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法蘭西學院教授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美國布朗大學教授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們對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理論的闡釋。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聲明中指出,過去200年間,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空前高漲,其根基在于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持續的經濟增長源于新技術取代舊技術,這一過程被稱為“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
作為經濟史學家,莫基爾運用歷史資料,揭示了持續增長成為新常態的原因。他認為,如果希望創新在自我生成過程中相繼出現,我們不僅需要知道某種方法有效,還需要對其背后的原因進行科學解釋。他還強調了社會對新思想持開放態度并允許變革的重要性:當社會鼓勵理性與好奇心,當思想可以跨越國界自由流動,人類文明才能真正步入持續增長的時代。
而阿吉翁和豪伊特研究了持續增長背后的機制,他們構建了一個數學模型來解釋所謂的“創造性破壞”:當一種更新、更好的產品進入市場時,銷售舊產品的公司就會遭遇失敗。創新代表著新事物,因此具有創造性。然而,它也具有破壞性,因為技術過時的公司會在競爭中被淘汰。
《創新主義》關于創新造富的分析
我在《創新主義》一書中分析過,人類的發展歷史,其實就是一部科技創新的歷史,財富和創新力的關聯性也隨著時代進步變得愈加緊密。農業時代的財富主要取決于土地,工業時代還有相當一部分財富與石油等自然資源有關。但到了21世紀,一個國家的財富和國力主要取決于其科技創新能力。
為什么創新造富的速度越來越快呢?因為現在的創新往往出現在數字技術領域,數字技術的一個特點,就是能非??焖俚貜椭坪蛡鞑?,所以成功的數字科技公司往往能實現爆炸式的增長。另一個原因是全球化,創新的知識或者產品在全球化背景下傳播得更快、更廣。比如谷歌搜索引擎在美國取得成功以后,很快就占領了全球大部分市場,成了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之一。全球化的發展,使創新的回報比以往更為豐厚。此外,飛速發展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會取代很多人類的日常工作。這些智能系統需要更多的人來參與創造,卻只需要更少的人來操作,所以更多的人力和財力會流向創新型企業,而那些以操作和運營為主的傳統企業則會被逐漸取代。
國家和企業層面的創新會創造越來越多的財富,個人層面同樣如此。與創新相關的工作不僅崗位數量暴漲,薪資報酬也越來越高。30年前,美國收入最高的職業是醫生和律師,但是現在最熱門的職業是軟件工程師,其薪酬已經超過了醫生和律師。
隨著創新造富的速度變快和強度變高,創新所占的經濟比重也越來越高。不單是高科技公司的市值增長迅速,從事研發的人員數量也越來越多,各個主要創新國家研發的費用以遠高于GDP增速的速度增長。2012—2022年,美國的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從2.7%增長到了3.4%,中國的研發占比則從1.9%增長到了2.5%。
創新也是人類和生命的意義
創新不僅是創富,而且也是人類和生命的意義。我在《創新主義》一書中分析過,創新和傳承的另一層含義是,人類自身基因的創新和傳承。
首先,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創新。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和動物在很多方面都有明顯的區別,比如身體結構、行為方式和社會組織等。但如果從最根本的方面來看,人類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創新。動物的行為大多是靠本能,而人類不一樣。從最早的石器工具到現在的高科技產品,人類一直通過創新來改變自己和周圍世界的關系。人類能夠創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東西,比如復雜的語言、精美的藝術作品和先進的科學技術。這些都是創新的成果。
其次,生命和機器的本質差別在于生育。生命與機器在諸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從微觀的分子結構到宏觀的功能表現都有體現。但如果從最根本的屬性來看,生命和機器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生育能力。從生物學角度看,生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生命通過生殖細胞的結合或分裂來產生新的個體,這個過程不僅傳遞了遺傳信息,還為物種的進化提供了基礎。比如在有性生殖中,精子和卵子結合后會形成具有獨特基因組合的新個體,這種基因多樣性是物種適應環境變化和進化的重要動力。以人類為例,生殖過程不僅保證了人類的延續,還通過基因重組和突變產生了豐富的遺傳多樣性,讓人類能夠在各種環境中生存和繁衍。相比之下,機器的“復制”只是按照人類的設計和制造進行重復生產,沒有生命那種自我更新和進化的功能。
生孩子是一種基因的創新,生育是兩性繁殖,必然是傳承加上創新。人類基因組合的數量堪比天文數字,任何一個孩子的基因都獨一無二,所以每個人的誕生都是一種創新。通過創新和傳承來實現物種的長期繁榮,這是人類文明的終極目標。
歷史上,人類文明的成功得益于創新和傳承。人類文明今天的科技水平和人口規模,就是所有祖先通過創新和傳承為我們留下的財富,包括所有的科技創新、文化沉淀和巨大的基因池。
創新需要人口和連接
創新力源于很多聰明人的思想交流。因此,一個國家的創新力不僅取決于人口數量,還取決于其人口能力,以及內部交流量和外部交流量。人口能力是指人口中平均的個人能力,其中包括天分、教育、經驗、精力、溝通能力和冒險能力等等。內部交流量和外部交流量是指本國和國外交流的暢通性,涵蓋信息、商品、資金等多種交流形式。一個比喻是,人類社會就像大腦,人就像神經元,神經元越多(就像人越多),神經元越活躍(就像個人能力越強),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越多(就像內部和外部交流暢通),大腦就會越發達。
如果用一個公式表達就是:
創新力=人口數量×人口能力×(內部交流量+外部交流量)
從創新力模型的公式可以推導出四個人口效應:
