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28 16:58

劉誠/文
2025年“雙11”如期而至,雖少了前些年的喧囂與高調,卻早已悄然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但繁榮之下亦有隱憂。超低價格、直播帶貨、極速退換貨等商業模式,一度被視為創新與效率的象征。但產業越是快速迭代發展,我們越要不斷審視電商平臺的重要依托——線上產品質量的優與劣。
值得關注的產品質量
在當今的線上市場,“價格戰”幾乎成為常態。表面上看,消費者似乎正從“價格戰”中獲益,能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多商品,但背后卻隱藏著不小的隱憂。
一方面,過度的價格競爭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使得真正注重質量的廠商被迫退出市場。例如,十年前已被淘汰的滌綸纖維襪子,如今又重新成為線上的主流產品,購物軟件里隨處可見“4.99元十雙包郵”的襪子。流量爭奪壓縮了供應鏈的利潤空間,代工廠商很容易在不斷降成本的方向上陷入低質的困境。
此外,直播間里主播賣力推銷的29.9元、39.9元的毛衣,包括此前一度成為熱銷現象的“0元購”……這些極端低價背后絕非品質的保障,而是材料、工藝和信譽的縮水。
“價格戰”除了會擠壓正規企業的生存空間,還會滋生“三無產品”。所謂“三無產品”,即沒有生產日期、沒有質量合格證、沒有生產廠家的產品。它們來路不明,只因價格便宜被冒險上架銷售。
前不久,央視就曝光很多解壓類的軟泥產品,實際上的成分是有毒化合物硼砂,1克至3克就會使成年人中毒,兒童一旦誤食,5克即可致死。但不管是短視頻平臺還是電商平臺,這類“三無產品”銷量都很高。
部分平臺在流量驅動下選擇忽視這些問題,甚至默許其存在并為之引流。這種行為所形成的灰色地帶,已成為線上市場難以根治的頑疾。消費者買到這樣的商品,既沒有質量保證,也缺乏有效的維權途徑。
與此同時,投訴率也逐年攀升。大量投訴涉及虛假宣傳、貨不對板、退換難等問題,這折射出質量問題正演變為社會層面的信任危機。
“價格戰”短期內看似對消費者有利,能滿足其即時需求,但從長期來看,卻侵蝕了行業的根基。商家為了降低成本,被迫以次充好,利潤下滑導致研發和創新投入不斷減少,行業陷入低水平競爭的泥潭。這不僅與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背道而馳,更與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相悖。真正的代價不是眼前幾塊錢的便宜,而是未來缺乏品質與創新的市場環境。
背后的原因剖析
“價格戰”導致產品質量下滑,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大環境和行業規律使得消費者逐漸形成一種“不在乎質量”的心態。
一方面,經濟環境的變化讓部分人群的消費能力下降,“能用就行”成為許多人的消費選擇。另一方面,不少日常用品本身就是低利潤行業,消費者對其質量要求不高,廠商也無心在質量上投入過多。久而久之,這種低要求心態蔓延開來,甚至延伸到更多品類,眾多廠家或許都會覺得沒必要花成本把質量做得更好。
當價格持續被壓低,利潤越來越薄時,創新的土壤也隨之被掏空。競爭與創新本應相輔相成,但在極端低價競爭的環境下,創新不僅得不到激勵,反而被扼殺。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吉翁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創新需要以必要的利潤為前提,零利潤的市場競爭并非市場最優解。
其次,過度的信息披露和算法驅動,導致了商家的“不思進取”。
電商平臺的運行邏輯是“凡有利潤之處,皆被公開”,數據透明、算法收緊,讓競爭近乎完全。同時,由于品牌保護不足,商家很難通過差異化建立壁壘,一旦某類產品利潤稍高,立刻就會被其他商家低價效仿。
結果是市場進入“無增長的穩態”,擴張和再生產都失去了動力,創新投入自然被壓縮。價格競爭與信息對稱原本是市場經濟高效率的體現,但在平臺經濟的語境下卻走向了扭曲。
理論上的價格競爭應促使商家提高質量,以更好的性價比取勝。但現實中,競爭演變為偷工減料,信息披露變為利潤消解,最終導致整個行業陷入低水平惡性循環。
退一步講,若一個市場被壓縮到沒有利潤,真的算是最高效率嗎?當信息透明到極致,消費者也可能因信息過載而無所適從,甚至失去對創新的期待。
第三,質量信息難以彰顯,價格信號卻過于強烈,這是傳統市場失靈在平臺環境下的表現。
商家在平臺上的宣傳大多趨于同質化,發布的內容高度標準化,消費者很難看清哪個產品真正更好。買一支筆,究竟是哪個工廠生產、質量如何、是否有行業標準背書,這些信息都被淹沒。
平臺的規則往往鼓勵低價,部分產品低價促銷本是正常引流手段,但當“低價即流量、不低價就隱形”成為鐵律,問題就變得嚴重。
