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有一項決策最挑戰我們的直覺和天性偏見,那就是投資。例如,股價會隨著大眾信心的提升而上漲。其結果便是,我們(有些人可能會說這是非理性的)最想投資的時候,恰恰是價格處于頂峰之時,而非價格處于低點、獲利機會最大的時候。當股價最實惠的時候,我們卻最恐懼,幾乎無法想象前方會有光明的未來。所以我們不會踴躍進場,而是轉身逃離。
因此,對于投資者,以及那些受托代表他人將資本投入新工廠、新業務和新市場的企業領導者而言,若要成功,就必須克服那種與生俱來的信心沖動,否則這種沖動會驅使我們在最高點買入、在最低點賣出。
這正是我寫本書的原因。我相信,如果我們能理解信心究竟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我們就能做出更好的選擇。經過多年研究,我相信,我們的確定性和控制感不僅是推動金融市場的無形之手,也驅動著我們周遭的世界。簡而言之,我們—無論是投資者、企業領導者、政策制定者還是裝配線工人—都依感覺而行。
許多人輕視感覺,不將其視為決策中的一個因素。例如,投資者常常難以處理像感覺這樣的定性因素,認為它們過于情緒化而無實用價值。相反,他們著眼于企業盈利、銷售和其他數據,相信這些數據更客觀,因此也更可靠。此外,他們利用這些數據來預測市場的未來,希望通過準確預判前方走勢來賺錢。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忽略了兩個重要因素。
其一,未來本質上是未知且不可知的。因此,那些通常被稱為預測或預言的,充其量不過是純粹的想象。是的,它們可能充斥著客觀的數據衡量標準,但線性趨勢外推法所預示的確定性絕非真的確定。所有這些都無視了未來真正不可預測的本質。
其二,更糟糕的是,投資者未能意識到,他們自身對未來的想象是具有反射性的。它完美地映射出他們個人和集體的感受。
當我們充滿信心時,我們想象的前方是光明、確定的未來。當我們感到脆弱時,我們想象的前方是黯淡且不可預測的未來。改變我們展望的前景的,并非未來的變化本身,而是我們想象那個未來的方式。重申一次,未來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始終是未知的。
與其抗拒這一點,不如接受它,并更好地理解我們自身與大眾的想象到底在告訴我們什么—它們揭示了我們及他人的感受。要記住,正是這種想象和感受,最終驅動了我們的決策。
在風險管理方面,這一點尤其正確。太常見的情況是,我們只為我們想象的那些風險做計劃。然而,歷史一再向我們表明,最重大的危機往往不僅源于“盲點”,還來自我們不愿意去設想的那些與我們當前信心水平相反的結果。我們不僅沒有看到災難將至,而且根本沒有去尋找它。在信心的頂峰,我們根本無法想象未來會發生任何壞事。
這已經夠糟了,但隨后,一旦災難襲來,我們的信心水平崩潰,我們就會過度補償。我們會高估前方的風險。對于大多數風險管理組織而言,其結果就是他們永遠都在追著自己的尾巴跑。組織應該為他們能想象到的情況做計劃,與此同時,也為他們無法想象的情況做好準備。
正如我將在后面分享的,我們的感受、我們告訴自己和他人的故事、我們的欲望以及我們的行為之間,存在著清晰且一致的聯系。信心的變化所改變的,遠比我們意識到的要多。其結果是,這些多重連接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的行為及其原因。借此,我們不僅可以更好地管理我們的投資組合和業務,還能更好地管理我們的生活。
這聽起來像是一個大膽的承諾,但自本書英文版出版以來,我收到了許多投資者的來信和電子郵件,他們告訴我這本書如何改變了他們看待金融市場的方式以及他們自身的買賣行為。企業領導者分享了他們如何將書中的概念應用于市場營銷、招聘和戰略規劃。體育教練分享了這一框架如何幫助他們提高運動員的表現。醫院管理者用它來減輕患者壓力并改善手術結果。此外,還有一些人發現這本書有助于他們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
如上所述,我寫這本書是為了幫助他人做出更好的決策。借著中文版的發行,我希望本書能惠及更廣大的讀者。此外,我渴望了解這一框架被應用的新方式及其為他人的生活所帶來的改變。
2025年9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