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06 16:27

歐陽曉紅/文
歡迎來到非線性時代。但“先活下去,再談理想”,這是朱寧面對復雜現實的基本主張。
經濟范式劇烈變遷的今天,曾因預言中國房地產泡沫并于2016年出版《剛性泡沫》而被稱作“泡沫先生”的朱寧,對泡沫與債務有了新的理解。
近期財政部新設“債務管理司”,通過統一監管與事前防控,邁向債務可持續管理的發展階段。這一方向,與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朱寧所倡導的“打破剛性兌付、讓風險定價回歸市場、建立長效機制”不謀而合。
2025年11月4日,美股遭遇“黑色星期二”,避險資產黃金震蕩,美元指數則升破100。這一市場表現,與朱寧此前警示的美股風險——尤其是高估值與AI(人工智能)領域潛在泡沫高度吻合。他指出,以席勒周期調整市盈率(CAPE)衡量,美股估值已處于歷史第二高位,僅次于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甚至高于1929年大蕭條前的水平。
在這場跨越宏觀與微觀、歷史與未來的深度對話中,朱寧剖析了全球金融體系面臨的三重風險:債務杠桿陷阱、資產泡沫剛性化,以及科技金融帶來的非線性沖擊。他指出,AI時代不僅可能導致人類“判斷力退化”,更可能形成“監管盲區”,令傳統風險管理機制系統性失效。盡管宏觀數據呈現邊際改善,實體層面的信心裂口仍在擴大。在此關鍵節點,朱寧主張“在理性框架中擁抱不確定”,并呼吁政策制定者加強預期傳導與信心穩定。
從“批評者”轉向“現實管理者”,從“總量控制”轉向“生存管理”,朱寧的建議日益聚焦于在多重目標之間尋求艱難平衡。他說:“傳導正確預期,是當前最重要的公共產品?!?/p>
與朱寧對話,如同一場在迷霧中穿行的思想探險。在認知的悲觀與表達的樂觀之間,在既定的“剛性泡沫”宿命與不確定的“非線性”未來之間,始終存在一種核心的張力。
全球風險:三重疊加與不確定性
經濟觀察報:近期美國資金面劇烈波動,對全球資產定價將產生怎樣的外溢影響?
朱寧:美國當前資金面緊張,本質上是“政策預期+財政約束+資產估值”的疊加效應。無論是短端利率跳升還是政策搖擺,都會提升全球風險資產的波動彈性。對中國而言,關鍵在于通過提升資本市場質量與預期管理,疏通“股市—預期—消費”的傳導鏈條。
進一步來說,在“降息節奏—關稅—高估值”三重變量交織的背景下,全球流動性進入波動區間;中國仍具備政策空間與產業韌性,以資本市場為抓手修復“股市—預期—消費”傳導鏈,可能比短促刺激更有效。在地產出清與監管再平衡過程中,企業與投資者應以“情景—概率”思維應對不確定性,并在結構性機會中保持克制的樂觀。
經濟觀察報:未來12—18個月,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哪里?
朱寧:當前全球主要面臨三大風險源頭的疊加影響:
一是美國政策的不可預測性。特朗普在關稅、地緣政治及國內經濟貨幣政策上表現出高度不確定性,構成最大的外部風險變量。
二是通脹路徑與貨幣政策的再度搖擺。關稅政策的傳導時滯使通脹前景與美聯儲降息節奏生變,擾動全球資產定價錨。
三是美股估值與預期的脆弱性。美股估值已處歷史高位,若出現顯著回調或泡沫破裂,將沖擊全球創新創業生態與風險資產表現。
這三個層面相互交織、彼此強化,共同構成未來一年半全球經濟與金融穩定的核心挑戰。
經濟觀察報:這種不確定性投射到市場會怎樣?
朱寧:最直接的表現是波動率的結構性上升和資產定價錨的漂移。全球資金在“再通脹交易”和“衰退避險”間頻繁切換,不同市場、不同資產類別的相關性被打破,傳統估值框架面臨挑戰。市場不再由基本面或流動性單一驅動,而是在“政策敘事”和“風險情緒”的拉鋸中呈現高彈性、高脆弱的特征。
觀察中國的新視角
經濟觀察報:在當前全球經濟背景下,你對中國經濟的觀察視角是否有新的調整?
