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公共學習空間漸成熱門去處。從自助圖書館到公共讀書角,公共學習空間滿足了市民碎片化學習需求,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促進了知識共享與社區交流。但隨著大眾學習熱情持續增長,“一座難求”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充分滿足公共學習空間需求,關鍵在于把廣覆蓋與精匹配結合起來。近幾年,很多城市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建設中投入了大量資源,通過延長開放時間、擴大自習區域、改造閑置場地等,使越來越多人得以享受公共學習空間。但這些公共學習空間往往集中在城市中心區或人流量大的地方,受場地等影響總量有限。沒有逛街吃飯等其他需求,僅僅想在家邊上找個安靜地方看會書的人,因為沒有其他選擇,也只能去這些地方搶位置,加劇了供不應求局面。長遠看,應進一步將公共讀書空間納入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的大盤中進行統籌,讓社區層面居民樓、服務中心等公共設施也承擔起“學習角”的功能,提供差異化服務,真正實現頂層設計與基層落地的有效銜接,讓公共學習服務更加觸手可及。
社會力量的參與同樣不可或缺。不少地方推出的付費自習室是有益的探索。這些自習室在氛圍營造、功能劃分和配套服務上更加貼近消費者需求,廣受歡迎。如果在此基礎上加以規范和引導,推動產生更多元的業態,將有助于豐富市民選擇、提升整體供給質量。比如,可在運營管理上引入專業機構參與,打造市場化、精細化的運營模式,通過提供定制服務等,讓空間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在具體操作層面,建設公共學習空間時還應結合當前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滿足特定需求。比如,一些公共圖書館通過組織文化沙龍、講座、讀書會等活動,營造良好的互動和交流氛圍,通過“軟服務”進一步豐富市民文化生活。此外,數字化運營手段的引入可以提升效率和體驗,預約選座、智能管理等方式都能避免資源浪費。
總之,確保公共學習空間“有”且“好”,不僅需要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引領方向、強化監管,也需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發揮優勢不斷因地制宜推出創新模式,共同推動公共學習空間增加服務供給、提高服務品質,充分滿足廣大群眾多樣化個性化文化需要。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沛愷)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