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Seek等人工智能應用的相繼推出,重塑了網絡信息的傳輸和接收方式。對于大學生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激發他們的思維想象、拓展知識邊界。不過,部分學生則因為惰性驅使而陷入了AI依賴的困境,從而喪失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去年,南京農業大學和浙江大學的兩位老師對來自13所高校的3000多名大學生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本科生使用生成式AI輔助學習的頻率較高,其中“有時使用”“經常使用”和“總是使用”的占比分別為32.92%、40.49%和12.29%;有三四成的本科生表示自己會直接復制AI生成的內容。這一情況在筆者的課程中也時有上演,所以我會采取一些應對措施,比如組織無手機狀態下的隨堂測驗答題,或者要求學生提交附帶摘錄頁碼的讀書筆記等。
在研究生群體中,AI依賴的問題更為突出。不少研究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一鍵生成論文,這些論文的最大特點就是出現許多“假大空的車轱轆話”,還時常出現無中生有、張冠李戴的錯誤。更嚴重的是,過度依賴AI工具極易引發學術不端和學術造假等問題,比如,學生利用AI偽造實驗數據或圖片,或者直接使用AI生成虛假文獻。需要指出的是,當學生依賴AI直接生成論文時,他們實際上跳過了搜集資料、整理思路、邏輯論證等關鍵研究步驟。這些步驟正是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
那么,應該如何引導大學生處理與AI技術的關系呢?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中,智能機器作為人類“鏡子”與“他者”的角色正在不斷凸顯。作為“鏡子”,智能機器幫助人類內窺到深層的認知規律,也在一些側面反映著現實世界,映照出人類的局限。因此,大學生在使用AI時,應該將其視為一面用來參照的“鏡子”,而不是對其過度依賴或完全拒絕嘗試。
智能技術是對人類社會的模仿,是以人類的語料、語氣和情感為學習對象的。它的言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的價值觀與知識體系。因此,大學生在使用AI時應該把“它”當成伙伴、朋友或同學,而不是當作一個可以直接“代勞”的員工。大學生可以嘗試在與機器的對話及觀點交鋒中,拓展自身的靈感和思路,找到那些具有新意的選題和理論資源。例如,在撰寫學術論文時,學生可以通過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多輪對話,搭建自己的論文框架,還可以利用其潤色功能檢查文章的病句和錯別字等。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使人們不斷反思自身在認知能力上的局限,并通過技術進行補充和增強。比如,當生成式人工智能給學生推薦一些跨學科的理論時,學生應該馬上去找到這些理論的原著進行“補遺式”閱讀,而不是不假思索地直接拿過來使用;當智能技術給作業或論文進行潤色后,學生應該認真比對兩者之間的差別,從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寫作邏輯能力和語言規范性。人工智能可以反襯出人們的自身問題和局限,正如自動駕駛汽車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的“謹慎”,其實也是不少司機反思自己駕駛行為的“鏡子”。
除此之外,大學生群體在使用人工智能時,也要弄清楚它擅長做什么以及不擅長做什么。智能技術可以幫助學生處理海量數據、識別復雜模式以及完成精確性的重復任務,但它不擅長處理涉及人類情感、創造性思維以及那些需要與人打交道的工作。以筆者講授的融合新聞學課程為例,機器新聞寫作更擅長“產出”一些帶有固定模板和范式的報道,而不能替代特稿、非虛構寫作等文體的深度報道。只有充分了解各自所長,大學生才能正確處理好與AI的關系。
對此,高校老師理應在課堂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幫助他們妥善處理相關的技術倫理問題。不同學科和學段對AI工具的依賴程度應當有所區別,高校還需推出精細化舉措,為不同學生劃定AI使用的合理邊界。高校要引導學生清楚認識到:在基礎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階段,過度依賴AI可能會阻礙認知結構的建立;而在綜合應用和創新環節,AI則可能提供有價值的視角和參考。不過,無論人工智能技術如何發展,都不能忘記教育的根本使命:喚醒學生的自覺,啟迪他們的智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黃駿,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青年報)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