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香港保險滲透率排名全球第一、保險密度排名全球第二,擁有成熟的保險市場。近年來,內地與香港加速推進保險市場間的互聯互通,在跨境保險服務、保險產品創新、跨境風險處置方面聯系愈發緊密。兩地市場間的互聯互通取得了哪些成果?跨境風險管理方面施行了哪些舉措?站在“十四五”規劃即將完成的節點上,下一步,香港如何發揮自身角色優勢更好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圍繞上述話題,《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對金融監管總局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香港保監局主席姚建華進行了專訪。
互聯互通深入推進
《中國銀行保險報》:面對港人“北上養老”催生的跨境養老需求,香港保險業在跨境養老相關產品的開發上取得了哪些階段性成果?您曾經提到“正積極規劃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養老服務生態圈”,目前生態圈建設情況如何?香港保監局將如何推動保險產品設計與大灣區醫療資源網絡更緊密地銜接?
姚建華:香港是全球居民預期壽命最高的地區之一,預計到2046年,每3名當地居民中便有一位年屆65歲或以上。隨著香港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快,社會資源難以滿足養老需求,對公共醫療及社會福利體系構成壓力。與此同時,大灣區跨城市生活圈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香港居民考慮“北上養老”。
香港保監局支持并鼓勵兩地保險機構提高現有醫療保險的可攜性和服務覆蓋范圍,合作開發跨境創新型產品。我們也鼓勵兩地保險機構探索結合內地養老服務資源,打造示范產品,如推出結合年金與大灣區養老設施的創新產品,讓香港的風險管理功能與內地的養老產業發展優勢互補,為廣大市民提供普惠性的養老解決方案,同時釋放保險的社會價值。
《中國銀行保險報》:2025年3月,金融監管總局取消香港金融機構入股境內險企的總資產門檻,為港企參與內地市場提供了重大機遇。在此背景下,香港保監局將如何通過政策引導、市場協調與能力建設,協助香港險企精準把握這一政策紅利?在與內地險企同臺競技的過程中,香港保監局將如何引導香港險企充分發揮其在產品創新、風險管理、國際化運營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并積極應對內地市場在監管規則、客戶偏好與競爭生態方面的挑戰,從而實現深入與可持續發展?
姚建華:2024年以來,境外金融機構不斷加碼內地保險市場,不少保險公司已進入內地,增資入股內地險企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香港的保險集團監管框架走在世界前沿,已覆蓋3家國際活躍保險集團,2024年生效的風險為本資本制度也令香港的監管框架與國際標準更趨一致。我們將繼續驅動“引進來、走出去”,在各方面促進市場聯動,其中包括:
第一,鼓勵香港險企在健康險、養老險、財富管理等保險領域探索與內地的合作模式,引進國際化經驗,以及滿足內地與香港居民的需求。
第二,鼓勵香港保險資金支持國家發展戰略。壽險公司的負債年期較長,資金需要購入長期資產作匹配,因此可發揮耐心資本作用,為回報周期較長的項目提供支持。在國際經濟秩序持續調整的格局下,保險資金采取更多元化的投資策略也有利于風險管理。
第三,配合香港特區政府推動總部經濟發展的策略,積極協助中資保險機構在香港設立境外區域總部,以香港為據點輻射開拓東南亞和中東等地區市場。
強化跨境風險管理
《中國銀行保險報》:內地與香港保險市場互聯互通的深化也帶來了跨境風險傳導的挑戰。在加強跨境風險處置方面,香港保監局實行了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效果?您對內地金融監管部門與香港監管部門之間的合作水平有何評價?未來該如何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監管部門間的合作?
