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精算師協會正式發布《中國人身保險業經驗生命表(2025)》,我國人身保險業正式迎來第四套生命表。金融監管總局同步發布通知,明確新生命表將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與第三套生命表相比,新表死亡率平均下降約20%,預期壽命顯著提升,反映出我國社會長壽化趨勢的加速演進。然而,長壽在成為個體福音的同時,社會整體養老與健康保障體系也需要相應調整。
新生命表的實施預計將引發市場產品價格雙向變動,以死亡為給付條件的壽險價格可能下降,而因應壽命延長的養老年金產品價格則面臨上漲壓力。
此外,在長壽風險常態化的背景下,破解保障難題的關鍵已不在單一領域的加碼。業內專家指出,未來必須推動“健康+養老”的跨領域協同發展,通過產品創新、生態構建與政策激勵的深度融合,構建能夠覆蓋全生命周期風險的韌性保障體系。
新生命表推動保險產品價格重塑
第四套生命表的發布是我國人身險行業近十年來在核心精算基礎工具上的第一次重大更新。作為保險產品定價、準備金評估和風險管理的基礎工具,其變化直接關系到保險產品的價格設計和風險管控。
我國生命表大約每十年更新一次。此前,行業分別于2005年和2016年發布了第二套和第三套生命表。
第四套生命表包含四張表格:養老類業務表、非養老類業務一表、非養老類業務二表以及新增的單一生命體表。與第三套生命表相比,新表死亡率平均下降15%-27%,男性平均下降22%左右,女性平均下降19%左右。預期壽命也有明顯提升,以養老類業務表為例,男性預期壽命為85歲,提高2歲,女性預期壽命為89歲,提高1歲。
中國精算師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曉蕾表示,第四套生命表呈現出三大顯著特征:保險人群預期壽命持續提升,較第一套生命表增長約10歲;保險人群中少兒死亡率顯著改善;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保險人群死亡率明顯降低。
在產品層面,死亡率下降與壽命延長直接導致了保障型與儲蓄型保險價格的反向變動。
從精算原理看,保險定價與準備金本質上是對未來現金流的折現與期望值計算,核心在于死亡率、生存率與貼現率(利率)。死亡率下降與壽命延長對定期壽險和年金的影響方向不同,原因在于兩類產品的給付時點和方向相反。
定期壽險、終身壽險等風險保障類產品價格可能下降。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定期壽險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而養老年金則是以生存為給付條件,因此死亡率變化對其價格影響是相反的”。
“我國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74.8歲增長到2024年的79歲,提高了4.2歲。新生命表的切換會降低壽險公司‘死差’空間。前期,部分壽險公司在定價時考慮了死亡率的改善,但受限于法定責任準備金評估需要使用指定生命表,導致定期壽險的定價普遍偏高,這次調整可以降低定期壽險等業務的資本要求?!标愝x進一步解釋道。
與之相反,養老年金險等生存類產品價格則可能面臨上漲。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朱俊生教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當被保險人預期壽命更長,保險公司需要支付養老金的時間更久,成本顯著增加。若貼現率不變,為支付更長期的現金流,保險公司必須提高費率,從而導致年金定價上升。
但同時,業內專家也表示,生命表只是保險產品定價的多個因素之一,定價利率、費用率等因素同樣會影響保險產品的最終價格。
生命表更新暫未觸發“購買按鈕”
與行業層面的熱烈討論相比,市場一線的反應顯得更為冷靜和務實。
鑫山保險代理銷售總監雷明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咨詢量沒有明顯增加。雖然一些視頻號和公眾號在討論第四套生命表,但保險公司精算部門尚未有實際動作,我們作為銷售端也暫時沒有明顯變化”。
“一般不建議客戶等待新產品”,對于銷售策略,雷明指出,“會借助第四套生命表即將實施、部分產品價格可能調整的預期推動促銷。感覺第四套生命表對產品價格的實際影響尚未顯現,而目前定壽價格已經很低,即使再降空間也有限。由于定期壽險是交一年保一年,建議客戶無需等待,先買先保障,明年新產品出來再考慮更換”。
年金險方面,銷售端正醞釀年底的“開門紅”攻勢,雷明透露:“我們可能會集中在年底推動,也就是11月到次年1月的‘開門紅’期間。那時保險公司通常有促銷活動、額外獎勵等,是推動年金險銷售的好時機”。
關于消費者是否會盲目跟風,雷明認為,當前市場行情不太好,加上今年8月底產品停售已消耗一部分需求,除非客戶有閑置資金和配置需求,否則不太容易沖動消費。年金險和終身壽險的客戶多數資金充裕,促成交易是可能的,但大規模跟風的情況估計不多。
此外,保險消費者的決策模式正在多元化。雷明觀察到,小紅書等平臺的內容確實能引發客戶咨詢,“后續我們會關注自媒體和市場的推廣情況”。
