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第十一批國家藥品集采開標,這次有何不同

    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29 18:03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劉曉諾

    10月28日晚,第十一批國家組織藥品集采的擬中選結果公布:共納入55種藥品,445家企業的794個產品參與投標,其中272家企業的453個產品獲得擬中選資格。

    經濟觀察報在現場了解到,多位藥企代表認為這次競爭仍然非常充分。國家醫保局表示,“本次集采競爭激烈程度遠高于前十批集采”,但通過規則設置和事先宣教,總體實現了“穩臨床、保質量、反內卷、防圍標”的預期目標。

    本次集采的治療領域覆蓋抗感染、抗過敏、抗腫瘤、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消炎鎮痛等領域常用藥品,常見藥物如達格列凈口服常釋劑型、奧司他韋顆粒劑、頭孢唑肟注射劑等,這些中選藥物預計可于2026年2月開始使用。

    在以往的集采中,擬中選結果公示會包含企業報價。本次僅公開了擬中選企業,未公開擬中選價格,這在國家集采中還屬首次。

    另一個新現象是,外國仿制藥企參與中國集采的熱情在上升。以達格列凈為例,7家達格列凈擬中標企業中,有5家是中國企業,另外2家是印度仿制藥企。

    在本次集采中,獲得擬中選資格的印度仿制藥企共有3家,而去年這一數量為0。

    中選價差縮小

    參加集采的藥企普遍表示,在同一品種上,如果參選企業小于10家,競爭強度就不算太大;如果在十幾家以上,競爭就比較激烈了。

    二羥丙茶堿注射劑是競爭最激烈的品種之一,有約40家企業參與,最后擬中選12家。據介紹,此次集采前,這款藥物的價格在1元到幾十元不等。國藥現代(600420.SH)公告稱已中標這款藥物,報價是0.44元/支。

    李俊是一家中小型制藥企業的負責人,他的企業也中標了二羥丙茶堿注射劑。他發現這款藥物的報價分布在0.29—1.96元,且在0.41元、0.42元、0.44元等價格點上出現雷同,“這說明現在的價格已經接近整個工業的核算成本了”。

    國家醫保局表示,本次集采競爭激烈程度遠高于前十批集采,但通過種種制度設計,保持了較高中選率,中選產品平均價差較此前批次明顯縮小。

    如何讓藥品降價惠及更多患者的同時,避免無序競爭導致價格過低影響質量?這是第十一批集采的核心考量。因此,本次集采的規則做出了幾個優化:

    第一,不允許低于成本報價;

    第二,確定擬中選企業的參考價格時,要與錨點價格相比,而非與同品種最低報價相比。錨點價格是根據各企業的報價綜合測算得出的,要么是最低的單位可比價,要么是同品種單位可比價的平均值的50%,二者取高值。如果企業的報價在錨點價格的1.8倍以內,便可以獲得擬中選資格;

    第三,新增了兩種“復活”機制,給部分報價偏高而未入圍或未中選的企業一次機會,如果它們接受價格調低,比如降到錨點價,也可獲得擬中選資格。

    對價格低于“入圍均價的50%”的企業,國家組織藥品聯合采購辦公室還要求其補充提交“報價合理性聲明”,本次共涉及14款藥物。這些企業需要說明成本構成,并做出“中選價格不低于成本價”的承諾,否則將承擔違約責任。

    國家醫保局的目的是通過上述規則,保證企業在收回成本的基礎上盡可能達成低價。有企業告訴經濟觀察報:“我們的報價策略就是看成本和配送費,沒別的了?!?/p>

    那么對企業來說,價格為何能夠大幅下降?

    招標結束后,李俊對經濟觀察報復盤了他這次集采的得失:雖然中標了二羥丙茶堿注射劑,但他卻在另一款競爭激烈程度相仿的品種上失標了,兩款藥物的報價差別在于原料是否自主生產。

    他認為,盡可能多地打通產業鏈的企業,能夠保證各個環節的合理利潤,因此會在成本控制方面更有競爭力,例如行業頭部企業。

    在本次集采中,頭部制藥企業斬獲了更多的擬中選資格。石四藥集團(02005.HK)公告稱,共12個產品、14個品規擬中標??苽愃帢I(002422.SZ)公告有12個品種擬中標。齊魯制藥有9款藥物擬中標。

    李俊認為,現在平均看來,仿制藥的利潤率正在回歸到10%以內。

    加大醫院用藥自主權

    本次集采另一個突出改變在于,醫院有了更多選擇用藥的權利:

    第一,醫療機構可以根據自己的用藥習慣上報需求量,既可按照通用名報量,也可按廠牌報量;

    第二,在同一個品種中,如果有某個廠牌首年的機構需求量較大,已經超過了有報量的廠牌的平均值,但卻因為報價高沒有入圍,如果接受把價格下調到錨點價格等更低的價格,也可“復活”,從而獲得擬中選資格和一定的采購量;

    第三,醫療機構與企業約定采購量時,優先按照廠牌確定采購量,繼而再按主供地區確定。也就是說,若某醫療機構報量的廠牌中選,那么該廠牌直接成為醫療機構的供應企業。在此之外的需求,醫療機構應該優先向該地區的主供企業采購。

    若報量廠牌未中選,該部分報量便由所在省份的主供企業供應。比如達格列凈等原研藥往往擁有最大的報量,但并未中選,那么該省份的報量就由主供企業完成。

    據國家醫保局披露,本次集采報量覆蓋全國46359家醫藥機構,醫療機構的報量有77%具體到廠牌,23%按通用名報量——從中選結果看,醫療機構要求采購產品報量的75%得到滿足。

    以前,在集采之后,每個省只有一家中選企業來供貨。第十一批集采改變了這種局面,每個地區甚至每家醫療機構,都可能有多家中選企業供應。這意味著中選品種更加豐富多元,與醫療機構需求更加匹配。

    報量的規則設計實際上對資歷深厚的大企業更有利:由于進院時間早、覆蓋醫院多,它們能夠拿到更高的機構報量,一旦中選采購量更大;若未入圍,也更可能具備“復活”資格。

    為了避免壟斷,本次集采專門設計了一套平衡機制。比如,那些因報量大而可“復活”的企業,能獲得的約定采購量就要打折。再比如“中選企業帶量封頂”,意思是,單一企業獲得的約定采購量占全國首年機構需求量的份額不能過高,最高只能有50%,如果超過,則要壓縮至50%。

    在本次集采中,醫療機構需要購買的集采藥品,大約占該機構對此品種需求量的60%—80%。國家醫保局解釋道,醫療機構完成集采的約定需求量后,剩余用量可以由醫療機構自主選擇采購,中選或非中選藥品均可。

    (應受訪者要求,李俊為化名)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大健康新聞部記者
    一個想成為觀察家的傾聽者。
    關注醫藥、健康領域的公司、人和事。請聯系liuxiaonuo@eeo.com.cn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