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產品老化創新不足 養樂多一年關兩廠“止血”

    2025-10-28 17:12

    “你今日飲咗未?”養樂多的這則經典廣告曾陪伴無數廣東人成長,其近日關閉廣州一家工廠的消息引發消費者關注。令人唏噓的是,這是養樂多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關閉的第二家工廠。業內人士分析稱,受產品老化、創新不足及行業內卷影響,此舉反映出養樂多在市場調整中的緊張與被動。

    實際上,隨著近幾年乳酸菌飲料熱度退潮,均價和份額雙雙出現下滑趨勢。養樂多作為高定價的小瓶飲品,在價格敏感的下沉市場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兩家核心工廠接連退場,“產能優化”的官方口徑也難掩這家乳酸菌飲料頭部玩家面臨的生存難題。

    廖木興/圖

    從跨越式增長到銷量腰斬

    日本養樂多本社株式會社日前宣布,將于11月30日關閉廣州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下稱“廣州益力多”)旗下第一廠。未來廣州一廠生產功能將陸續轉移至廣州二廠及佛山廠。而廣州一廠是養樂多在中國建立的首家工廠,該工廠于2002年6月投產。

    資料顯示,2002年,養樂多進入中國市場,從廣州開始以益力多的名稱發展。2003年,以養樂多的名稱在上海開始運營。

    “由于工廠設備老化,公司決定關閉第一工廠?!睆V州益力多方面表示,此次生產體制的調整是基于公司整體戰略規劃,以及為了進一步提升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推進的戰略安排。

    據天眼查,廣州益力多成立于2001年,注冊資本約3.96億元,公司實控人與控股股東為養樂多總部。廣州益力多旗下有廣州第一工廠、廣州第二工廠與佛山工廠,公司產品銷往廣東省與海南省,今年1月-3月的日平均銷售量為149萬瓶,這與2021年282萬瓶的日均銷量相比,接近腰斬。

    剛進入中國市場之際,得益于中國低溫益生菌飲料產品的空白市場,養樂多在華業務實現了跨越式增長。數據顯示,養樂多在華銷量從2002年日銷6萬瓶到2016年的582.5萬瓶,14年間銷量復合增速曾達到39%。

    但到了2018年,養樂多在華日銷752.6萬瓶,同比增速下降至7.5%。養樂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曾披露,2025年1月-6月中國養樂多(不含廣州益力多業務)的日銷量為267萬瓶,廣州益力多的日銷量為180.2萬瓶,共計日銷量447.2萬瓶。與巔峰時期相比,養樂多在華銷量出現明顯下滑。

    從某種程度上看,廣東“三廠變兩廠”的產能轉移,其實是養樂多應對銷量下滑的被動調整。據此前公開資料顯示,廣州第一工廠為養樂多扎根華南的起點。隨著2014年廣州二廠、2019年佛山工廠落地,三地形成11.6萬平方米占地、日均600萬支總產能,但設備老化與分散運營推高了成本。

    有分析稱,養樂多兩次關閉的均為關鍵市場的核心工廠。盡管官方強調“戰略規劃”,但本質上是銷量下滑促使養樂多必須控制成本,讓產能往更集中的基地騰挪,以緩解其經營壓力。

    截至目前,養樂多(中國)集團在廣州、天津、無錫、佛山共擁有6處生產基地和53家分公司,并在廣東、上海、北京、天津、廈門、福州、衡陽、南昌、昆明開展了家庭配送服務。兩次關廠后,養樂多在華生產基地將從6處縮減至5處(廣州1處、天津1處、無錫2處、佛山1處)。

    天眼查顯示,養樂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4月,經營范圍包括食品銷售、食品互聯網銷售、日用品銷售等。

    大單品依賴癥致戰略決策滯后

    養樂多在中國的業務涵蓋香港養樂多、臺灣養樂多、上海養樂多、廣州益力多、養樂多中國控股等多個主體。然而,除臺灣養樂多日銷量實現增長外,其他運營主體均出現下滑。其中,廣州益力多、上海養樂多銷量下滑尤為明顯,僅占去年同期的88.7%和81.1%,成為養樂多業務主體中下滑最快的兩個區域。

    養樂多財報數據顯示,廣州益力多2025財年日銷量為184.6萬瓶,是2024財年203.4萬瓶的90.8%;上海養樂多同期日銷量為22.2萬瓶,是2024財年27.7萬瓶的80.4%。而養樂多其他運營主體的這一數值多在95%以上,部分甚至超過110%。

    養樂多的業績高光時期出現在2020財年,該財年養樂多在中國大陸的日銷量為760.9萬瓶,其中廣州、上海、北京養樂多的日銷量分別為291.6萬瓶、55.9萬瓶和42.6萬瓶。

