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晚,曾身陷“翻新衛生巾”風波的百亞股份(003006.SZ)發布股東減持公告,三家員工持股平臺公司計劃合計減持不超2%的公司股份。
據25日公告,百亞股份股東元匯投資、元周投資、元向投資三家股東是公司上市前的員工持股平臺,亦是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一致行動人,三家員工持股平臺基于員工自身資金需求,擬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公司股份不超859.3萬股,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2%。減持時間為減持計劃公告之日起15個交易日后3個月內。
總部位于重慶的百亞股份主營衛生巾、嬰兒紙尿褲、成人失禁用品等一次性個人衛生用品,旗下擁有“自由點”“好之”“丹寧”等品牌。2022年以來,“自由點”簽約虞書欣為品牌代言人,不斷加大銷售費用投入,推動營收實現增長,公司亦成為消費領域較熱門的本土企業。2024年,百亞股份實現營業收入32.5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1.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8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7%。
百亞股份業績蒸蒸日上之際,2025年中央電視臺“3·15”晚會播出對“翻新衛生巾”的調查,使得公司產品銷售遭受當頭一棒。
“3·15”晚會上,央視曝光了部分企業存在將衛生巾、紙尿褲等衛生用品的殘次料進行翻新,然后進行“二次銷售”的情況。該報道顯示,有企業專門從紙尿褲和衛生巾生產廠家購買生產線上不要的殘次品、下腳料等生產垃圾,從這些正規企業原本應該銷毀的不合格產品中,挑出形狀完整且沒有明顯污漬和破損的,再包裝售賣。而且,相關加工工序系工人徒手操作,根本不存在衛生消毒措施。該節目中,“自由點”等百亞股份品牌被指為“翻新衛生巾”的來源之一。
“翻新衛生巾”節目播出后,深交所在第二天發出對百亞股份的關注函,要求公司自查并說明相關情況,除涉及衛生巾殘次品、邊角料回收處置問題外,還要求公司說明是否存在采購不合格原材料。
深交所發出關注函5天后,百亞股份于3月21日公開回復稱,不存在采購不合格原材料的情形,并表示其生產過程中的廢品廢料,由有廢品處理資質的專業回收主體進行處理,315節目播出后,已停止與專業回收主體關于廢品廢料處置的合作。
“翻新衛生巾”風波對百亞股份的影響可謂立竿見影。
4月18日,百亞股份發布2025年一季度報,公司雖然營收凈利潤保持增長,但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比大幅減少92.92%至691.07萬元;合同負債(主要為預收客戶采購款)較上年末大幅減少32.88%;銷售費用投入3.3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8.5%。
在當天舉行的投資者電話會上,百亞股份參會高管坦言,一季度電商渠道受輿情影響較大,銷售費用增長部分主要是廣宣和電商投流費用、輿情應對支出等方面有所增加。與此同時,考慮到經銷渠道的終端門店回款節奏以及315輿情影響,公司對部分滿足要求的經銷商適當放寬了信用政策,這部分款項會在二季度陸續結算。
然后,二季度以來輿情對百亞股份的影響似乎仍在繼續。據半年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17.64億元,同比增長15.12%;歸母凈利潤1.88億元,同比增長4.64%。
盡管業績維持增長態勢,但上半年百亞股份電商渠道營收為5.92億元,同比下滑9.44%,該渠道毛利率也出現明顯縮水,同比下滑5.22個百分點,以50.71%的毛利率在各渠道中墊底。近兩年,電商渠道一直是百亞股份業績增長的主引擎,受“翻新衛生巾”風波等影響,公司電商渠道今年一季度營收增速大幅放緩,二季度情況則進一步惡化。
此外,上半年百亞股份銷售費用投入6.42億元,同比增長18.76%,其中,營銷類推廣費用投入4.64億元,同比增長26.1%。上半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6768萬,同比大幅減少64.55%,公司表示主要是本期支付材料款和預付經營活動費用增加所致。
對于百亞股份而言,何時能完全擺脫“翻新衛生巾”風波的影響,仍有待時間檢驗,但此時員工持股平臺拋出的減持計劃,或許已經給投資者的信心埋下一絲陰影。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