年輕投資者正成為市場中日益活躍的力量。數據顯示,30歲以下股票投資者占比已達到30%,這一群體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投資特征:他們不僅追求資產增值,更注重投資過程的便捷性,具備全球資產配置視野,并對風險分散有著更為理性的認知。這一群體對數字化服務體驗有著更高要求,對創新金融產品接受度更高,同時對個性化、定制化服務需求更為強烈。
金融產品供給現存問題
“從金融產品供給看,當前金融市場產品體系還不能滿足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投資需求?!眲⒔》Q。
在資產類別上,盡管以股票、債券、公募基金等為代表的傳統產品體系已較為完善,且我國市場容量及交易規模均位居全球前列,但在綠色金融工具、跨境ETF、商品及衍生品等創新產品上,國內產品供給明顯不足?,F有投資產品之間的風險關聯度偏高,行情向好時多數投資產品普遍上漲,行情走弱時又集體下跌,居民財富管理難以真正實現分散投資。
在配置策略上,近年來國內投資者對穩健型投資產品的需求快速增長,但目前多數穩健收益類產品主要依賴固收類資產的穩定性,未能充分發揮大宗商品、非標資產、權益類及量化策略等組合優勢,宏觀對沖、商品策略、結構化收益增強等復雜策略產品的高質量供給不足。
在投資渠道上,以滬深港通為代表的互聯互通機制豐富了居民配置境外資產的渠道,但跨境配置的便利性及覆蓋面仍顯不足。截至2025年9月,內地公開銷售的北上(香港)互認基金共計41只,基金規模約2400億元,互認基金規模及占比都明顯偏低,難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跨境投資需求。
在投資分層上,當前我國針對普通投資者的普惠型投資產品供給明顯不足。近年來以信托、家族辦公室為代表的財富管理機構在豐富高凈值人群投資產品體系上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但整體來看,我國財富管理的分層服務體系尚不成熟,針對不同投資者群體的工具設計和產品匹配不足。
構建多層次產品生態的路徑探索
“為進一步提升金融市場服務居民財富管理的能力,圍繞加大金融產品供給和創新,需要不斷探索和突破?!泵鎸┬枋Ш獾默F狀,劉健提出了五個關鍵路徑,以系統性地構建財富管理產品新生態。
一是加快豐富可直接投資的資產和產品類型。他建議,應大力拓展ETF產品邊界,重點發展寬基指數、商品、外匯及跨境ETF。同時,探索將居民長期投資與稅收優惠相結合,引導資產管理機構發行更多中長期限的多資產組合產品,并鼓勵養老金、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加大配置。此外,還需積極發展綠色債券、碳信用衍生品等工具,并依托統一的ESG評價標準提升信息透明度。
二是進一步豐富產品策略,形成覆蓋全資產、多策略的廣譜產品體系。要適度提升權益類、商品類及另類資產在產品體系中的占比,積極發展衍生品市場,為投資機構降低交易與對沖成本。利用衍生品工具,在傳統“固收+”基礎上融入商品增強、量化對沖、結構化收益增強等策略,拓展多元化收益來源。穩步推動公募基金、保險資管、銀行理財子公司等機構更靈活地運用期貨、期權及場外衍生品工具進行風險管理。
三是不斷豐富互聯互通機制內涵,擴展覆蓋范圍。資產管理機構需加大在跨境ETF、跨境收益互換及跨境衍生品上的創新力度,開發聚焦不同區域與主題的跨境投資產品。同時,應持續豐富跨境理財通、ETF互認等機制下的產品類型,探索引入跨時區、跨幣種的結構性產品,并逐步將投資標的拓展至海外REITs、高收益債券及私募基金等資產。
四是加快推進財富管理的服務分層,構建差異化服務體系。劉健強調,必須構建覆蓋高凈值、中產及普通投資者的全品類產品體系。在服務高端客戶全球化、定制化需求的同時,更要大力發展面向大眾的普惠金融產品,如寬基指數、公募REITs等,并通過專業的投顧服務引導其轉變以存款和跟風投資為主的傳統模式。此外,需順應年輕化、數字化趨勢,圍繞新經濟領域推出創新型指數與數字金融產品。
五是依托專業機構買方投研優勢,賦能投顧業務高質量發展。劉健以申萬宏源證券為例,說明公司正將自身在大類資產配置、指數化創設等領域的買方投研成果,系統運用于投顧業務發展。未來,還將積極探索AI等金融科技與投顧服務的深度融合,實現“千人千面”的場景化服務,打造與傳統產品銷售模式的本質差異。
劉健的發言揭示了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核心矛盾已從“規模擴張”轉向“供給質量”。居民資產配置的結構性轉型,正推動行業從同質化競爭邁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創設與資產配置能力比拼。
財富管理行業的競爭正轉向如何通過專業化、數字化、全球化手段,將居民財富有效配置至實體經濟與全球市場。構建多層次產品生態不僅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金融機構支持經濟轉型、踐行金融為民的重要責任。申萬宏源等機構的探索表明,行業正步入一個由深度研究、科技賦能和客戶洞察驅動的新階段,挑戰與機遇并存。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