保險業更需邁向健康養老協同
第四套生命表的實施,不僅是保險產品價格的調整信號,也是長壽時代對社會保障體系的考驗。
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3.1億人,占全國人口的22.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2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5.6%。我國老年人的數量接近美國的總人口,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人口總量。
面對長壽風險,保險行業亟需走向健康養老協同發展。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長壽風險管理將成為我國保險業新課題,保險產品、服務生態與政策激勵需協同發力,推動“健康+養老”向長期化、場景化與金融化融合。
朱俊生指出,生命表更新會促進公司從“賣產品”向“賣長期解決方案”和“管理長期負債”轉型,逐步從銷售驅動走向精算與資產負債管理驅動。此外,保險公司可以加強與康養機構、社區服務、醫療服務聯動,推出金融+服務的綜合養老解決方案,提高產品附加值以抵消價格上升的阻力。
《2024健康與養老保險保障指數研究報告》則指出,應推動健康險與養老第三支柱協同發展,構建“養老+健康”綜合生態。市場層面,保險機構應大力創新,開發與健康管理、養老服務緊密捆綁的綜合性產品。例如,探索“養老保險+健康管理服務”“年金保險+養老社區入住權”“重疾險+長期護理險”等組合方案,讓保障產品不僅能應對風險,更能主動管理健康和規劃養老生活。
在資本與資產配置上,保險公司需要延長資產久期,引入對沖工具分散長壽風險與利率風險,適應準備金上升帶來的償付能力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做好<中國人身保險業經驗生命表(2025)>發布使用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保險公司建立回溯機制。當發現死亡發生率背離評估區間時,需在年度精算報告中說明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相關報告需經公司董事會審議。這將倒逼公司加大在精算模型、數據系統和專業人才上的投入。
陳輝則強調了利率環境和人口結構變化對保險業的深遠影響:“利率是行業發展中的重要變量,在保險公司經營中居于核心位置。低利率疊加預定利率調整,行業需要從以傳統險為主、提供固定利率的產品結構,轉向提供固定+浮動多樣化收益產品組合”。
而隨著人口老齡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因素,客戶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醫療服務需求更加迫切,健康保險等產品既有廣闊空間,也有助于市場主體擴大死病差益(指保險公司在經營壽險業務時,因實際死亡或患病人數與預定死亡或患病人數的差異而產生的損益)貢獻。
多位專家表示,第四套生命表的實施將成為推動行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重要契機,促使保險公司從同質化價格競爭轉向差異化服務競爭。
風險對沖與產品創新成破局關鍵
從國際經驗看,生命表更新后通常伴隨著市場產品結構和風險管理的系統性升級。
朱俊生指出,國際上更新生命表后常見的市場反應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年金市場重新定價與產品創新,在生命表顯示顯著壽命改善后,許多市場出現即時年金價差收窄/上調,并伴隨延后年金購買與分期給付方案的增加,保險公司同時推出帶有浮動或分段保證的變形產品以分攤風險;
二是壽命風險對沖工具的發展,成熟市場會推動壽命互換、再保險、證券化等工具的發展,養老金計劃與保險公司更多將風險轉移給資本市場或再保市場;
三是養老金/養老服務一體化趨勢,為提升產品吸引力,保險公司傾向把金融產品與養老服務捆綁銷售,形成“金融+服務”閉環。
陳輝從具體產品設計角度補充了國際經驗:為減少長壽風險,保險公司可以對不同年齡段的被保險人設計不同類型的年金產品。對60歲以內的被保險人可采用確定給付型,即按約定給付年限或金額給付,期滿后保險公司責任終止;對60歲以上的被保險人則可采用不確定給付型,只要被保險人生存就持續給付。此外,保險公司還可以用分紅型年金產品替代傳統非分紅年金產品,通過非預定的分紅支付實現對長壽風險的部分套期保值。
對我國的借鑒意義,朱俊生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加速發展壽命風險市場化工具,鼓勵發展再保險市場、壽命互換等對沖工具;二是推動產品與服務深度整合,鼓勵“金融+康養”創新;三是強化監管與消費者教育,更新準備金與信息披露規則,同時加強消費者對年金價格機制的理解。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