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當戶外不再小眾,我們準備好了嗎

    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16 18:04

    言詠/文 位于河北張家口蔚縣的麻田嶺,是戶外徒步的網紅之地。國慶假期,這里游客激增,山區垃圾遍野、觸目驚心。經過鄉村干部、環衛工人和社會志愿者“手撿背運”式的凈山行動,到10月12日才把堆積的垃圾清理完畢。 

    在福建漳州,尚未開發的無居民海島——南碇島,也出現了垃圾天坑。在社交平臺的“種草”下違規登島的游客激增,環保意識又不足,導致垃圾堆積。 

    類似的案例很多。我們所面臨的一個時代變化是,徒步、露營等戶外活動正越來越廣泛地滲入人們的閑暇時光,不再像以前那樣是一種小眾生活方式。很多年輕人愿意周末進山徒步,不少家庭也經常把“去山野”作為親子活動的選項。這是一件好事,休閑方式的多元化意味著人們精神生活日益豐富,背后也涌現出新的消費力。 

    但是,硬幣的另一面是,從個體到機構再到政府,都尚未做好迎接戶外熱潮的??充分準備。于是,負面新聞接踵而至:數千人涌入北京郊區的北靈山割韭菜,嚴重破壞了草甸生態;夜爬東靈山看日出成為網紅項目,讓山野救援事件頻發;這個國慶假期,除了垃圾遍野的生態問題,安全警鐘也不絕于耳:一名20歲的游客,在甘孜徒步時發生高反并失溫,至今仍昏迷;百余名徒步者在祁連山區冷龍嶺區域穿越時被困,1人因高反和失溫遇難;珠峰東坡嘎瑪溝區域,涌入近千名徒步愛好者,創下了歷史上最大的客流量記錄,隨后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雪,讓下撤和營救危機四伏…… 

    這些都提醒我們:山野里不僅有自由,還有責任——對自我要負責,對自然也要負責。身處一個戶外日益大眾化的時代,我們要學習、追趕和準備的有很多。 

    無數微小個體的行為匯聚在一起,就成為社會的宏觀面貌。因此,每個人做好自己非常重要。對個體而言,在進行戶外活動之前,要把兩個意識銘刻于心:一是無痕山林的意識,二是安全底線的意識。前者最粗淺的體現就是把垃圾帶出山。但實際上,無痕山林的理念比“帶走垃圾”要豐富深刻得多,比如,在準備路餐時不選擇自熱飯這種包裝很多的食材,從源頭減少垃圾;避免扎堆式徒步,讓山野對人類活動的承壓分散化等?!霸选笔钱斚聭敉鉄岢敝幸粋€突出的問題,不管是長城古跡還是自然山林,其單位時間里的承載力都是有限的,經不住千軍萬馬同時涌入。 

    做自己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這是每個人開啟戶外之旅時的必要前提。即便是參加商業團隊,行前也要準備充分,比如,了解線路的長度和爬升數據,評估自己的經驗和體力?,F在,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種草貼”,還有戶外商業機構的“引流貼”,不要被那些唯美的圖片誘惑,輕信“有腿就行”“小白友好”,在流量喧囂的當下,更要保持定力和克制。 

    小紅書上一位博主在完成深圳七娘山至大雁頂穿越后分享了她的教訓,其中最值得警示的是盲目隨性。她行前都不知道“七(七娘山)大(大雁頂)穿越”是什么,以為是七個難度比較大的穿越路線,更別提對爬升、路況、參考用時的了解了。到達七娘山頂后,以為兩個山頭之間可以散步過去,臨時起意決定繼續前行,途中遇雨,手機充電口進水,眼看著電量一點點耗盡。她萬幸地安全下山了,但她犯的錯誤很典型,這類行為是現在山野安全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 

    每次負面事件曝光后,總有人批評說不應該進入非規劃的景區。我倒是認為,“野線”并不是原罪。我們要做的,是引導戶外理念走向成熟,引導戶外活動走向規范,而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去景區。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轉化觀念,變堵為疏,在約束和開放之間找到平衡。 

    戶外文化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從不禁止人們走進荒野,但同時也有著規范的管理。在美國的國家步道上,沿途設有自助補給站和立柱標識,為徒步者提供保障和支持。瑞士則給其6.5萬公里的徒步路徑做了明確的分級標識,供公眾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 

    國內一些地區也做了類似的嘗試,比如,深圳以“三徑三線”(鯤鵬徑、鳳凰徑、翠微徑與陽臺山環線、馬巒山環線、三水線)為核心框架的遠足徑體系,其規劃初衷就是連接山海、城市與人,把民間的徒步熱情納入規范的軌道。雖然與香港著名的麥理浩徑相比還有諸多不成熟之處,但這已是巨大進步。江西萍鄉的武功山,在景區之外,官方也開放了多條難度不一的徒步路線,通過報備、檢查強制裝備等方式,盡可能保障徒步者安全。在這些合規的“野線”上,每年接待的徒步者人數近15萬人次。 

    剛剛進入汽車社會時,我們也經歷過“不成熟”的階段,隨著時間,我們在行車規則和禮儀上才慢慢形成基本共識和規范意識。戶外活動也是如此,空談理念不會讓戶外文化走向成熟,引領人們朝正確的方向行動才能帶來進步。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評論版主編 武漢大學法文系畢業。08年入職機動記者部。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