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18 19:45

克鮮/文 10月15日,市場監管總局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全國整治“私域直播虛假宣傳違法行為”的最新進展。市場監管部門針對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破壞養老服務市場競爭秩序的行為,全國已查辦相關違法案件4516件、罰沒金額6876.91萬元。對于不法商家以“免費健康講座”“專家義診”等名義圍獵老年群體的私域直播亂象,立案30件,累計罰沒及擬罰沒金額達956萬元。
私域直播,這一互聯網風口上的熱詞,正面臨雷霆執法的考驗。私域直播是相對于公域直播的一種互動營銷模式,主要指企業或個人基于自有流量池(如微信群、企業微信、小程序等),針對特定用戶群體進行營銷活動。其本質是封閉生態內的精準觸達,本可作為提升服務黏性的創新工具,卻在不法分子手中異化為了“坑老”利器。
通過私域直播間“坑老”的亂象層出不窮。今年7月,央視《財經調查》就曝光了私域直播“坑老”的套路:老人為了領免費雞蛋,掃碼進微信群,群里每天發布直播鏈接,誘導老人去看帶貨直播,主播會向老人推銷磁懸浮鞋墊、冒名五常大米等質次價高的商品。媒體還曝光了私域直播的其他套路:低價抽獎藏貓膩、彈幕互動設陷阱、偽造人設博同情、機器人暖場等。面對這些紛繁復雜的套路,別說互聯網經驗不足的老年人,就是年輕網民也難免上當。
私域直播之所以成為“坑老”利器,正是因為其“私域”的封閉特性,致使監管難以覆蓋。
其一,技術監測存在被動性。私域直播依托微信群、小程序等封閉生態,內容傳播呈現“去中心化”的特征。私域場景下直播內容分散于海量私有化應用中,監管部門難以通過傳統技術手段實現實時監測
其二,證據固定困難。這些直播套路往往采用“播完即關”“閃群營銷”等方式,導致違法證據留存周期極短。加之老年群體普遍數字素養不足,鮮少保存聊天記錄、錄屏等證據,事后難以追查侵權對象。
其三,用戶錨定精準。這些直播瞄準的正是愿意“換雞蛋”的老人,受害老人“購買意愿”的轉化率畸高。在虛擬的賽博空間里關起門來也很容易實施“洗腦”,再加上機器人暖場、虛擬評論等騙術,可能整個直播空間里唯有受害老人是“真人”,其他都是“賽博托兒”,這讓私域直播成了精準的“殺豬盤”。
一些從業者直言不諱地表示,他們之前就是做“會銷”的——以旅游等名義,將老人誘騙到封閉的場所里搞洗腦式的推銷。在受到了嚴管之后,轉到線上做私域直播。因此,私域直播“坑老”套路,實為線下“領雞蛋—開會—洗腦”模式的迭代升級。然而,線上“坑老”無地域限制,加之監管未能及時跟進,其行為更為肆無忌憚。
從這一次市場監管總局的表態和相關執法行動來看,憑借私域直播“坑老”的“好日子”到頭了。市場監管總局已直接約談相關平臺企業,要求壓實主體責任,并正部署全鏈條“穿透式”監管。面向不特定用戶的直播,哪里可能是“私域”?無非是一些平臺揣著明白裝糊涂,故意藏污納垢,將私域直播變成精準坑老的“殺豬盤”。私域直播接受嚴格監管是必然趨勢,從來不存在法外之地。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