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黃君度 從長安到敦煌,地圖上不過三千余里的物理距離,在歷史的坐標上卻橫跨了數千年。這是一條被風沙與駝鈴反復摩挲的傳奇之路,是張騫鑿空西域的雄心之路,是玄奘孤身求法的信仰之路,亦是無數商賈、戍卒、詩人、僧侶用足跡書寫的生命之路。
2024年的深秋,我有幸踏上了這條時空隧道,短短八日,穿越周秦漢唐的煙云,在西安、寶雞、蘭州、敦煌、武威的遺跡與文物間穿行,試圖捕捉那些沉淀在黃土與磚石中的文明回響。此刻,當旅程的喧囂歸于平靜,沉淀于心的,是三個揮之不去的感悟:這是一趟關于人的旅程,一場關于詩的朝圣,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古今對話。

從長安到敦煌行程圖(chillp繪制)
關于人的旅程:鮮活的面孔,永恒的溫度
歷史的宏大敘事,往往由無數鮮活的個體生命織就。這趟旅程,讓我得以在文物的微光與現實交流中,窺見了他們生動的面容與遼闊心胸。

漢代《王杖詔書令冊》(武威市博物館藏)
在武威市博物館的展柜玻璃后,那墨跡清晰的《王杖詔書令冊》不再僅是冰冷的律令條文,它記錄了一位名叫“廣”的長安老翁,在遭受鄉吏欺凌后,憤然向漢成帝告御狀的上書。那句“不如歸還王杖,沒入為官奴”的悲愴控訴,穿越兩千年的時光,依然能刺痛人心。這哪里是簡單的訴訟文書?這是一位漢代老人為尊嚴抗爭的吶喊,是對“高年賜王杖”這一國家養老承諾的信任與依仗。想象著他據理力爭的身影,我們觸摸到的,是漢代社會肌理中流淌的溫度與人情。
同樣在武威,雷臺漢墓的幽深墓道里,銅車馬儀仗隊無聲訴說著主人的威儀。當刻有“冀張君騎一匹”、“守左騎千人張掖長張君”等字樣的青銅馬俑,與那枚“破羌將軍”銀印一同呈現時,那個在《三國演義》中留下驚鴻一瞥的涼州猛將張繡,便從史書的字縫中立體起來。他歸葬姑臧的選擇,將歷史人物的歸宿與腳下這片土地緊緊相連。

雷臺漢墓銅車馬儀仗隊(甘肅省博物館藏)
更有那些未曾留下名字,卻因他們的創造而永恒的生命。大地灣遺址中,那位將少女頭像塑于瓶口的史前工匠,他心中涌動的是對美的直覺,是對生命的凝視,還是對未知力量的敬畏?當我的目光與那張六千年前的“齊劉?!鄙倥胀撩嫒菹嘤?,仿佛能感受到他指尖的溫度與心中的悸動。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甘肅省博物館藏
鳩摩羅什寺的八角石塔下,那位龜茲高僧的坎坷命運更令人動容。被呂光強擄東來,囚于涼州十七載,受盡屈辱卻忍辱精進,研習漢語,融通華梵。這份在困頓中對信仰的堅守,對文化傳播的執著,使他最終在長安譯場綻放出照耀千古的智慧之光,留下了那枚象征誓言與精誠的“舌舍利”。他的故事,是亂世中個體與命運抗爭、用信念點亮文明的絕佳注腳。
今人亦在這條古道上書寫著新的篇章。甘肅簡牘博物館里,肖老師講述的不僅是簡牘上的冰冷文字,更有他年輕時在小河里用網捕魚的生動往事,將枯燥的學術與鮮活的日常體驗奇妙相連,使我們理解了那份與古人相同的生活智慧。武威市博物館的李老師,未曾謀面便為我們安排行程,在博物館門口默默等候一上午,那份萍水相逢卻赤誠相待的熱情,不正是河西走廊自古“豪士產秦涼”的現代回響嗎?還有茂陵前那位對漢武帝事跡如數家珍的司機王師傅,他們對家鄉歷史的自豪與熱愛,本身就是一種動人的文化傳承。這些真實、熱情的今人面孔,他們身上展現的遼闊心胸與質樸情誼,正是理解河西走廊千年不衰的人文密碼,是古道精神在當下的生動延續。
關于詩的旅程:韻律中的山河與心魂
絲綢之路,是一條被詩滋養的道路。唐代的邊塞詩,是中國文學星空中最璀璨的星座之一?!端驮拱参鳌贰稕鲋菰~》《關山月》……這些都是大家曾在語文課本上熟讀過的名篇,然而其磅礴氣勢與蒼涼意境,遠非書齋想象所能企及。唯有親身踏上這片土地,讓祁連山的雪風拂過面頰,讓玉門關的沙粒落入掌心,讓黃河的濤聲震動耳膜,方能真正體味詩中的無限蒼茫。

敦煌三危山出土的唐代天馬磚(敦煌研究院藏)
在陽關的斷壁殘垣前吟誦“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那杯離別之酒的苦澀與壯烈,瞬間有了依托。在武威姑臧城廢墟上高吟“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岑參筆下盛唐涼州的繁華喧囂、多元交融,便在腦海中有了具體的場景與聲音。
詩的瞬間易逝,聲音亦飄渺難留。深受美國作家比爾·波特(Bill Porter)的啟發,我嘗試在產生這些偉大詩篇的原點,讓聲音與歷史共振。于是,在茂陵封土之下,我高聲誦讀漢武帝的雄渾辭賦;在周原的阡陌之間,我低吟《詩經》中關于“率西水滸”的古老篇章;在陽關烽燧之側,我與千年前的離愁別緒同聲相應。這種在場的誦讀,是與古代詩人最直接的零距離對話,聲音穿透時空的薄紗,觸摸到他們彼時彼刻的心魂。

