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買黃金,買什么?投資是認知的變現,如果沒有深刻的認知,很難在理財中賺到錢。
全球資產定價體系正在發生結構性重構。面對特朗普政策帶來的經貿不確定性、人工智能對傳統產業的顛覆性重塑,以及Web3技術對金融基礎設施的底層改造,300萬億元居民可投資資產(貝恩咨詢數據)面臨重新錨定的歷史節點。在房地產占比從七成顯著回落、權益類資產占比穩步提升至15%的轉型期,居民面臨的核心選擇題已從“買不買”變為“如何配”,資產配置邏輯需要超越傳統周期框架,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結構性機會。
黃金年內超60%的漲幅折射出全球貨幣信任體系的重構,但COMEX金價單日近200美元的劇烈震蕩(COMEX黃金價格于10月17日一度觸及4392美元/盎司的歷史峰值,并于10月18日凌晨跌至4196美元/盎司,并收于4267.9美元/盎司)同時警示著交易風險。
當單一資產波動率顯著放大,投資者必須面對一個關鍵難題:除了黃金,還能買什么?多元配置成為抵御不確定性的關鍵,但這要求投資者在貨幣信用重構與技術革命的交匯處,于央行增儲黃金的戰略動向與居民存款月度波動的短期信號之間,做出審慎的權衡與選擇。
貨幣錨重構下的戰略定位與戰術風險
今年黃金的強勢行情驅動力已超越了傳統避險邏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的文章分析指出,在當前全球貿易、資本和貨幣體系的重構過程中,大宗商品多以美元定價的體系受到挑戰,黃金作為非主權信用資產,其價格支撐因素變得更加堅實。許多國家對美元信任度的下降,轉化為央行外匯儲備資產的持續多元化,黃金成為重要的配置方向。
尤為重要的是,市場共識出現了分歧。一方將黃金視為全球貨幣信用重構下的戰略性配置良機;另一方則嚴厲警示黃金交易擁擠所蘊含的劇烈回調風險。銀杏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金桐網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廣文在中國人民大學“大金融思想沙龍”(總第262期)上表示,不僅黃金價格走勢存在不確定性,數字黃金如比特幣、以太幣等加密貨幣的估值體系也尚未形成明確錨定。這種傳統與新興資產類別的雙重不確定性,要求投資者必須理性區分戰略配置價值與戰術調整必要性。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黃金配置需要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作為對沖貨幣信用風險和地緣政治風險的工具,黃金在投資組合中的防御性價值依然顯著;但作為年內漲幅已超60%的資產,戰術配置比例必須嚴格考量個人的風險預算與回撤承受能力。在貨幣信用長期重構趨勢與短期技術面超買風險之間,執行嚴格的動態再平衡紀律,比單純的方向性判斷更為重要。
多元資產配置的結構性機遇與挑戰
在黃金之外,中國居民資產配置正在呈現多維度拓展的特征。
從配置結構看,中國居民財富結構正經歷從儲蓄與單一房地產投資為主,逐步向股票、債券、公募基金、私募股權、保險、黃金等大宗商品及跨境資產多元配置轉型。中國居民家庭資產中房地產投資占比曾接近七成,近年來比重已經顯著下降,股票、基金等權益類投資占金融資產的比例已穩步提升至15%左右。
從配置結構看,私募股權、保險、跨境資產等更加多元的配置正在加速。這標志著中國居民財富管理正式進入“后地產時代”。這一轉變不僅體現在資產類別的豐富上,更反映了居民投資理念從追求單一資產增值,轉向通過多元化、專業化配置以管理風險、追求長期穩健回報的深刻變化。
如果從全球資產配置的角度上看,中國投資者有望在中美資產的分化中把握重大的結構性機遇。瑞銀全球新興市場股票首席策略師Sunil Tirumalai在新興市場中繼續給予中國超配評級。其分析指出,過去幾年,即使忽略中國的AI/互聯網股票,該指數其余部分的投資資本回報率(ROIC)也在改善。這種基本面的邊際改善,與當前部分資產存在的估值洼地,可能形成正向共振。
聯博基金市場策略負責人李長風的觀點傾向于,由外部關稅政策等力量導致的市場調整,反而降低了上漲過程中積聚的內在風險。他指出,A股市場近十年來第四次持續時間超過150日的上漲周期,主要仍由估值擴張驅動,而非由盈利帶動。這為市場通過改革建立更穩定的盈利增長機制留下了空間。隨著資本市場生態重塑,社?;?、養老金等長期機構資金的引入,將為市場穩定性和估值體系提供關鍵支持。
然而,挑戰依舊顯著。居民日益增長的跨境資產配置需求與國內金融產品供給之間存在矛盾。盡管國內股票、債券等傳統產品體系已較為完善,但在綠色金融工具、跨境ETF、商品及衍生品等創新產品上,供給明顯不足。這導致現有投資產品之間的風險關聯度偏高,容易出現“同漲同跌”的現象,使得居民財富管理難以真正實現分散投資的目的。
投資邏輯再平衡
中國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正為居民提供資產配置更多空間。10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吳曉求在“2025通州.全球發展論壇”上表示,中國資本市場的戰略定位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其核心功能應從傳統的融資渠道轉變為激勵社會創新和推動財富管理的機制,資本市場生態鏈亟待進行系統性重塑。第一,改革資產端,為投資者提供與風險相匹配的長期回報;第二,改革資金端,破除制度約束,引入社?;?、養老金等長期機構資金,穩定市場基礎;第三,改革制度端,以確保市場透明度為核心,并大幅提升違規違法成本。通過這一系列深刻的生態重塑,將有力推動中國資本市場邁向更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金融強國建設。
全球經濟增長韌性面臨嚴峻考驗之際,資產配置的邏輯起點需要被重新錨定。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劉振亞在“大金融思想沙龍”(總第262期)上強調,資產價格大幅波動正逐漸成為一種新常態,投資者需增強防風險意識,謹慎應對市場變化。全球經濟增長韌性面臨考驗。美國經濟能否實現“軟著陸”尚存疑問,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效果仍有待觀察。同時,中國經濟復蘇仍面臨挑戰,房地產行業持續走弱對居民財富與信心造成沖擊,AI等技術進步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可能加劇結構性就業壓力。歐洲經濟同樣不容樂觀,德國等傳統經濟體面臨產業挑戰,全球增長不確定性進一步放大市場波動。
從居民存款搬家的月度波動也可以看出,中國投資者的整體風險偏好正在經歷復雜的重塑過程。中郵證券研報顯示,7月和8月居民存款搬家行為有所加強,但9月居民存款搬家行為有所弱化。部分資金從權益市場回流,這既反映了市場震蕩的直接影響,也揭示了投資者教育和對長期投資理念理解的缺失。
300萬億元人民幣的可投資資產,不僅是財富的積累,更是資源配置能力的考驗。投資者需意識到,長期價值的錨定,不在于追逐單一資產的暴漲,而在于理解制度演進、技術創新與社會變遷的深層互動。唯有將資產配置視為一種對未來的投票,方能在不確定性中建立可持續的財富邏輯。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