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11月5日,多家醬油上市企業的三季度業績已相繼公布。在前三季度,海天味業成為唯一實現營收、凈利雙增長的企業。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增長依舊,但海天味業的業績增速出現放緩趨勢。中炬高新營收、凈利雙雙下滑,交出自2016年以來營收下滑幅度最大的三季報?!爸袊u油第一股”ST加加仍未擺脫虧損局面。業內人士認為,醬油行業“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仍然存在,如何在這一存量市場中成功找到新的增長點,已是企業共同的課題。

業績分化
千億醬油市場在今年前三季度有些“遇冷”。
醬油“一哥”海天味業,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16.28億元,同比增長6.02%;歸母凈利潤為53.22億元,同比增長10.54%,成為唯一一家營收、凈利雙增的醬油企業。但從單季數據來看,公司三季度營收為63.98億元,同比增長2.48%,相比于去年同期9.83%的增速有所放緩;歸母凈利潤為14.08億元,同比增長3.4%,較去年同期10.5%的增速出現回落。
擁有“廚邦”與“美味鮮”兩大品牌的中炬高新則交出了自2016年以來營收下滑幅度最大的三季報。前三季度公司營收為31.56億元,同比下降20.01%;歸母凈利潤為3.8億元,同比下降34.07%。且一至三季度,中炬高新的營收分別同比下滑25.81%、9.11%、22.84%;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下滑24.24%、31.57%、45.66%。對此,公司解釋稱,業績下滑受調味品銷售收入下降及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同比上升共同影響所致。
“中國醬油第一股”ST加加還尚未扭轉虧損局面。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0.09億元,同比微降2.65%;歸母凈利潤為-1803.68萬元。其中,三季度單季實現營收2.76億元,同比增長11.43%;歸母凈利潤為-2638.86萬元。對于業績變動,公司給出的解釋為,“采購材料成本降低,廣告投放費用減少以及計提存貨減值損失減少”。
從產品層面來看,前三季度,海天味業的醬油品類實現收入111.56億元,同比增長7.91%;中炬高新醬油產品的收入為18.96億元,同比下降17.5%;ST加加并未披露具體品類的市場表現,但在2025年上半年,公司醬油類產品的營收同比下降7.41%。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認為,海天味業作為醬油行業的絕對龍頭,雖在存量市場中仍保持營收與凈利潤雙增長,但業績增速的放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業天花板效應已現。
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按收入計,2024年中國醬油市場規模達1041億元,但五年復合增長率僅為2.3%,低于調味品行業4.5%的整體增速。
如何破局
在醬油行業整體進入存量競爭的格局下,如何尋找到新增長點也成為企業共同面對的課題。
海天味業于今年6月在港交所上市,成為首家實現“A+H”雙資本平臺的調味品企業,并計劃將募資的20%用于海外市場拓展。公司已將出海的第一站定在了東南亞地區,海天味業在印尼的生產基地已啟動建設,預計于年內投產。但據海天味業在2025年半年報中表示,公司食品制造業收入全部來自國內五大區域,且并未單獨披露海外收入數據。
中炬高新正推進渠道上的調整,并在營銷上不斷加碼。今年上半年中炬高新簽約了明星謝霆鋒作為新的品牌代言人,并通過廣告、商圈LED等方式大力推廣,不斷強化“高端、健康、專業”的品牌形象認知。另一方面針對調味品較為依賴的線下渠道進行“強基”,逐步增加經銷商數量。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經銷商凈增加344個,期末經銷商總數達到2898個。
不過,大手筆的營銷也直接推高了銷售費用,財報顯示,中炬高新的銷售費用從去年同期的3.66億元增長至今年前三季度的4.36億元。
仍未扭虧的ST加加還在持續推進減鹽戰略。今年以來,公司圍繞“減鹽戰略”升級并開發了“減鹽”“減鹽純釀醬油”“減鹽有機”等減鹽系列新品。但自9月以來公司變更為“無實控人、無控股股東”狀態,也給其未來發展增添了不確定性。
江瀚認為,海天味業的核心挑戰在于如何突破國內飽和市場、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當前出海東南亞雖具戰略前瞻性,但當地消費習慣、渠道建設及品牌認知度尚需長期培育,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貢獻。中炬高新作為腰部代表,盡管引入謝霆鋒等明星代言試圖激活品牌,但營銷費用激增反而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反映出其在“投入換增長”策略上的路徑依賴,尚未建立可持續的盈利模式。而ST加加主打的減鹽健康概念雖契合消費升級趨勢,但在資金與渠道支撐的乏力下難以形成較大的市場聲量。
就三季報業績、存量競爭中的發展戰略等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分別向海天味業、中炬高新、ST加加發去采訪函,截至發稿均未收到回復。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