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京東需要新故事丨小白商業觀

    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16 17:09

    陳白/文 10月14日,京東微博宣布將聯合廣汽、寧德時代推出一款汽車,10月底陸續開啟內測版、大眾版試駕活動。隨后有市場解讀為此舉標志著京東正式進軍汽車業。 

    對此,京東方面回應稱,新車由三方聯合推出、聯合打造,京東主要提供用戶消費洞察和獨家銷售,不直接涉及制造環節。 

    更直接點說,京東是要賣車,而不是造車。但這依然讓京東來到風口浪尖?;剡^頭看,從年初高調進入外賣賽道,到年末深度涉足汽車銷售,京東在2025年的一系列動作,都指向了一個清晰而迫切的命題:這家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電商巨頭之一,正站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需要一個能夠支撐未來增長的新故事。 

    從商學院過往的案例來看,當一家企業憑借其開創性的商業模式和強大的執行力,成長為行業內的“大象”時,其龐大的身軀、固化的流程和既有的成功路徑,往往會成為其進一步創新和轉型的桎梏。 

    今天的京東無疑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它以自建物流和對品質、服務的極致追求,在中國電商的草莽時代殺出了一條血路,贏得了數億用戶的信賴。然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紅利見頂,傳統貨架式電商的增長曲線逐漸放緩,加之低價策略對用戶心智的沖擊以及直播電商模式的顛覆性挑戰,京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增長壓力。 

    財報上的增速放緩和資本市場的審慎態度,都在提醒著決策者,僅靠優化和深耕原有的“3C家電”“品質電商”的標簽,已經不足以描繪出一條更具有想象力的第二增長曲線。 

    紐約大學教授阿斯瓦特·達摩達蘭在其著作《故事與估值》中就曾寫道,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能夠連接起理性的數字與感性的認知,最終決定一家公司的價值天花板。因此,尋找新的敘事、開拓新的戰場,便成了今天京東的選擇。 

    從這個角度就能夠理解,外賣和賣車看似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但其背后卻共享著京東試圖突圍的底層邏輯。 

    今年年初進軍外賣,是京東對“高頻”場景的戰略試探。面對主營業務消費頻次低的特點,京東希望借助其即時配送能力,切入外賣市場以補全短板、增強用戶黏性,這是一場艱苦的攻堅戰。此次賣車的選擇,則是對“高價值”賽道的一次卡位嘗試。汽車產業正在經歷巨變,而京東憑借其高凈值用戶基礎、數據洞察能力和渠道銷售經驗,選擇以“賣車”而非“造車”的輕資產模式切入,無疑是風險更低且符合自身能力稟賦的選擇。 

    回顧全球商業史,大公司的轉型之路從來都非坦途,充滿了風險與變數。新業務需要巨大的資源投入,考驗著組織的適應能力和戰略定力。 

    當然,也并不乏巨頭成功轉型的案例,日本的富士膠片公司就是最好的參照。當數碼浪潮徹底摧毀其膠卷業務時,富士憑借其在膠片技術中積累的核心能力,成功轉型進入化妝品、醫療健康等全新領域,實現了新生。富士的成功證明,大象轉身并非不可能,但關鍵在于怎么轉。 

    誰說大象不能跳舞?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固守城池還是勇敢踏入陌生水域,背后是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正如管理學者吉姆·柯林斯在《基業長青》中所描述的,卓越的公司懂得處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在保存核心價值觀和經營目的的同時,其經營手法和戰略卻可以不斷改變,并愿意為適應變化的環境而改變”。 

    從外賣到賣車,這些看似激進的跨界正是京東在“變”的層面做出的嘗試,這一過程必然伴隨陣痛,也存在失敗的風險,但卻是必須面對的挑戰。未來能否同當年創業階段一樣,以強大的執行力將新故事變為現實,考驗的仍是企業家的戰略遠見和轉型決心。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