陽關遺址外的沙漠與祁連山
更為奇妙的是,這雄渾壯闊的河西走廊本身,就是最偉大的詩行。沙漠的浩瀚、雪山的冷峻、長城的蜿蜒、綠洲的生機,無時無刻不在激蕩著胸中的詩情。八日行程雖短,靈感卻如泉涌。在搖晃的綠皮火車穿越戈壁時,《出塞:代戍邊卒作》的句子悄然成形,試圖捕捉古代戍卒的孤寂與堅韌。在高空中俯瞰祁連山脈連綿的雪峰,《祁連山歌》的旋律在心底回旋。武威雷臺漢墓的震撼與李老師的盛情,催生了那首即興而作的《武威留別李先生》。而旅程終點,在蘭州中山橋下,面對滔滔黃河,《初發蘭州呈肖老師》中“黃河萬里下金城”的壯闊意象,自然而然地奔涌而出,成為對這段詩性之旅的深情總結。
這四首旅途中誕生的詩,是我對這片土地詩性瞬間的捕捉,是試圖將那些因山河壯美、人情溫暖而激蕩起的內心漣漪,凝固成平仄詩行,傳遞給我的讀者。它們未必精妙入神,卻是旅程饋贈的最真摯禮物。
古今對話的旅程:長河奔涌,生生不息
從長安到敦煌,這趟旅程讓我深刻領悟到,絲綢之路絕非僅僅是一條運送絲綢與香料的商貿通道。它更像一條奔涌不息的文化長河,自文明曙光初現之時便已開始流淌,承載著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基因,奔流至今。

世界諸古代文明的彩陶對比(甘肅省博物館展板)
這條長河的源頭,在黃河上游的隴原大地閃耀著最古老的光輝。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展廳,如同一部用陶土與色彩書寫的史前史詩。大地灣文化那抹宛若朝霞的“寬帶紋”,人頭形器口彩陶瓶上“齊劉?!鄙倥挠篮隳?,鯢魚紋彩陶瓶上神秘的人首蛇身圖騰,漩渦紋尖底瓶上流淌的幾何韻律……它們無聲地宣告:早在新石器時代,這片土地的先民們,已用驚人的創造力與獨特的審美,參與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最初構建。

西周何尊(寶雞青銅博物院藏)
長河奔流,匯聚四方,融鑄了周秦漢唐的偉大文明。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內,展板上的何尊銘文拓片用醒目紅色標出了那句“宅茲中國”?!爸袊倍值某醅F,并非為了標榜中心,而是周人對天下秩序的樸素理解。西漸流沙,東達海濱,那些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和卷尾鳳鳥紋獰厲肅穆,無聲訴說著周人如何將羌戎、荊楚、東夷等族群,納入一個超越血緣的禮樂共同體。秦漢大一統,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石雕展現著農耕文明與游牧民族的碰撞與交融,斧鑿粗獷的線條間,奔騰著漢代雄風。隋唐文明的輝煌,在甘肅省博的“絲綢之路文明展廳”中流光溢彩。涇川大云寺五重舍利石函,承載著武則天時代佛教鼎盛與王朝氣象的莊嚴。吐蕃時期的獸紋金蹀躞帶與花卉紋金杏葉,閃爍著高原帝國與唐朝相互借鑒的異彩。而靖遠出土的東羅馬鎏金銀盤上酒神狄奧尼索斯的形象,更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明跨越萬里、深情相擁的絕佳物證。

西漢馬踏匈奴石雕(位于茂陵博物館霍去病墓前)
在蘭州中山橋下,我與黃河有了最直接的親密接觸??焱评饲靶?,船底仿佛在沙地上跳躍,伸手便可掬起一捧混濁的黃河之水。那一刻,旅程中所有的片段:周原的青銅、武威的木簡、敦煌的壁畫、蘭州的彩陶、祁連的雪、陽關的風,仿佛都融入了這滾滾波濤之中?!包S河萬里下金城”,這句旅途中寫下的詩行,不僅是對地理圖景的描繪,更是對這條文明長河的隱喻。它從五千年前的隴原源頭汩汩而出,匯聚周秦的雄渾、漢唐的輝煌、絲路的斑斕、佛法的慈悲,一路奔涌,不舍晝夜。它沖刷著歷史的河床,滋養著兩岸的生民,也塑造著這個民族的精神地貌。

蘭州中川橋下的黃河?
文物古跡自有其永恒的光環,它們不僅是“往”的見證,更是“來”的燈塔。它們照亮我們認識自身的來路,也啟迪我們思考未來的方向。這趟“從長安到敦煌”的旅程,并非單純的名勝巡禮或歷史回溯。它是一次深刻的喚醒,喚醒我們對這片土地所承載的厚重與靈性的感知;它是一場奇妙的相遇,讓我們在古人的創造中照見自己,在今人的熱忱中感受傳承。
不僅是在長安與敦煌之間,在中華大地上,我們腳下的每片土地都有歷史的印記,綿延不絕,古今交融。那沉淀在時光深處的印記,是文化,是審美,是神性,更是共情,她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刻入我們的血脈。這條中華文明的河流,不會隨著時代而消失干涸,遭到遺忘。恰恰相反,在迷茫之際,回望這條長河,汲取其力量,我們便能獲得繼續前行的勇氣與照亮前程的光亮。歷史從未遠去,文明就在腳下,在呼吸之間,在血脈之中。這便是此行最大的收獲,也是我愿與諸君分享的,關于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永恒秘密。
圖片 | 黃君度 杜廣磊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