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主動”入局“被動”:數萬億ETF市場鏖戰升級

    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14 20:25

    在資產管理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一向以主動投資能力著稱的幾家基金公司,正悄然將觸角伸向并非主動管理主戰場的領域——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

    9月下旬以來,興證全球基金、農銀匯理基金與交銀施羅德基金相繼上報新的ETF產品,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這一動向被業內視為一個標志性信號:在規模已突破5.6萬億元的ETF市場,戰局正從“群雄逐鹿”向“巨頭全方位競技”演進,一場圍繞產品、策略與生態的更深層次競爭已然拉開序幕。

    主動投資“叩響”ETF大門

    中國證監會官網的公開信息顯示,自9月下旬以來,兩家在主動管理領域深耕多年的基金公司有了新動作。

    9月25日,興證全球基金上報了“興證全球滬深300質量ETF”。值得注意的是,這將是該公司自成立以來推出的首只ETF產品,意味著其22年來專注主動管理的產品戰略出現重要轉變。

    對于此次布局,興證全球基金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興證全球基金始終專注于打造優質的投資管理能力,持續完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主動管理產品線。作為一家券商系基金公司,在充分評估、審慎推進的基礎上,積極籌備補充ETF產品線,以更好地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配置需求。

    緊隨其后,交銀施羅德基金于9月29日上報了“交銀施羅德中證智選滬深港科技50 ETF”。這雖并非該公司首次涉足ETF,但其旗下現有的兩只ETF產品均成立于十余年前,規模較小。此次重啟ETF布局,并選擇科技前沿指數,顯示出其開始發力被動投資業務。

    此外,長城基金于今年6月發行了該公司首只ETF。有市場分析指出,2020年以來,在摩根基金、永贏基金、中金基金等機構相繼布局后,傳統主動權益“大廠”的加入,標志著ETF市場的競爭維度正在被重塑。

    差異化破局:避開紅海

    而面對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等頭部機構已占據絕對優勢、行業馬太效應顯著的ETF格局,新入局者并未選擇在寬基指數等熱門賽道上正面“硬剛”,而是不約而同地采取了“差異化”策略,意圖在細分領域建立先發優勢。

    興證全球基金的首只產品選擇了跟蹤滬深300質量指數。該指數于今年3月發布,從滬深300樣本中進一步篩選出盈利能力強、財務質量高的50只證券,旨在為投資者提供聚焦A股“核心優質資產”的工具。

    對于興證全球基金配置ETF的戰略布局方向,一名從業多年的資深公募人士認為,此舉避開了規模已達數千億元的滬深300ETF主戰場,轉而從“質量因子”這一聰明貝塔(Smart Beta)角度切入,因為寬基ETF競爭激烈且頭部效應已經較為顯著,競爭的性價比較低,而差異化的風格型和賽道型ETF產品或許是其主要的戰略布局方向,這一點從其上報的滬深300質量指數就能有所感知。

    交銀施羅德基金則瞄準了中證智選滬深港科技50指數。這一指數于今年6月發布,聚焦于滬、深、港三地市場中研發投入高、成長性突出的科技企業。其上報的ETF有望在科技細分賽道搶占卡位優勢。

    對此,交銀施羅德基金回應表示,交銀施羅德充分發揮自身投研優勢,與中證指數公司訂制了“交銀”特色科技指數即中證智選滬深港科技50指數,并計劃發行跟蹤指數的ETF及場外基金,該產品將進一步聚焦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智能駕駛、創新藥等更前沿、產業趨勢更強的領域及優質公司,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服務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資金流向暗藏玄機

    新玩家的涌入,源于一個持續高速增長且充滿活力的市場。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全市場ETF總規模已突破5.6萬億元,其中非貨幣ETF規模達到5.47萬億元。僅第三季度,非貨ETF規模就激增1.33萬億元,增幅超過30%。巨大的市場容量和增長潛力,使得“得ETF者得天下”逐漸成為行業共識。

    然而,這片藍海之下,資金流向并非一成不變,反而上演著“高拋低吸”。數據顯示,三季度寬基ETF整體遭遇凈贖回,份額減少超1400億份。其中,漲幅居前的科創50ETF成為資金流出“重災區”,僅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單只產品就被凈贖回超310億份,顯示資金在獲利后正迅速了結。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部分行業主題ETF和中小盤寬基ETF獲得資金青睞。例如,跟蹤券商板塊的華寶中證全指證券公司ETF三季度份額暴增近380億份;鵬華中證細分化工產業主題ETF的規模更是從14億元猛增至185億元,增幅超12倍。投資者正根據市場行情變化,積極調整配置方向,ETF作為高效交易工具的屬性愈發凸顯。

    生態構建的競爭升維

    在多位受訪的機構人士看來,基金公司布局ETF已不再僅僅是補充產品線那么簡單,而是戰略層面的必然選擇。記者了解到,部分中小基金公司亦在公司內部或已經上報股東方討論ETF布局相關事宜,未來更多公司入局ETF并不意外。

    對于ETF未來的發展,華夏基金副董事長李一梅曾公開表示,指數化投資不等同于被動管理,未來行業競爭的關鍵在于以場景化為導向,提供“產品+策略+服務”的一體化資產配置方案。這意味著,基金公司也需要從單純的產品提供商,向綜合解決方案的服務商轉型。

    與此同時,挑戰也隨之而來。一方面,ETF產品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如何持續推出真正滿足投資者需求的創新產品是一大考驗;另一方面,專業人才的稀缺成為制約許多公司,尤其是中小公司發展的瓶頸。即便從大機構引進人才,也未必能快速復制其成熟的運營體系。

    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機構人士表示,目前市場上真正專業的ETF人才依然較為稀缺,即便從“大廠”挖人過來,有可能其所在的機構早已搭建好ETF體系,并不見得能夠把整個鏈條上的事情都弄明白,所以受訪機構表示,大部分指數人才依靠內部培養和跨部門調整。

    興證全球與交銀施羅德的入場,是ETF市場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生動注腳。它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這個曾經由被動投資專家主導的領域,正迎來一批擁有強大主動投研基因和客戶基礎的“新貴”。主動管理巨頭的加入,無疑會加劇ETF領域的的“內卷”,但更可能推動產品創新、服務升級和生態完善。

    對于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未來將擁有更豐富、更精細、更高效的投資工具。萬億ETF市場的戰火,已從“規模之爭”燒向了“策略之爭”與“生態之爭”,一場大戲才剛剛開始。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財富與資產管理部主任、資深記者 長期關注公私募基金、銀行理財、資產配置、金融創新以及大資管背景下的一切人與事。新聞線索請聯系:hxt082420@sina.com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