朱寧:是的,相對去年,我確實轉向“偏樂觀一些”。這種改善是相對的:一方面股市回暖改善了預期;另一方面,當歐洲增長乏力、美國充滿不確定性時,中國市場顯示出獨特的相對吸引力。
但這并非盲目樂觀?;久鏀祿?,尤其是通縮隱憂,仍讓人難以放心,這種樂觀更多來自經濟增長結構轉型中的邊際改善,而非結構性調整的全體完成。
我對中國經濟的態度或觀察并非簡單轉向樂觀或悲觀,而是從“周期判斷”轉向“結構應對”。過去強調風險,是因為高杠桿與資產泡沫不可持續;現在,在房地產實質性出清、監管框架重構的過程中,中國正在被動卻堅決地擠掉“制度性成本”。這種出清是痛苦的,但也為“新質生產力”導向的資源配置創造了空間。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所確立的政策方向,旨在推動中國邁向“高質量增長”。這包括三大著力點:一是將科技創新與自主可控上升到國家安全高度,在AI、高端芯片等領域堅定前行;二是依托中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著力擴大內需與建設統一大市場,以化解外部依賴與內部產能問題;三是通過加強民生保障與社會福利,如改善住房與社保體系等,來提升社會韌性與民眾安全感。
而在全球經濟格局變化下,中國全產業鏈效率、財政統一性與數字化基建的優勢,正在獲得“逆境溢價”。
信心與信任的拉扯
經濟觀察報:近期,A股與黃金都在4000關口徘徊,這是在“拉扯”什么?
朱寧:這個現象很有意思,兩者看似不相關,但講的是同一個故事的不同側面。
A股滬指在4000點的拉扯,是信心的拉扯。一邊是政策在“托”,希望股市帶動創新與消費;另一邊是實體經濟數據在“拉”,企業盈利、出口壓力等現實問題依然存在。市場在糾結:該相信美好的未來故事,還是面對骨感的現實?
黃金在4000美元/盎司關口的拉扯,是信任的拉扯。金價沖這么高,早已超出簡單的避險范疇,而是在對沖一種更深層的擔憂——對美元主導的貨幣體系信任下降。美國債務高企,兩黨政治紛爭不斷,各國央行心存疑慮,購買黃金等于為整個信用體系購買“保險”。
因此,A股和黃金同時強勢并不矛盾。A股押注的是中國如何成功轉型,黃金賭的是全球舊秩序會出問題。聰明的投資者不是二選一,而是兩者都配置——這就是“情景—概率”思維,為不同的未來同時下注。
經濟觀察報:你曾用“分化”來形容中國經濟,這在數據上如何體現?與“高質量增長”有何不同?
朱寧:這種“分化”指的是,雖然能看到許多航母級好企業,但不少企業信心與預期不足。甚至有企業家不敢投資實業,轉而炒股炒期貨,而高新產業體量短期內無法彌補房地產和泛金融行業留下的空缺。
數據上的分化體現在統計口徑上。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減去通貨膨脹率等于實際增長率。如果實際增長率為3%—4%,通貨膨脹率為1%,名義GDP增長率就達5%。這就是問題所在:政府看數據尚可,但企業家不解為何不出臺更積極的刺激政策。通縮預期會改變所有人的行為——消費、投資和生產都會被推遲。
經濟觀察報:所以你支持現在通過刺激股市來提振信心?即使這可能制造新泡沫?政府近期也推出了多項穩市場舉措,你怎么看效果?
朱寧:我認為這是“值得一試的途徑”。我知道可能制造另一種泡沫,但總比沒有好。面對房地產如此巨大的資產價格縮水,現有政策效果有限,否則可能重蹈日本覆轍。
我并不否認這些政策“總比沒有好”,但關鍵在于:預期是否穩住了?大家愿不愿意買賬?我常說一句話,政策不光要看力度,更要看信心?,F在的問題在于,統計數據挺好看,體感卻一般,企業家和民眾的信心和預期仍不足。
與此同時,我們不是沒有能力刺激,而是對于財政政策、貨幣工具的使用,仍存在“工業時代”的約束思維。在一個“低增長+高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更應該用“低利率時代財政思維”來看待債務,而不是一味防風險、壓赤字。
泡沫與債務的新解
經濟觀察報:你提出的“剛性泡沫”及中國債務問題,在當下階段有哪些新思考?
朱寧:泡沫的根源是“隱性擔?!迸c“剛性兌付”。政府隱性擔保扭曲市場風險定價,使投資者忽視風險,這也是“泡沫吹大”的深層原因。泡沫的代價可能超出經濟領域——高房價等經濟問題可能通過社會形式反映,如影響年輕人婚育選擇。
從“剛性泡沫”到“韌性市場”需要過渡期。泡沫消化是漫長過程,呼吁對購房者、斷供者給予保護和救助,以重建安全感。
經濟觀察報:你對債務問題的看法似乎也有轉變,不再強調“宏觀杠桿率”了?