姚建華:保護跨境消費者是香港保監局的重點工作之一。去年至今,香港保監局采取一系列執法行動,打擊跨境無牌銷售等違規行為。繼去年4月香港保監局與廉政公署對非法跨境銷售行為采取執法行動之后,我們已向業界發布通函以重申業務合規的重要性,并正跟進懷疑使用不適當業務模式的經紀公司以及保險公司。
今年我們分階段推進各項分紅險產品監管改革,加大對投保人的保障力度,包括設立分紅產品演示利率上限、實施傭金分攤制度、設立經紀轉介費基準水平等。
同時,我們加強跨境消費者的公眾教育工作,以倡導市場穩健發展。早前推出以內地訪客為對象的公眾教育活動,包括于高鐵站、跨境公共交通工具及內地網上平臺作宣傳,提醒他們須關注的事項。這些訊息在內地媒體及社交平臺也廣泛傳播,取得顯著成效。
香港保監局持續與內地監管機構就監管措施及共同關注議題密切溝通合作。此外,香港保監局每年參加粵港澳深四地保險監管聯席會議,各個監管機構就市場發展和監管趨勢進行深入交流,并討論加強保單持有人保障、提升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保險服務便利化等合作建議。
香港保監局于今年7月首次率領業界代表團前往北京與金融監管總局高層會面。雙方就兩地保險市場發展、發揮香港作為環球風險管理中心功能以及深化雙邊監管合作等議題交換意見。
更好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
《中國銀行保險報》:您曾提出,香港保險業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參與內循環的切入點。在外循環方面,將繼續發揮香港作為“超級聯系人”和“超級增值人”的功能。站在“十四五”規劃即將完成的節點上,您對香港參與國家“雙循環”的成果有什么評價?下一步,如何更好發揮香港的優勢?
姚建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在安全中謀發展,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增強經濟和社會韌性。明確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作為國家的環球風險管理中心,香港保險業愿意肩負更多重任。香港保監局將持續推動業界發揮“一國兩制”優勢以及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服務國家現代化大局中貢獻力量,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建設。
香港保險業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參與內循環的切入點。2023年,配合“港車北上”推出的跨境汽車保險等效先認政策,正是保險促進跨境互聯互通、激活區內要素流動的成功案例。同時,隨著大灣區內人口流動日益頻繁,跨境醫療也愈見需求,我們支持和鼓勵香港保險業推出更多創新產品,為大灣區居民提升醫療保障水平。目前已有更多滿足經常往返大灣區人士跨境醫療需求的保險產品及服務在市場推出。
在外循環方面,我們將繼續夯實香港作為“超級聯系人”和“超級增值人”的價值定位,作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重要跳板。內地國企和民企在“出?!睍r,面對的風險類型和程度會更為復雜,需要新型的風險管理方案保駕護航。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協助內地企業管控離岸風險,并助力國家建設風險分散的有效渠道,充分發揮風險管理中心的功能。
隨著多項鼓勵企業在香港設立專屬自保公司的政策出臺,目前香港是6家自保公司的注冊地,其中包括5家國企。專屬自保公司協助企業在全球產業布局中更好地控制風險,提升企業內部的風險管理能力,特別是在應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可能面臨的特殊風險,包括網絡安全、海事運輸、供應鏈中斷、貿易信用和巨災等。我們將繼續吸引內地國有和民營企業在港成立專屬自保公司。
在綠色金融方面,受氣候變化影響,全球自然災害保障缺口不斷擴大,其中亞洲的情況尤為嚴重。巨災債券作為保險相連證券的一種,可成為應對氣候風險、提升保障能力的重要工具。近年來,香港正著力構建保險相連證券生態圈,利用自身保險業和資本市場優勢,助力國家開拓更多應對極端天氣相關風險的渠道。目前已有7只巨災債券在港發行,總額超過62億港元。
在國際再保險市場受到地緣政治影響的大環境下,香港是內地保險業進行風險分散的首選地點。加大兩地的再保險合作,既有利于對內地龐大市場所累積的風險進行合理穩妥的風險管理,也有利于內地保險公司通過香港承接更多的海外風險,減少再保險逆差。金融監管總局于今年5月對香港專業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優惠政策常態化,隨著香港風險為本資本制度的實施,更多國際再保險公司的香港分支機構將可受惠于這一政策。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