1. 人口數量→規模效應。
2. 人口能力→老齡化效應。
3. 內部交流量→聚集效應。
4. 外部交流量→流動效應。
首先,人口數量越多,創新力就越強,這就是所謂的規模效應。人口眾多,一方面意味著市場規模更大,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人才資源更豐富。對于人口大國的初創企業來說,可以更早實現量產,從而在本國市場取得成功后,迅速拓展到其他國家的市場。這種先發優勢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這些領域有大量的用戶參與創新,他們的使用會不斷優化算法。簡而言之,用戶越多,產品就越完善;用戶越多,產生的內容也越豐富。因此,當一個社交平臺、搜索引擎或人工智能算法在大國形成規模效應后,它們就能遠遠甩開小國的初創企業。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當今世界上最富有的網絡平臺公司大多來自美國和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
其次,公式中的人口能力涵蓋教育、經驗、年齡等維度。其中,創新能力和人口年齡有很大關系,一個老齡化社會的創新活力會大幅度下降,這是因為當龐大的中老年人占據了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時,年輕人得不到足夠的歷練,也缺乏人脈和話語權,最終就會缺乏晉升機會,創新和創業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這很像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老齡化效應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的創業和創新的活力大打折扣。
再次,還要看內部交流性和外部交流性。外部交流量是指國際交流的強度,內部交流量是指國內交流的強度。內部交流量的提升可以通過培育人口聚集的大城市,實現所謂的“聚集效應”。外部交流量的提升則需要保持國際交流的開放,尤其重要的是保持人員交流的暢通,即所謂的流動效應。
創新需要政策支持尤其是支持生育和開放的政策
近年來,中國已掉入低生育率陷阱,近幾年生育率只有更替水平的一半左右。由于育齡婦女數量下降、年輕一代生育意愿低迷等原因,未來中國的出生人口和生育率還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
長期低生育率不但加重社會養老負擔,而且對經濟發展和創新力帶來負面影響。生育率崩塌必將導致中國年輕人口的規模在二十年后出現嚴重縮減,原本的規模優勢和年輕優勢會出現逆轉,導致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大打折扣。
科技創新能力的倒退會拖累中國經濟和綜合國力。隨著AI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工作會被AI取代,哪些國家或者企業能夠創造出最先進的AI系統,就能獲得豐厚的利潤。因此整個世界的財富分配會進一步兩極分化,創造AI系統的國家的經濟實力,會遙遙領先于僅僅使用AI系統的國家。
近幾年,盡管遭到美國的封鎖和打壓,中國的科技實力仍處在上升通道。這得益于中國的巨大的科研人口和市場規模。如果喪失了這種人口優勢,很可能讓美國的封鎖策略得逞,導致中國淪為AI工具的使用者而非創造者,從而導致中國在全球的經濟競爭和財富分配中全面處于劣勢。
為此,必須盡快提高中國的生育率、保持中國的人口規模優勢。雖然中國在今年已推出育兒補貼政策,從2025年1月1日起,無論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領取3600元補貼,直至年滿3周歲。即便如此,現行的力度仍然遠遠不夠。
我們建議給每個一孩每月補貼1000元,給每個二孩每月補貼2000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稅減半,給每個三孩及以上的孩子每月補貼3000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稅全免。未來投入力度還應當隨生育狀態變化做進一步調整。
此外,根據創新力公式,外部交流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促進創新。科技創新的關鍵要素,就是要讓中國科研人員和全世界的科研人員實現無障礙的國際交流。國際交流包括了信息交流、商品交流、資金交流、人員交流等各方面。中國在商品交流方面的開放已經做得很好,但是在信息和人員交流方面還很不夠,而人員交流是最深度的國際交流,因為很多科技創新的想法,不僅出現在學術文獻或者商品的文檔里,更多還是在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腦子里。人員之間的互訪,尤其是和發達創新型國家之間的人員流動,是不可替代的深度交流。
近年來,中國出臺了一系列免簽政策,顯著推動了入境游。截至2025年9月,中國已對75個國家實行單方面免簽或全面互免簽證。入境游增加是對外開放的一個標志,對外開放則可以增加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創新力。入境游不僅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還能提升國際形象,提振科技創新和國際競爭力。要實現這些目標,除了要繼續提高簽證的便利性和加強對外形象宣傳以外,還需要進一步開放國際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給來華游客提供更方便的上網和手機支付以及更加方便的生活服務。
結論
今年經濟學諾獎得主闡釋了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理論,而我在《創新主義》一書中也分析了創新力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一個國家的創新力不僅取決于人口數量,還取決于其人口能力,以及內部交流量和外部交流量。在AI時代,創新力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人口與創新之間會互相促進,在人口增多之后,參與創新的主體規模也隨之擴大,反過來又為創新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同步推動人口規模和創新水平實現加速提升。要想提高中國的創新力,則需要加大生育支持的力度以提高現在過低的生育率,以及進一步促進國際交流。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