朱寧:這是個范式轉換。在低利率環境下,我更關注“每年付息壓力占GDP的比例”。如果能用1%利率借債,投出2%收益的項目,就是正確的?,F在全球債務已不可逆,“音樂別?!辈攀顷P鍵。那些主權國家債務本質上是“發新還舊”,關鍵是資金鏈不能斷,市場信心不能崩。
從這個新視角出發,中央政府應該成為更主要的借錢主體。因為中央政府信用最好,借錢利息最低。由它來借錢,能拉低整個國家的融資成本,實際上等于擴大了“舉債空間”。
在目前環境下,“活下去”可能比擔心“道德風險”更重要。如果能以低息借錢投向有正收益的項目,哪怕收益不高,從宏觀角度看也是值得的。先把經濟穩住,再談其他。
經濟觀察報:你會有怎樣的政策建議?
朱寧:核心是在短期和長期之間找到平衡。具體到應對泡沫,我總結為三句話:第一,別讓泡沫吹得更大,從源頭上控制;第二,不要主動戳破,那會引發災難;第三,萬一它自己破了,要快速救助,防止蔓延成系統性問題。
最后,財政政策可以更直接、更積極。資金可直接用于刺激消費,同時大力完善社會保障網。老百姓敢花錢的前提是有安全感。把“安全感”重建起來,信心才能真正回來。
非線性時代:我們在用老工具理解新世界
經濟觀察報:你最近常提到“非線性”,這是什么意思?
朱寧:絕不能簡單地用過去10年來預測未來10年。我們正處在幾個重大變革的交匯點:地緣政治、技術革命、氣候變化,以及疫情后人類行為模式的改變。以AI為例,它創造了“算力產生算力,算力創造需求”的循環邏輯,好像徹底改變了傳統經濟學。
這就像數學與基礎書籍《非線性動力學與混沌》(Steven H. Strogatz)中核心的混沌現象——“規則運動向不規則運動的轉化和躍變”;以及在“關節點上”,“參數的極微小變動”可能導致“系統運動形式的定性改變”,對應控制工程書籍《非線性系統》(Hassan K. Khalil)中深入討論的分岔理論;而物理與跨學科書籍《同步——非線性科學中的通用概念》(Arkady Pikovsky 等)則從另一個角度展示了,非線性世界并非只有混沌與無序,也會自發地產生出令人驚嘆的協調與模式。
經濟觀察報:AI、科技金融正在快速發展,很多投資人反而更迷茫。AI是否也在制造新的泡沫?
朱寧:非常大的隱患。我觀察到兩個新現象:第一是“判斷力退化”,人過度依賴AI,越來越失去獨立判斷能力;第二是AI自身“欺騙性”,它會用偽裝成事實的語言誤導決策者。
當全市場在高度共識中交易AI相關資產,估值就容易泡沫化。這種泡沫的危險在于,它不易識別,更難拆解。
經濟觀察報:那監管呢?現在的監管體系還跟得上嗎?
朱寧:老實說,沒有一個國家的監管能完全跟得上科技金融的迭代速度。AI、量化、穩定幣……這些都是“無邊界”金融。監管還是在用“本位視角”和“機構牌照”思維去看待一個動態生態,力不從心。
我甚至覺得,創新的最大動機之一就是“繞監管”。貓鼠游戲本質如此。因此,在我看來,未來監管者可能需要更加開放,接受“非線性政策工具”和動態演化的市場機制,否則風險就會不斷“結構性遷移”。
經濟觀察報:在這個“非線性”時代,你給投資者什么建議?
朱寧:第一,極致多元化。我不看好比特幣,但持有加密貨幣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席勒也是這態度。第二,充分認識風險本質,不要墨守成規。第三,嚴格風險控制,不追漲殺跌。另外要警惕AI的兩大陷阱:過度依賴導致判斷力退化,以及AI欺詐信息泛濫。
經濟觀察報:最后一個問題,您認為下一個“明斯基時刻”會在哪里?
朱寧:短期我最擔憂美股。除了估值極高,企業通過回購推高股價、ETF導致市場結構脆弱都是問題。AI肯定有泡沫,但任何革命性技術初期都伴隨著泡沫。我認為2026年美股會有很大波動。至于時機?這是泡沫里“不能說的秘密”,說了只會讓它提前到來。
我常說,我們正處在一場深刻的全球秩序重構之中。未來不是延續,而是斷裂,是非線性。只有盡早認清,并及時調整思維模型,才可能少踩坑。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