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eSIM商用提速,安全監管問題怎么破?

    2025-10-16 17:13

    16日,OPPO 官宣OPPO Find X9 Pro 衛星通訊版將支持 eSIM,國產手機第一臺支持 eSIM 的手機誕生。此前不久,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先后官宣,已正式獲得開展eSIM手機運營服務商用試驗的批復,并在全國上線eSIM手機辦理業務。

    在eSIM商用提速的同時,eSIM的安全問題也同樣值得我們關注和重視。2024年公安部數據顯示,全國利用eSIM遠程制卡的詐騙案同比激增37%,這成為2023年7月三大運營商暫停eSIM業務辦理的主要原因。

    民生證券分析認為,eSIM推出早期確實存在一些安全隱患,不法分子通過虛假身份信息批量注冊eSIM號碼,用于電信詐騙和垃圾短信群發。據通信產業報報道,eSIM推廣與實名制、反電詐等問題相關聯,需要積極穩妥開展。同時,也有不少用戶對eSIM商用可能引發新安全問題的擔憂。

    eSIM易被不法分子鉆漏洞

    eSIM被稱為嵌入式SIM卡,它將傳統的SIM卡功能電子化并直接集成到設備芯片中,無需物理卡槽,用戶可通過遠程配置實現運營商切換和管理。

    9月,iPhone Air全球發布后,中國大陸市場因eSIM手機業務商用許可尚未落地等關鍵條件制約,未能同步開啟發售。這一局面在10月13日迎來轉折,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先后官宣,已正式獲得開展eSIM手機運營服務商用試驗的批復。國產手機陣營也已迅速布局,10月14日,江蘇電信發文稱,華為、OPPO等國內廠商也將陸續上市eSIM手機。這意味著,國內手機市場“無卡化”進程進入集體推進階段。

    事實上,早在2020年前后,華為、小米、蘋果等品牌已陸續上線支持eSIM的智能設備,但因管理機制與安全體系尚不健全,eSIM迅速成為部分電信詐騙案件的“溫床”。分析指出,eSIM“‘一卡多號’+遠程配置”的設計,易被不法分子鉆漏洞。

    如,某國曾發生大規?!梆B號”案件,犯罪集團租用云服務器批量生成虛擬eSIM身份,每個主賬號下掛載數十個子號碼,用于群發刷單返利類詐騙信息。另外,eSIM技術的跨區域遠程配置功能,使得詐騙分子可以輕松地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切換號碼,增加了追蹤和打擊的難度。

    例如,詐騙分子可以利用eSIM技術,在中國配置一個虛擬號碼,然后在東南亞等地區進行詐騙活動。后來,國內部分二手交易平臺出現“代激活eSIM”灰色服務,賣家聲稱能繞過運營商審核為用戶開通境外號碼,實則將這些號碼打包賣給電信詐騙團伙用于跨境作案。

    傳統SIM卡被盜,至少還需要物理接觸和更換,而eSIM的遠程配置特性,一旦遭遇數字身份盜用,不法分子可能無需接觸設備,便能遠程劫持用戶的通信服務,甚至進行監聽與設備劫持。德國安全研究人員就曾指出eSIM系統存在長達六年的Oracle漏洞,可能影響全球數億設備。

    如,某些智能家居設備廠商為降低成本預裝通用型eSIM模塊,若硬件存在漏洞,黑客可遠程篡改設備綁定的手機號,將其變為監聽或撥號工具,嚴重侵犯用戶隱私。還曾有案例顯示,詐騙團伙偷偷為用戶設備植入非法eSIM配置文件,進而冒用其身份發送詐騙短信。更有甚者,犯罪團伙通過改裝路由器,攔截未加密的eSIM激活請求包,竊取用戶真實號碼用于仿冒公檢法機關實施精準詐騙。

    利用eSIM,不法分子還將魔爪伸向了未成年人。據報道,國內兒童手表SIM卡被“盯上”的案例屢見不鮮,不法分子利用“手機沒電”等借口騙取電話手表,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陌生號碼接管設備并誘導孩子進行轉賬操作。

