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高校紛紛“去績點”,能否帶來教育“退卷”?

    2025-10-08 10:48

    教育觀察

    經濟觀察網 據潮新聞報道,一場教育改革的“星火”正在大學校園里燃起。

    今年以來,北京大學、海南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省內外多所高校紛紛宣布對學業評價體系進行調整。

    調整的重點聚焦于一個關鍵詞——績點:破除“唯分數論”,取消或弱化沿用已久的績點制度,緩解校園內卷現象,讓學生不再被“綁在成績的戰車上”,而是關注知識本身和學習過程。

    讓很多大學生又愛又恨的績點是什么?沒有績點,能否帶來教育“退卷”?

    告別“分分計較”

    9月中旬,浙師大2025級萬余名新生陸續入學報到。當“萌新”們正享受寧靜的校園生活時,一場影響他們學業生涯的變革卻在校園外的輿論場里引發熱議。

    9月15日,浙師大官微發布消息,自2025級起,該校300余門課程(占全校課程的近10%)將試行P/NP(通過/不通過)課程評價,成績不計入學分績點。

    “去績點”,浙師大不是第一個吃螃蟹者。百年學府北京大學的步子邁得更大,7月25日,北京大學在校內網發布通知:從2025級學生起,在各類含有學業評價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績點。

    各所高校為何都圍繞績點開展學業評價改革?

    作為一種源自西方的“舶來品”,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高校陸續將績點制配套到教學管理中。其核心作用是通過特定的換算公式,將各門課程分數轉化為一定的數值,為學生的學習表現提供客觀的度量與評估。

    比如國內一所高校使用以百分制為基礎的績點換算規則為:100分對應績點5.0,95分~99分對應績點4.5,90分~94分對應績點4.0……0分~59分對應績點0。

    使用績點的一個好處是,只要在一定分數區間內,績點相同,讓學生不再為提高一分而在學業上投入過多時間。

    “但如今績點的功能出現了異化,在學業評價之外,它還承擔了篩選功能,直接影響到獎學金評選、轉專業、保研、出國等?!敝袊平淘u價研究院副院長張裕晨說,這種評價方式無形中“綁架”了一些學生的成長路徑,“卷績點”成為他們在大學階段的核心目標。畢竟差一分可能就拉開一個檔次,一個檔次的背后是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競爭對手。

    在省外一所高校就讀的一位大學生告訴記者,在學?!皬P殺”最為激烈的保研戰場上,保研總成績主要看績點,0.01個績點決定勝敗的案例屢見不鮮。

    當學習變得功利化,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開始在大學校園里出現:有的學生不敢自由探索知識的海洋,而是把寶貴的時光用來刷題和追求高分;部分學生放棄感興趣卻難度較高的課程,選擇容易拿分的“水課”;為拉高績點,反復重修分數不理想的課程。

    最近,有媒體報道,一些高校的人文社科專業中甚至出現拼作業字數的“軍備競賽”,原本只要求“2000字以上”的作業,學生卻紛紛“卷”出上萬字,只為給老師留下好印象,獲得更高分數和績點。

    取消或弱化績點,本質上是對“分分計較”的制度性糾偏。

    沒有績點,還焦慮嗎?

    “去績點”并不意味著“去評價”。學生依然需要被激勵,優秀依然應當被識別。

    不破不立,許多高校正在探索新的學業評價方式,等級制浮出水面。

    浙師大的改革方案中,將《大學生心理調適與發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等公共基礎課,以及《師德養成》《特殊教育概論》等教育理論課程和教育見習、研習等教育實踐類課程,《人工智能基礎》《智能醫學工程概論》等專業課程,全面采用P(通過)/NP(不通過)二級制評價。

    “此次改革,我們廣泛開展前期調研與多方論證,并借鑒了國內頂尖高校的先進經驗?!闭銕煷蠼虅仗幭嚓P負責人表示,采用二級制評價后,學生在修讀這些課程時,只要達到課程教學目標,掌握基本知識并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即可視為完成了課程的基本要求,從而減輕過度追求高分的內卷績點現象。

    千里之外的海南大學則采取了另一種等級制——課程成績≥85分且處于前30%以內評定為優秀等級;課程成績<60分且處于最末10%評定為不合格等級。

    “等級制”替代“績點制”的好處顯而易見,進一步弱化細微分數差異,更關注學生整體學科能力所處的層次。試想,當100分與60分都能被評定合格時,“內卷”的必要性自然降低了。

    理想很豐滿,實際操作起來效果如何?告別績點,大學生就不焦慮了嗎?

    浙師大等高校的改革剛剛啟動,更早起步的海南大學成為觀察改革的窗口。

    有海南大學學生在社交平臺上分享感受:沒有績點的束縛,機電工程學院的學生敢于跨專業修讀自己感興趣的計算機課程,以前埋頭刷題的學生可以騰出時間和小伙伴組隊參加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提升自己實操能力,大家好像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這是在等級制成績評定體系下,學生內生驅動力被激發的體現。更多的學生開始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規劃主動規劃自己的學習路徑,靈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方式。

    在學業評價中探索實施等級制等做法,的確能夠讓一些學生放下“每分必爭”的執念,緩解學生的焦慮感,但也有教育專家指出,如果在評獎評優、保研升學等領域還是以分數為參照,把學生按等級分出高低,很可能出現的走向是,大學生會從“卷績點”轉為“卷等級”,難以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評價可以有更多新“玩法”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最終決定著培養什么樣的人。

    以績點制為代表的量化考核在識別人才方面,很多時候是失效的,甚至錯過了“天才”。

    “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的人才?”時隔20年,“錢學森之問”依然振聾發聵。構建科學公平,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是公認的重要解題思路。

    近年來,國家層面在教育評價改革上動作頻頻。從2020年《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到2025年《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都在倡導一種理念:教育評價應當從注重“分數結果評價”向“全過程評價”轉變、從注重“單一評價”向“多元綜合評價”提升。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一個學生都是復雜的個體,對個體的評價不應只看冰冷的分數和績點?!睆堅3空f,在高等教育領域,學業評價其實可以有更多新“玩法”。

    比如拓展評價維度,將創新能力、實習實踐、社會服務等要素納入評價體系,激勵學生在不同的賽道各展其才。再比如延長評價鏈條,動態跟蹤學生的課堂觀察、對話交流、小組分享、學習反思等表現。

    相比分數這一簡單的量化評價方式,實施全過程評價、多元綜合評價勢必要投入更多的教學資源,難度不小,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浙江實施多年的高考“三位一體”改革便是范例。

    作為浙江首創的高考選拔模式,“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在統一高考的基礎上把高校綜合測試和學生高中學考成績、中學階段表現納入高校招生評價體系,綜合評價,擇優錄取,既破解“唯分數論”,也改變了“一考定終身”。

    “在最‘卷’的高考領域都能實現多元評價和過程評價,高校更應有勇氣在評價方式上有所突破?!睆堅3空f,這樣的勇氣,不能只留在校園,還要延伸到更廣闊的社會空間。

    當社會不再將績點和分數等同于優秀,當學生能為興趣和熱愛而非功利化的目的探索和學習,大學才能真正成為創新人才的沃土。

    或許不久的將來,大學生們不再問“這門課給分怎么樣,能拿多少績點”,而是問“這門課能學到什么”。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