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9-22 10:25

9月15日,上海多所學校午餐中的蝦仁炒蛋被緊急撤換,學生收到餅干和面包作為替代。供餐企業“上海綠捷”的解釋是蝦仁里有細沙,但學生家長表示,孩子反饋這道菜有臭味。上海市教委9月18日通報稱,已會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赴現場調查,相關菜品留樣及原料已送檢,一周內會出具檢驗結果。
在許多家長看來,這不是一起偶然事件。長期以來他們對校園餐不太滿意:菜品質量差、油炸食品過多、孩子吃不飽、吃不好。盡管多次向管理部門反映,問題也沒得到有效解決。羅永浩吐槽西貝“貴且難吃”,上海家長卻說:讓西貝來競標校園餐吧。
雖說眾口難調,但當很多家長反饋同樣的問題,他們的訴求應當被重視;此次蝦仁炒蛋被撤換的真正原因究竟如何,公眾也期待一個基于檢測結果的明確回應。
校園餐必須經得起審視,因為它關系到孩子健康成長的切身利益,且涉及面非常之廣。中國目前中小學和幼兒園數量超過46萬所,涉及學生超過2.37億人,校園配餐不是一件小事。
上海的爭議并非孤例,這些年,校園食品安全事件屢屢發生。對此,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今年7月發布了《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將于12月1日起執行。這是關于校園配餐服務管理的首個國家標準,從人員配置、原料采購、制作運輸、召回程序等多個方面樹立規范,被認為是保障校園餐品質的關鍵一步。
然而,立規只是起點,若執行不到位,再完善的標準也容易流于形式。要讓“國標”被嚴格遵守,我們認為有幾個關鍵點:
其一是公開。公開的表層含義是對每日食譜及食材信息的公示、對食品加工關鍵環節的展示,但它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含義:開放——包括將食堂有序向家長開放,也包括在前置環節,例如對供餐企業的遴選中,引入家長代表共同參與決策。封閉容易滋生貓膩,透明與開放本身就是最好的防腐劑,能有效抑制校園餐管理中的潛在風險。社交平臺上家長的反饋顯示,凡是餐食滿意度高的學校,幾乎都建立了家長陪餐制度,家長可以申請進食堂親自體驗餐食;同時家委會在膳食管理和監督上也被賦予了充分的權利。
其二是公正。對公正的要求很簡單,那就是推行師生同餐。校長陪餐制早在2013年就在河北邢臺推行,2019年4月實施的 《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也明確要求中小學幼兒園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但有的地方落實得不到位,校領導作秀式陪餐或者老師“開小灶”的情況并不鮮見。只有師生在同一個鍋里吃飯,餐品好壞與老師們的切身利益掛鉤,校園餐的質量才會得到更多的關注。
其三是選擇權。學生和家長實質上是校園餐的消費者。消費者只有擁有“用腳投票”的權利,才有博弈的可能?,F在很多學校為了管理的方便,不允許學生中午回家吃飯,也不允許學生自帶便當。沒有選擇權,這也是最為上海家長詬病之處。在學校吃不好,又不能不在學校吃,難怪會生出怨言。而且,進一步說,一個沒有充分競爭、消費者沒有話語權的市場,服務提供者何來的動力持續提高消費者滿意度?
校園餐的治理絕非一蹴而就。它關乎孩子的健康與未來,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與良知。唯有將“國標”的剛性約束、執行的透明公正、家長的深度參與以及市場的有序競爭有機結合,才能筑起一道經得起審視的堅固防線,守護好每一位學生“舌尖上的安全”。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