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07 11:52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英
晚上十點,一座小樓里,幾名女工還在勞作,她們將混合了綠豆的米漿裝進漏斗里,漏斗漏下的米漿一圈圈隨著平底鍋旋轉,形成水波狀,幾分鐘后烙好的米粉就可以出鍋了。
早晨三四點,這些米粉將被送往遍布縣城和鄉鎮的米粉店,每天這個廠要送出上千斤米粉。
這座縣城里像這樣的米粉廠有十多家,最大的廠每日產量超過八千斤。而負責為食客煮制米粉的店家有數百家。
這個愛吃米粉的地方叫彭水,位于重慶市東南部。從重慶主城出發,高鐵50分鐘,自駕3小時,當車窗外的山已高聳入云,江水變得湍急,隧道越來越多、越來越長,耳朵嗡嗡直響,你就快到彭水了。

彭水縣城在烏江與郁江交匯處,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江邊小城。彭水得名于隋朝,彭指鼓聲,因這里峽水澎湃,其聲似鼓,故隋朝政府命名為彭水。歷史上,這里是中央政府羈縻苗疆的關隘,因此形成了漢族、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共居的特點。

雖然隸屬重慶,彭水人卻很少吃重慶小面這道地標美食,縣內銷量靠前的小面作坊,每日銷量只在幾百斤。
米粉才是彭水城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吃。舊時,米粉是郁江、烏江碼頭工人的首選,現在,無論是縣城上班族的早餐,還是鄉里人趕集時的小憩,一碗米粉都是他們的常選項,打工人回鄉的第一餐也常用一碗米粉慰藉思鄉的味蕾。

彭水米粉不一樣
南方很多城市都有嗦粉的習慣,南昌拌粉、常德米粉、柳州螺螄粉等早已聞名全國,但彭水米粉大有不同。
首先,彭水米粉就像彭水人一樣多元,不只一種。彭水每家米粉店都會問食客:“吃烙的還是白的?”這里既有顏色偏綠的烙米粉,又有純白的白米粉。
烙米粉與白米粉的制作工藝不同:前者是用鐵鍋烙制,后者是用蒸盤蒸制;前者的原料有大米、綠豆、青菜,后者的原料只有大米。
第二,彭水沒有圓粉,無論是烙米粉還是白米粉,彭水米粉全是扁粉。米粉的形狀會影響它的口感,彭水米粉相對軟糯,吸汁能力強,每根米粉都飽滿多汁,不似圓粉那般爽滑筋道。
米粉扁圓在于制作工序,例如常德米粉之所以是圓粉,是因為有一道工序是將生米漿倒入圓孔中擠壓成型,而彭水米粉是直接讓米漿在鐵鍋上烙制成條狀,或者在蒸盤上蒸熟后切條。

第三,彭水米粉是真正的“快餐”——熱水煮沸,米粉下鍋兩三分鐘即可起鍋,不像很多米粉需要煮近十分鐘。這是因為彭水米粉全是新鮮的濕粉,沒有干粉。這些濕粉早在工廠時就已被熱鍋熟制,而且未經烘干工序。也正因這種制作工藝,彭水米粉保鮮時間很短,在當地吃到的每碗米粉基本都是米粉廠近兩日制作的。
保鮮時間的限制,可能是彭水米粉長期未能普及推廣的原因之一。隨著保鮮技術的發展,近兩年開始有彭水餐飲商人嘗試將當地米粉帶到成都、廣州、北京等外地城市。

在食料搭配上,一碗彭水米粉會有三層風味:臊子、米粉、配菜。
臊子放在最上層,臊子很多樣,有心肺、鹽菜肉末、牛肉、香菇豌豆、雞雜、酸菜等等,心肺米粉是彭水的特產。彭水臊子不都是辣的,沒有辣味的臊子同樣美味。
配菜一般是藤藤菜、小白菜、紅薯葉等時令蔬菜,這些配菜會先于米粉起鍋放于碗底,只等你米粉吃撐后解膩。
彭水人何時開始吃米粉
彭水人從什么時候開始吃米粉,沒有史籍記載。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彭水米粉起源于縣內的郁山鎮。
郁山是彭水最古老的鄉鎮,秦漢時已是縣府所在地,唐朝時成為黔中道的行政中心,同時,因產鹽和丹砂,郁山也曾是一個經濟中心,這些特點讓郁山成為一個本地山民、外來客商與戍邊將士共融的地區,漢族、土家族、苗族雜居。
按照彭水米粉分布區域看,它與土家族、苗族很相關。尤其是烙米粉,除了彭水外,周邊的黔江、酉陽、秀山、石柱,湖南湘西、湖北恩施、貴州銅仁等地都有吃烙米粉的習慣,總體來看,主要在武陵山區,也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區。

而走出土家族苗族聚居區,同屬重慶的渝東南門戶涪陵、渝東北中心城市萬州、渝西地區都不常吃米粉,或者吃的米粉有所不同。
其實在歷史很長一段時間里,彭水并不隸屬重慶,它與同處武陵山區的黔江、酉陽、秀山等縣自成一府或一州,1997年重慶直轄市成立后,彭水縣由四川省黔江地區改屬重慶市。
那是不是說彭水米粉一定是少數民族的發明呢?難有定論。郁山鎮曾是中央政府流放達官貴人的地方,例如唐太宗第一個太子李承乾、唐朝宰相長孫無忌、北宋官員黃庭堅等都被流放至此。這些人對當地飲食的影響也很大,郁山另一道獨特美食雞豆花,相傳就是李承乾的丫鬟在郁山發明的。

從米粉原料的角度,彭水人從什么時候開始吃稻米和綠豆呢?彭水東漢古墓出土的陶器顯示,當時已有水塘和梯田。而綠豆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已有種植,屈原在《離騷》中首次以“菉葹”記載了綠豆,彭水當時便屬楚。
考證彭水米粉的淵源需要史學家的功力,這篇游記還做不到。不過作為食客,你可以用你的味蕾來判斷它到底有何特別。如果你來彭水,一定要坐下來,點一碗“烙的”或“白的”,嘗嘗這份融合了山川氣息、民族記憶的獨特風味。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