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正處于深刻變革之中。隨著全球格局的持續演變,以美元為核心的傳統體系日益顯現出內在缺陷與脆弱性,各國紛紛積極推進“去美元化”進程,國際儲備貨幣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數字技術的快速演進、數字貨幣的興起,以及新型國際貨幣體制機制的構建,正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當前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進入戰略加速的新階段。
近期發布的我國“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升資本項目開放水平,建設自主可控的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推進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改革,推動構建和維護公平公正、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國際經濟秩序。
《貨幣新局》一書立足于國際貨幣體系的歷史演進脈絡,聚焦新形勢下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定位,從周期性發展規律、前沿熱點議題以及未來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多個維度展開深入探討,為理解并應對當前國際貨幣領域的新格局提供了重要參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特為本書撰寫了推薦序。以下為推薦序全文,以饗讀者。
潘英麗、管濤和張明三位教授是國際金融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他們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豐碩,在學術界受到廣泛好評。三位教授在課題“國際貨幣體系分化中的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上寫作完成《貨幣新局》一書,深入討論了國際貨幣體系的演進、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矛盾,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緣起、進展和經驗教訓,并提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對策建議。
三位教授對相關材料的全面把握、對問題的深入了解和獨到見解給本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書中認為馬歇爾計劃與道奇計劃拯救了布雷頓森林體系,進而拯救了美元的國際地位,促成和鞏固了美元網絡效應,這是國內不多見的提法。又如,書中對美元崛起與英鎊淡出的歷史事實做了翔實描述,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有助于中國學界加深對布雷頓森林體系興衰的認識。
這本書深入研究了美元崛起、日元國際化和歐元誕生的歷史經驗。例如,書中認為美元在國際化進程中邁出的最重要的兩步:
一是在建立美聯儲的“奧爾德里奇計劃”起草者之一弗蘭克·范德利普的帶領下,美國當時最大的銀行之一國民城市銀行率先進入國外市場,與緊隨其后的其他美國銀行一起,在國際交易中接受以美元計價的商業承兌匯票;
二是時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本杰明·斯特朗要求美聯儲系統各地區分行購買這些承兌匯票。到 1920 年代,美國所有進出口貿易中已有一半以上是通過銀行承兌匯票用美元計價、結算的,美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債權國。以美元為貨幣單位的外國承兌匯票已經以 2∶1 的優勢,超過以英鎊為貨幣單位的外國承兌匯票。這種情況同把進口以人民幣結算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開端形成鮮明對照。
書中介紹了日本推出日元國際化的“一攬子”方案,其中包括:鼓勵國際企業在日本使用日元以加大日元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使用力度,擴大日元的清算及其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存貸款業務,在東京開設離岸市場,實現利率市場化等,這些舉措對中國均有參考價值。
書中認為,日元國際化失敗的重要原因是始終無法維持日元匯率穩定,從而使日元喪失國際價值尺度的職能。2015 年之后人民幣國際化受挫,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人民幣貶值和貶值預期。
書中認為,人民幣國際化首先要立足中國國內經濟,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宏觀經濟的穩定性。本人非常同意這種觀點。
書中還提出培育和發展人民幣計價功能才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中之重,現實的推進路徑包括:第一,通過中國對非洲國家大量經濟援助的出口產品推進人民幣計價;第二,通過中國對周邊國家的逆差推進進口產品人民幣計價;第三,通過大宗商品交易推進人民幣計價。
不難看出,書中提出的人民幣國際化路線圖與2009 年以來中國實際實施的路線圖已有相當大的不同,新路線圖更貼近現實。
本人贊成書中關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觀點。例如,書中認為:在布雷頓森林體系Ⅱ中,廣義“特里芬兩難”的存在,使美國面臨保持持續的經常賬戶逆差以滿足國際清償力,與美國對外凈債務上升而引發美元信心危機這兩難。一旦國際債權人對持有美國債務的持續性產生懷疑、拒絕為經常賬戶融資,就可能面臨體系崩潰。因此,當前國際貨幣體系能否持續,關鍵在于外圍國家是否愿意繼續用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國債等美元資產,而這又取決于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的累積和對外凈債務的上升是否會帶來美元大幅貶值,以及美聯儲能否采取可信賴的貨幣政策以維持美元信心。
這本書提出通過區域貨幣金融合作推進國內金融改革與開放,首先要使人民幣成為亞洲地區的區域性國際貨幣,走“人民幣亞洲化”的貨幣國際化道路。本人認為這條道路我們已經嘗試過,但并不成功,在當前地緣政治形勢下,未來恐怕更難以成功。
書中主張通過中國對非洲國家大量經濟援助的出口產品推進人民幣計價。需要思考的是:中國對非洲國家大量經濟援助的出口產品數量有多少?即便全部用人民幣計價,對在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交易中使用人民幣的影響有多大?對此是不是需要給出量化結果?
書中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實踐告訴我們,金融開放和匯率僵化是危險組合。這一體驗和認識意義重大,本人非常贊成這種看法。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自由化之間的相互作用,本書似乎可以討論得更細致些。當年通過人民幣國際化倒逼資本項目自由化始終是一個熱議的話題。
書中指出,美國與盟國之間的儲備資產多元化將無法抵御系統性風險。從理論上來講,對外匯儲備持有國而言,常規的多元化投資手段是將更高比例的資產投資于歐元、英鎊、日元等發達國家的幣種資產,畢竟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較為發達、資產流動性較強。但俄烏沖突后美國聯合歐洲部分國家與日本制裁俄羅斯的現實,生動地向很多國家說明,僅僅在美國及其盟國內部多元化儲備資產,是不能抵御多國聯合制裁這一系統性風險的。事實上,各國近年來也在積極進行儲備資產的多元化投資,并且更多地配置到非傳統的儲備貨幣上。本人非常贊成這種看法,但認為更多地配置到非傳統的儲備貨幣上似乎仍無法解決問題,關鍵在于加快實施“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主的戰略調整,減少美元資產和負債的不對稱。
總之,這本書雖然仍有可進一步討論和改進之處,但反映了中國學界目前研究國際貨幣體系和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沿水平。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