    根據國家反詐中心2024年最新數據,我國每年因電信詐騙損失超3000億元,受騙人群覆蓋從 18 歲到 70 歲的全年齡段。公安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通過eSIM技術進行遠程制卡、群發詐騙短信的案件同比增長高達37%,安全隱患成為壓倒eSIM業務的“最后一根稻草”。2023年7月,三大運營商相繼宣布暫停手機eSIM新用戶辦理。

    關鍵靠監管和技術的協同升級

    實際上,eSIM本身并非詐騙工具,其風險源于“一號雙終端”等服務的業務漏洞及遠程管理特性,通過安全升級(如銀行級硬件加密、人臉認證、禁用跨境寫卡等),利用eSIM實施詐騙的犯罪率有望下降近六成。

    因此,eSIM的風險并非不可控,關鍵在于監管與技術的協同升級。專家指出,eSIM數據存儲于手機安全芯片中,物理防護不弱于實體卡,真正的安全,取決于運營商對“寫卡、激活、注銷”全流程的嚴密管控。

    運營商作為eSIM服務的提供者,責任尤為重大,必須加強eSIM身份驗證的加密標準??上驳氖?,過去兩年,eSIM在身份認證、密鑰分發、加密存儲、遠程管控等關鍵技術上迎來系統性升級,運營商和產業鏈協同攻克了多項難點,技術門檻持續提高。

    針對eSIM合規安全問題,監管部門也應制定嚴格的實名制法規,要求eSIM激活時必須通過生物識別或多因素身份驗證,確保用戶身份真實可溯。此外,建立跨部門信息共享平臺,與執法機構合作快速響應詐騙事件,并定期對eSIM服務進行安全審計。

    同時,對公眾的安全意識教育也至關重要,運營商應通過宣傳提高用戶對eSIM風險的認知,例如避免掃描不明來源的二維碼、拒接來歷不明的電話等。此外,還要推動國際合作,制定全球eSIM標準,防止詐騙分子利用監管差異跨境作案。

    在eSIM運營經驗方面,國外已有許多成熟實踐可供借鑒。例如,歐盟通過《電子通信法規》強化了eSIM的用戶身份驗證,要求運營商在激活時進行嚴格核查,減少了虛假注冊。美國運營商Verizon和AT&T則采用了先進的欺詐檢測系統,結合大數據分析識別可疑eSIM活動,并及時凍結賬戶。

    在亞洲,新加坡的監管部門與運營商合作,建立了eSIM黑名單機制,共享詐騙號碼信息,有效遏制了重復犯罪。此外,日本在推廣eSIM時注重公眾教育,通過媒體宣傳安全使用指南,提升了用戶防范意識。這些經驗表明,結合技術、法規和公眾參與,可以有效平衡eSIM的創新與安全。

    事實上,eSIM 在全球市場早已應用較多,但國內市場一直持謹慎態度,其應用長期局限于智能手表、智能眼鏡、平板電腦等穿戴設備。對于消費者而言,我們應持理性、包容的態度,既不能因eSIM早期存在的安全問題而“談虎色變”,也不能對之放松警惕,更不能以安全為代價換取設備“輕薄”的便利。

    當前,eSIM的普及是通信基礎設施數字化革命的大勢,全面擁抱eSIM技術也是當前發展的必然。據中國信通院泰爾終端實驗室發布的《eSIM產業熱點問題研究報告(2025年)》顯示,目前全球已有24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eSIM手機服務,相關運營商數量也從2018年的45家飆升至2024年的441家,包括美國的AT&T、歐洲的Vodafone和T-Mobile等大型運營商。

    在產業端,隨著5G-A網絡部署和AI終端爆發,eSIM在中國正迎來戰略機遇期。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預測,中國將在2025年底成為全球最大eSIM物聯網市場,連接數將突破2億。目前,eSIM的應用場景也在打開新空間,如在車聯網領域,萬馬科技的“攬?!逼脚_通過eSIM實現全球自動聯網,幫助比亞迪等車企降低30%的海外運維成本;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廣和通的eSIM模組支持設備在-40℃至85℃極端環境下穩定工作,成為三一重工等企業的標配。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