線上消費評價體系與線下不同,線下更注重行業標準、品牌口碑,而線上更多依賴評論和流量推薦。前者往往包含了質量因素,后者更多受價格和主播影響。結果是哪怕某些高質量產品存在,消費者也未必相信,它們既難以獲得流量,又因高價而被冷落。
在這樣的機制下,商家推出高質量產品的激勵反而更低。就像計件工資比固定工資更具激勵性一樣,唯有當高質量產品能夠被識別、被認可并定價合理,商家才會有動力持續提升。
但在當前平臺邏輯中,價格遠比質量更能吸引注意力,商家的投入被視為“低能激勵”,消費者更愿意相信低價和網紅的背書。
最后,部分平臺規則甚至主動助長了這種歪風邪氣。平臺一方面享有規則制定權和監管權,另一方面卻利用規則攫取利益,弱化質量信號。
該出清的產品沒有出清,該處罰的假冒偽劣沒有處罰,甚至讓劣質商品與高質量商品同臺競技,只看價格,不看品質。
典型現象就是白牌的崛起。所謂白牌,即沒有商標和品牌的產品,比如以產地命名的農產品,或者在短視頻平臺一夜爆紅的網紅零食和美妝。
2024年,中國白牌商品市場規模超18萬億元。部分以低價著稱的電商正是依靠白牌起家,白牌商品的營收占比過半。直播電商的興起更讓白牌趁勢壯大,因為低價、無品牌、無歷史包袱的特質,正好契合平臺追求流量和主播追求低價供給的需求。
當白牌、低質產品獲得了同樣的競爭舞臺,高質量商品反而沒有分辨度。即便有商家努力提質增效,利潤也無法維持。
一方面,提質未必換來銷量,因為平臺不為其加流量;另一方面,就算一時獲得利潤,也很快被算法發現并要求降價;加上模仿成本低,產品市場秩序混亂,高質量無法帶來高銷量。
理想狀態下,競爭應該推動提質增效,形成良性循環;但如今,企業卻很難通過提質增效來擴大份額并增加利潤,市場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怪圈。
多方如何走出怪圈
“價格戰”帶來的質量下滑與市場失靈,并非沒有破解之道。要真正走出低質低價的怪圈,需要平臺、商家、監管和消費者多方合力,推動市場回歸良性循環。
第一,必須推動新產品和優質產品的供給。
當前線上環境下,高質量商品往往難以可持續發展,因為平臺算法更青睞低價商品,導致優質供給無法獲得足夠的流量。
對此,平臺應通過提升供應鏈效率,讓優質產品擁有展示和成長的空間。比如,平臺可以在流量分配上給予創新產品和高品質商品一定的扶持,不讓它們在起步階段就被埋沒。同時,通過與產業帶聯動,推動生產環節提質增效,以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來降低成本,從而在不犧牲質量的情況下形成更好的性價比。
第二,抑制無序競爭。
價格競爭本無可厚非,但如果競爭僅停留在低價層面,創新與品質必然被壓制。平臺在規則制定中應有意識地避免“唯低價論”,推動電商生態反“內卷”。這既需要平臺的主動作為,也需要長期的制度投入和調整。
近兩年,部分平臺已開始嘗試調整戰略,逐漸從單純的價格競爭轉向“好貨、好價、好服務”的綜合競爭維度。部分平臺取消了商家的年度服務費,返還中小商家部分軟件服務費,意在改善消費體驗和商家環境。
這些嘗試反映出平臺對“低質低價”困境的反思,也展示了推動行業走向健康發展的努力。未來,更多平臺若能在規則層面積極調整,平衡價格與質量的關系,將會帶動新階段電商生態的形成。
第三,引導平臺釋放更強的質量信號。
當前的線上消費環境下,價格信號往往掩蓋了質量信息,高品質商品難以脫穎而出。監管部門應在產品質量標準、廣告規范、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加大執法力度,倒逼平臺強化自身責任。
平臺擁有流量分配權和信息發布權,本質上具有準公共性,應當主動承擔起推動市場良性運轉的職責。比如,強化大品牌、老字號、地理標識等質量標簽在平臺上的可見度,提升產品溯源信息的透明度,讓消費者更容易識別高質量產品。同時,平臺應建立針對“三無產品”和假冒偽劣的快速清退機制,避免劣質商品與優質商品同臺競爭,削弱“劣幣驅逐良幣”的空間。
監管不僅是打擊問題,更要通過制度設計釋放正向信號,讓平臺的流量導向與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相契合。
從日益攀升的投訴率到平臺規則下質量信號的弱化,“價格戰”中每一個問題的背后都是市場機制的局部失靈,也是多方主體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唯有平臺、商家、監管、消費者四方形成合力,打破“劣幣驅逐良幣”的怪圈,才能讓線上購物真正回歸“提升生活品質”的本質,讓數字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持續前行,最終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構建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更值得信賴的線上消費生態。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