    作為國內消費者熟知的乳酸菌飲料品牌,養樂多最初以“有益腸道健康”的概念打開知名度,并以大單品“小紅瓶”迅速占領市場。隨著近幾年中國益生菌產品種類越來越多、產品品質逐漸提高,市場不斷細分,這對于僅憑一款乳酸菌大單品走天下的養樂多形成了挑戰。

    盡管養樂多表示公司一直在積極創新,但還是被外界評價稱“創新了個寂寞”。直到現在,養樂多都一直堅持同一套包裝設計,且一直以來,除了主打款“乳酸菌”原味產品之外,都沒有推出有實力的替補產品。

    而在品類的創新上,養樂多更是“后知后覺”,在整個飲料圈全部都開始卷低糖、無糖的時候,養樂多直到2016年才推出了低糖版本的“小藍瓶”。

    在品類擴張上,更是僅圍繞大單品做配料創新,推出大單品的“副版本”,只是給消費者增加了一些口味的新鮮感。

    比如,2023年養樂多推出的“小金瓶”,是在低糖版“小藍瓶”的基礎上,將活菌數量增加至500億,同時添加高膳食纖維、高鈣、高維生素D、高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近期,養樂多推出500億活菌型乳酸菌乳飲品0蔗糖版“小金瓶”,則是在此基礎上采用了無蔗糖配方。

    2024年推出的蜜桃味“小粉瓶”,是在原味“小紅瓶”的基礎上融入蜜桃風味,并添加了1.1毫克鐵營養元素;2025年推出的青提味“小綠瓶”,則是在“小紅瓶”的基礎上融入青提風味,并添加了鈣、維生素D等成分。

    實際上,上述新品本質上并未突破乳酸菌飲料的品類邊界,也未能覆蓋細分需求(如兒童專屬、早餐搭配等場景)。

    此外,養樂多的戰略滯后還體現在渠道與產能規劃上。早年快速擴張產能,但未及時應對消費下沉與線上渠道崛起,如今本土品牌依托社區團購、即時零售等新渠道快速滲透,而養樂多仍依賴傳統線下配送,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份額的流失。

    競爭加劇

    品類需求下降明顯

    顯然,養樂多“失意”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行業內卷的加劇。隨著國內乳企的快速崛起,除了像娃哈哈旗下的營養快線、均瑤旗下的味動力、李子園等常溫乳酸菌飲品之外,蒙牛乳業旗下的“優益C”、伊利集團旗下的“每益添”以及味全等低溫乳酸菌飲品,更是直接對標養樂多。

    業內人士分析,在消費者對健康需求提升的情況下,養樂多頻繁被大眾質疑是“隱藏的熱量炸彈”,以養樂多經典原味“小紅瓶”的配方為例,配料表中排名前兩位的分別是水以及白砂糖,蛋白質含量只有1.3g/100ml,連普通牛奶的一半都不到,其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達15.7g/100ml。根據上海試點飲料分級制度,養樂多“小紅瓶”被歸類為最不推薦的D級。

    因此,在驅動消費者購買行為的配料層面,價格高企的養樂多更是沒有任何優勢。

    在更早前的2021年,養樂多就因夸大產品功效宣傳,被主管部門重罰45萬元,還登上了熱搜。

    此外,乳酸菌飲料熱度退潮,也是養樂多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國內益生菌飲料的整體市場規模一直在縮水??煜肪€下零售監測機構馬上贏發布的乳酸菌品類數據顯示,乳酸菌飲料類目自2022年至2024年一季度整體呈現均價、份額雙雙下滑的趨勢。在2023年乳酸菌飲料市場前十的品牌中,如份額排名第一的養樂多、排名第二的蒙牛及排名第四的娃哈哈均出現市場份額下滑的情況。

    馬上贏2024年5月發布的數據顯示,養樂多在乳酸菌飲料類目市場份額排名第一。過去,養樂多等品牌乳酸菌飲料的熱銷,有賴于“益生菌”“腸道健康”等產品概念。然而,隨著近年來消費者不再輕易相信“益生菌”功效,以及市面上低溫酸奶、西梅汁等替代產品的出現,含糖量普遍偏高的傳統乳酸菌飲料對市場吸引力逐漸下降。

    對于未來發展,盡管養樂多在多份業務重組公告中明確釋放“不會退出中國市場”的信號,反而將中國市場視為長期深耕的核心陣地。但是,當前中國乳酸菌市場競爭格局已發生根本變化——蒙牛、伊利等本土企業憑借更高的乳酸菌含量、更貼合低糖健康需求的配料、更低的定價,以及覆蓋社區團購、電商平臺的全渠道優勢形成“圍剿”,進一步加速國內尤其是低溫乳酸菌飲品市場的格局重塑。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曾表示,養樂多進入中國已經30年,但這些年只有一些微創新,這樣很難支持其業績長紅。在創新、產品升級和迭代充斥著任何一個品牌的時代背景下,他覺得整個養樂多已經步入中年疲態,很難有起色。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