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凈息差的持續收窄,已成為近年來困擾中國銀行業盈利能力和估值表現的核心問題。這一趨勢是利率市場化深化、LPR多次下調以及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的直接體現,引發了市場對銀行體系穩健性的深度關切。部分上市銀行披露的數據表明,這一長達數年的下行壓力可能正在接近尾聲,一個關鍵的拐點或已悄然臨近。
10月28日,中國銀行(601988.SH)發布2025年第三季度報告,其凈息差數據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觀察窗口。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9月末,該集團凈息差為1.26%,與上半年水平持平。這一企穩態勢并非孤例,寧波銀行(002142.SZ)、江陰銀行(002807.SZ)等區域性銀行也報告了其凈息差環比持平或小幅回升的積極信號。
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個可能性:在經過系統性的重定價沖擊和激烈的負債成本競爭后,銀行業凈息差正在探明一個階段性底部。企穩的背后,是資產端定價壓力邊際緩解與負債成本管控成效初顯的共同作用,標志著銀行業開始適應新的利率環境,并探索出新的生存與發展平衡點。
企穩跡象顯現
2025年第三季度,成為觀測銀行業凈息差走勢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中國銀行作為國有大型銀行的重要代表,其凈息差穩定在1.26%,結束了自2023年上半年(1.67%)以來的連續下滑趨勢。這一企穩信號在多家銀行業績中得到呼應。
江陰銀行在三季報中明確表示,其息差水平實現企穩回升,凈息差為1.56%,凈利差為1.39%,較上半年環比上升2個基點。該行將其歸因于“優化資產負債結構、穩定資產收益和控制負債成本方面取得實質性成效”。寧波銀行第三季度凈息差為1.76%,與上半年末持平,在較高水平上維持了穩定。重慶農商行(601077.SH)第三季度凈利息收益率為1.59%,與上半年末的1.60%相比僅微降0.01個百分點。招商銀行(600036.SH)第三季度凈利息收益率為1.87%,與上半年末的1.88%相比僅微降0.01個百分點,基本走平。青島銀行凈息差從上半年末的1.72%小幅收窄至三季度的1.68%,但收窄幅度已較前期顯著放緩。
這些案例覆蓋了國有大行、全國性股份行和地方性農商行等不同類型,它們在三季度共同展現的凈息差企穩或降幅大幅收窄的態勢,構成了判斷行業趨勢可能發生邊際變化的有力證據。
供需兩側尋找新平衡
中國銀行業凈息差的企穩,是資產端和負債端多重因素動態博弈后達到的新平衡。
在資產端,新增貸款定價下行壓力有所減緩?;葑u評級亞太區金融機構評級董事薛慧如指出,從存量貸款重定價來看,今年LPR降幅顯著縮小,存量按揭利率也未再次批量下調。從新增貸款定價來看,LPR進一步下行空間有限。
這意味著,影響銀行資產收益率主要的負面因素,貸款重定價的沖擊高峰可能已經過去。同時,銀行通過調整信貸結構來對沖定價壓力。以中國銀行為例,其三季度公司貸款同比增長11.71%,遠高于個人貸款0.56%的增速。對公貸款通常較零售貸款有更高的風險定價,其更快的增速有助于穩定整體資產收益率。
在負債端,存款成本管控的成效開始顯現。薛慧如進一步分析認為,高成本長期限存款的到期重定價將帶動負債成本下行。
過去幾年銀行吸收的許多高息定期存款正逐步到期,在當前的利率環境下,續作時利率水平普遍下調。這一點在中國銀行的存款結構變化中有所體現:成本相對較高的公司存款增速(3.68%)低于成本更低的個人存款增速(8.49%)。這種存款結構的優化,直接緩解了負債端的成本壓力。此外,市場利率維持在相對低位,也有助于銀行控制同業負債和發行債券的成本。
非息收入崛起
在凈息差企穩的同時,銀行業務結構的轉型也在加速,其核心特征是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持續提升。這為銀行在息差薄利時代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收入增長緩沖墊。
中國銀行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非利息收入達1,654.12億元,同比增長16.20%,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升至33.67%。其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增長8.07%,其他非利息收入大幅增長22.24%。寧波銀行、招商銀行等以中間業務見長的銀行,其非息收入占比則長期維持在更高水平。
這一結構性變化意味著,銀行的盈利模式正在從單純依賴存貸利差,轉向“利差+中收”的雙輪驅動。財富管理、投資銀行、交易銀行、資產托管、信用卡等輕資本業務,正成為銀行新的戰略高地。當凈息差空間被系統性壓縮后,大力發展非息業務已不再是“可選項”,而是關乎未來生存與發展的“必選項”。非息收入的增長增強了銀行盈利的穩定性和抗周期能力,降低了其對宏觀利率波動的敏感性。
盡管出現了積極的企穩信號,但中國銀行業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凈息差的企穩基礎仍需鞏固。
首先,凈息差絕對水平仍處于歷史低位。中國銀行1.26%的凈息差,相較于國際同行以及自身歷史水平而言,盈利能力依然承壓,即使與國內銀行相比,也處于較低水平。
其次,經濟復蘇的強度和持續性將直接影響企業的信貸需求和資產質量。若有效信貸需求不足,銀行可能再次面臨“資產荒”,從而被迫降低信貸標準,影響息差和資產質量。
再次,存款定期化、長期化的趨勢能否根本性扭轉,仍有待觀察。居民和企業風險偏好降低,傾向于選擇定期存款,這仍是負債成本控制的難點。
惠譽評級的判斷具有一定代表性:銀行凈息差有望筑底。薛慧如預計,2026年存款利率下移對凈息差的正面貢獻會逐步體現出來,凈息差收窄幅度有望逐步縮小。
然而,這并非意味著凈息差將大幅反彈,更可能的是一個在低位企穩并伴隨小幅波動的過程。然而,將企穩視為行業困境反轉的號角可能為時尚早。當前的企穩,更多是下行周期中的一個“平臺期”,而非新一輪上升周期的起點。
銀行未來的分化將加劇,那些在負債成本管控上更具優勢、在非息業務開拓上更為成功、在風險定價技術上更為精進的銀行,將能夠更快地穿越周期,并在此輪洗牌中確立領先地位。對于中國銀行業而言,凈息差企穩帶來的更大價值,或許并非盈利能力的V型反彈,而是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戰略窗口期,讓銀行有機會喘息、調整并堅定地轉向一條更可持續、更少依賴規模擴張的高質量發展路徑。這條路徑的成功,最終將取決于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自身風險管理能力的根本性提升。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