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8日,廣發銀行迎來關鍵人事更迭:原行長王凱因中國人壽集團內部工作調整,正式辭去董事、副董事長、行長等全部職務。同日,中國人壽集團黨委宣布由集團副總裁林朝暉兼任廣發銀行黨委書記,按慣例將在完成監管核準后將出任行長。這一變動標志著廣發銀行核心管理層完成新一輪交接。
這并非年內首次重大人事調整。早在今年5月,中國人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蔡希良已正式出任廣發銀行董事長。疊加董事會成員年內變動超過三分之一,廣發銀行的治理結構正經歷深度重塑。在銀行業盈利承壓、風險防控任務艱巨的背景下,這場由股東方主導的高層更迭,不僅關乎人事安排,更折射出對這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未來戰略路徑的重新考量。
國壽深度參與廣發銀行治理
2025年,廣發銀行的公司治理層經歷顯著調整。3月,廣發銀行第十屆董事會第十五次會議提名蔡希良為董事候選人。作為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蔡希良擁有深厚的金融履歷,他曾任中信集團副總經理、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總經理,后長期執掌中國人壽集團,主導在保險、資管、財險等多板塊的協同發展。4月28日,廣發銀行股東大會選舉蔡希良為董事,并隨即由董事會推選為董事長。5月23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核準其任職資格。
作為中國人壽集團核心金融牌照之一,廣發銀行不僅是集團綜合金融布局的關鍵支點,更是打通保險、銀行、資管業務閉環的重要載體。蔡希良的親自掛帥,意在強化集團對銀行板塊的戰略協同與資源整合。
9月底,行長人選也塵埃落定。林朝暉接替王凱擔任黨委書記,他長期在保險資金運用、資產負債管理及風險控制領域深耕,曾任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高管,具備跨金融業態的管理經驗。
轉型窗口期,數字化征途再啟航
廣發銀行曾是中國股份制銀行的先行者,擁有輝煌的歷史。廣發銀行成立于1988年,前身為廣東發展銀行,經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是國內首批組建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
截至2024年末,廣發銀行在境內?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1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設立直屬分行49家,信用卡中心和資金營運中心兩家專營機構以及全資子公司廣銀理財,營業機構合計968家,與全球近100個國家和地區超1,000家金融機構建立SWIFT密押關系,為超45萬公司客戶、超6,800萬借記卡客戶、累計1.23?億張信用卡持卡人提供高 質量、高效率、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
與許多中型銀行類似,廣發銀行面臨宏觀經濟周期帶來的挑戰。歷史上遺留,以及在經濟下行周期中暴露的信貸資產風險,仍需投入巨大精力進行化解和管控。這不僅消耗著銀行的利潤,也牽制了其拓展新業務的資本和精力。
在金融科技浪潮席卷之下,無論是國有大行還是中小型銀行,都在積極布局線上生態。廣發銀行如何在國壽體系內,找到獨具特色的數字化路徑,避免在同質化競爭中內卷,是董事會、管理層面前的又一挑戰。
截至2024年末,廣發銀行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廣發銀行股份9,519,210,262股,持股占比為43.686%,中航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廣發銀行股份762,469,249股,持股占比為3.499%,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廣發銀行其他股東不存在一致行動關系。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和最終受益人均為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
千億資本布局下的戰略猜想
林朝暉即將執掌的,不僅是一家資產規模近4萬億元(2024年末為3.64萬億元)的全國性銀行,更是一個承載中國人壽綜合金融戰略的關鍵平臺。
隨著新一屆董事會、管理層完成更替,廣發銀行的戰略藍圖正加速鋪開。依據2024年度股東大會決議,該行已正式獲批《2025至2029年資本規劃》及總額不超過1500億元的金融債券發行計劃。這一重大資本安排,為新任管理層推動戰略轉型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同時也揭示了該行未來業務發展的潛在路徑。
市場預測,1500億元金融債券的發行將首先用于滿足業務發展的資本需求,應對日益嚴格的資本監管要求。在當前銀行業息差持續收窄的背景下,通過發行中長期債券優化負債結構、降低資金成本,將成為提升該行盈利韌性的關鍵舉措,為應對復雜經營環境建立有效緩沖。
在戰略資源配置方面,市場預期新任管理層將把資金重點投向三大核心領域:其一,“保銀協同”有望實現從理念到實踐的跨越,通過構建“保險+信貸”聯動模式,圍繞國壽體系的客戶資源與企業生態,開發定制化的供應鏈金融、消費信貸及財富管理產品,實現真正的交叉銷售與客戶價值深度挖掘;其二,借助國壽集團在養老產業的先發優勢,廣發銀行或將打造“養老金管理+養老服務+養老社區”的一站式綜合金融解決方案,在這一潛力巨大的藍海市場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其三,數字化轉型將成為必由之路,預計部分資金將投入核心系統升級、開放銀行平臺建設及大數據風控能力提升,通過科技賦能從根本上改善運營效率與客戶體驗。
此外,部分資金可能用于加速存量風險化解。通過不良資產核銷、轉讓等市場化處置手段,進一步夯實資產質量基礎,為戰略性業務拓展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這一系列資本安排,既體現了新任管理層對當前經營挑戰的清醒認識,也彰顯了其推動戰略轉型的決心。如何在平衡短期經營壓力與長期能力建設的同時,實現業務結構的戰略性重塑,將成為考驗管理層智慧的關鍵課題。
答案尚未揭曉,但方向已然清晰:合規是底線,協同是優勢,科技是出路。林朝暉能否以“穩健治理+協同創新”打開新局面,不僅關系廣發銀行的命運,也將成為保險系控股銀行治理成效的重要試金石。
這場從董事會到管理層全面重塑的深層意義,遠超個別人事的更迭。它標志著廣發銀行正式進入一個由國壽集團深度賦能、全新治理架構引領的發展新階段。在銀行業從“規模驅動”轉向“質量驅動”的大趨勢下,廣發銀行既擁有保險系股東的獨特資源,也面臨股份制銀行同質化競爭的普遍困境。新班子能否以協同破局、以風控筑底、以定力謀遠,不僅決定其自身命運,也將為“保險系銀行”的發展路徑提供關鍵樣本。
在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真正的破局,在市場與客戶的信任之中。這個新領導集體所面臨的,不僅是一家銀行的轉型重任,更是對中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的實踐探索。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