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觀察網 據央視網報道,社交是需要大學生不斷學習的課。入學以后,他們要重新定義什么是“朋友”、什么是“親密”、什么又是“保持分寸”。與此同時,他們也發現,維系關系的成本比想象中高。說話的語氣、回復的時差、表情符號的選擇,常常被賦予情感的權重。
有受訪學生提到,他們正學著掌握一門“懂得相處”的新語言,既要讓溝通順暢,又要避免冒犯;既要表達真誠,又要維持“體面”的平衡。
為關系分層:日常交流如何影響社交距離
數字技術在改變溝通方式的同時,也深刻影響了人們對“關系”的理解。在大學校園里,宿舍室友、同班同學、社團伙伴、線上朋友……每個角色都對應著不同的語氣和關系。
顧笙記得,自己第一次意識到“關系的脆弱”,是在一次朋友間的小摩擦中?!芭笥寻l了搞笑視頻,我只回了3個‘哈’,她就覺得被敷衍了?!鳖欝侠Щ螅骸笆裁磿r候‘哈’的多少成了人們評判關系的標準?”
上大學后,陸生逐漸學會在不同關系中調節親疏。面對學習焦慮,她會和父母談;遇到情緒困擾,則傾向與朋友或戀人分享。她把這種做法稱為“分區管理”——讓每段關系都有相對安全的邊界。在她看來,“家庭提供的情緒價值更像餐后甜點,戀人的支持才是救命干糧”。
很多人意識到,關系的經營需要邊界。受訪者王斯總結道:“親密關系以接收方的需求為主導,非親密關系則靠形式化表達維系?!?/p>
“體面式親密”距離讓人舒服的關系有多遠
在社交媒體的語境下,“親切”往往被儀式化——語言、稱呼、表情都在演繹一種熱絡的姿態。大三學生原也說,自己曾看到一篇題為《大學三年,叫不出一個寶》的公眾號文章,感觸很深。雖然已經是學長,但他仍習慣用“同志們”“家人們”等偏中性的稱呼與低年級同學交流,“聽到‘寶’的時候會覺得頭皮發麻”。
李離的感受恰好相反。她回憶,學生工作經歷讓自己逐漸養成了對師妹稱呼“寶”的習慣,發通知時還會配上可愛的表情包。她承認這是一種“親密稱呼的泛化”,但在自己所處的社交語境里幾乎成了默認選項,“大家都這樣叫,我不用就顯得不好接近”。
這種“體面式親密”成了新型社交禮儀。顧笙在期末周時嘗試了“付費陪聊”服務?!捌脚_上有很多這種的,只需要四五元就能陪你聊很久?!蹦且豢?,她覺得自己終于可以不用小心翼翼地說話了。
顧笙明白,這不過是一種金錢交易,但依然感到放松。
在并非面對面的網絡社交中,誰先結束對話、誰先點贊、誰少回一句,都可能成為被放大的信號。大學生們在維持“熱絡”的同時,難免會產生倦怠與疲憊。
疲憊的另一面,是對真實連接的渴望。有受訪者表示,他們更喜歡那種即使不常聯系、見面也能自然交談的關系模式。
親密與“距離”之間,或許沒有固定答案
在經歷了關系的多層切換、表達的高度程式化后,不少年輕人回到更簡單的追問:我們究竟該如何相處?
孟琦鈺的答案是“慢下來”。她說自己小時候被母親教育“不要把情緒帶給別人”,久而久之就習慣了不表達。上大學后,她開始嘗試打破這種“社交克制”,但仍然謹慎?!拔椰F在會說出來,但只選特定的人說?!?/p>
陸生則用另一種方式修復關系——教母親使用表情包?!艾F在我媽發‘加油’會配貓貓頭,雖然土,但比以前干巴巴的‘加油’好多了?!边@種代際間的互相學習,讓她意識到,“關系其實是可以被重新訓練的”。
楊丹在采訪中說:“情緒價值是一種能量,通過語言傳遞。當你說‘你好棒’時傳遞的是肯定,說‘我懂你’時傳遞的是共情?!?/p>
陸生補充:“真正的情緒價值是‘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就像我媽媽現在會說‘沒關系的,已經很棒了’,而不是分析我哪題做錯了?!?/p>
他們的體驗再次印證,“親密”與“距離”之間,或許沒有非此即彼的答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