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產業的技術生態,通常有兩種發展路徑。
一種是垂直整合、由單一強者主導;另一種是開放標準、由多元玩家共建,過去十幾年,智能手機生態的演進,就已將這兩種路徑的差異和結果,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2025年,當人工智能成為驅動所有行業變革的核心變量時,同樣的選擇題,也擺在了中國的計算產業面前。
AI需要算力,這是共識,但算力從哪里來,如何組織,如何變得像水和電一樣易于使用,問題遠比“建更多的數據中心”復雜得多。
當國內眾多廠商都在努力向上突破時,一個現實的問題亦擺在眼前,各家的技術標準、接口協議并不相通,算力資源被分割在一個個“孤島”上,大家都很努力,但力氣,似乎沒使到一處去。
所以,眼下,擺在中國計算產業面前的,是一個根本性的路線問題:是走“蘋果”式的垂直整合之路,還是走“安卓”式的開放共建之路?這個問題,在產業層面被討論了許久。
直到2025年9月5日,國內計算領域的領軍企業中科曙光(603019.SH)在重慶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上,用行動給出了回應,其聯合產業鏈上下游超過二十家企業,共同發布了國內首個“AI計算開放架構”。

國產計算產業要走“安卓”路線,這件事過去只是討論,但這一次,大家用站在一起的方式,首次表明了集體態度。
這個動作本身,比發布會上展示的產品更值得探究,它指向了一些更深層的問題,這套開放架構,究竟要解決什么?當行業更習慣于“閉門造車”、構筑私有護城河時,曙光為何要選擇做那個最難的“修路的人”?
中科曙光的選擇,正是要回答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在AI時代,一家計算產業的領軍企業,其真正的責任是什么?
曙光為何能當“破壁”者?
要理解曙光的選擇,首先需要看懂其所處的產業現實,現階段,一個擺在中國計算產業面前的問題是,單家公司的技術跑得再快,也解決不了整個行業協同的難題。
這個問題的背后,是兩大宏觀背景的交匯。
先看國家戰略層面,近年來,《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優化算力資源布局;《信息化標準建設行動計劃》則強調了推進算力標準互認和技術協同的必要性。
這些綱領性文件雖然各有側重,但共同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號。推動構建一個自主、統一且強大的全國性算力大市場,已不再僅僅是部分企業的愿景,而是被擺在了產業發展的核心位置。
再看產業發展層面,目前,中國的算力企業,在各自的領域都已取得了長足進步。
但在整體上,卻長期處于一種“強競爭、弱合作”的狀態,不同廠商的服務器、芯片、存儲與網絡設備,大多采用私有接口與協議。
這種技術路線上的不兼容,導致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和協同內耗,用一句大白話說就是,每家公司都在很努力地“修路”,但修的都是自家門前那一段,彼此之間連不起來,更跑不成一張網。
這種“一盤散沙”的局面,直接形成了幾個現實的瓶頸,異構算力適配困難,用戶需要花費大量精力“重復造輪子”,寶貴的算力資源無法高效協同,整體上難以形成與外部成熟生態相抗衡的合力。
一方面,是國家戰略對構建協同、統一算力體系的明確要求;另一方面,是產業內各廠商技術自成體系、難以高效聯動的現實。
這種頂層設計與產業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正是國產計算產業在AI時代需要解決的核心矛盾。
因此,行業需要出現一個引領者,其價值不再是單純衡量自身的業務規模,而在于它是否有能力、有意愿,更有擔當,去著手解決整個產業的協同問題。
而要理解一家企業在產業格局中的位置,是否能夠成為引領者,關鍵是看它解決了哪些根本性問題。
AI算力時代的所有參與者,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物理制約:功耗與散熱。
隨著芯片功耗進入千瓦時代,傳統風冷技術已難以為繼,散熱能力直接決定了算力能否有效釋放,算力就是功率,功率最終都會變成熱量。
隨著芯片功耗從幾十瓦飆升到上千瓦,如何讓這些“性能怪獸”冷靜下來,已經成為所有數據中心最頭疼的問題,芯片工作溫度每升高10度,失效率就可能翻倍。
在AI大模型訓練動輒需要成千上萬張加速卡協同工作的當下,任何一次過熱導致的宕機,帶來的損失都可能是驚人的。
散熱,這項工作雖然不直接產生算力,卻是決定算力能否被有效釋放的關鍵前提。
中科曙光在散熱領域的布局,從2011年就開始了。當行業還在風冷唱主角的時代,曙光已經投入對液冷技術的研究,研發過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從“冷板式液冷”,到“浸沒液冷”,再到“浸沒相變液冷”的三代技術迭代。
這些技術迭代的成果,可以由一組關鍵數據來衡量,相較于傳統風冷,曙光的液冷解決方案能讓數據中心節能30%以上;單機柜的功率密度,從最初的幾十千瓦,提升到了200千瓦,再到如今的750千瓦以上,這意味著在同等面積的機房里,可以塞下比過去高出數倍甚至數十倍的計算能力。
花十幾年時間,去解決一個“降溫”的問題,這種看似“慢”的功夫,恰恰構筑了最深的護城河。
它證明了一家企業,不僅關心如何把芯片的算力提上去,更關心如何讓這些算力穩定、高效、綠色地落下來,這種解決最底層、最棘手行業難題的經驗與定力,是成為引領者的先決條件。
液冷技術,證明了曙光有能力解決產業的縱向技術難題;而其覆蓋高端計算、存儲到云計算的完整布局,則證明了它具備理解產業的橫向全局視野。
這種縱向深度與橫向廣度的結合,是其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的基礎。
根據2025年半年報,中科曙光的業務版圖,覆蓋了高端計算、存儲、安全、數據中心和云計算等IT基礎架構的所有核心環節。它不僅僅是一家硬件制造商,更是國內少數具備“全棧能力”的企業。
這種“全?!?,體現在幾個層面。
在硬件上,它不僅有服務器,還有連續多年中標中國移動集采、在多個行業市場份額領先的ParaStor分布式存儲和FlashNexus全閃存存儲;在軟件上,它有全棧云服務能力,并在全國多個城市建設運營“城市云”;更重要的是,它打通了從上游核心部件、IO模塊,到中游服務器、存儲,再到下游云計算平臺和算力服務的全產業鏈條。
這種布局的好處是,曙光比任何“單項冠軍”都更理解一個完整的算力系統是如何工作的。
它知道芯片和主板之間如何協同,知道服務器和存儲之間如何以最低延遲交互,也知道數據中心的基礎設施如何與IT設備實現“雙層融合”。
正是因為對每一個環節的“痛點”都有切身體會,它才最清楚“壁壘”是如何形成的,也才最有資格提出一套打破壁壘的公共規則。
當然,所有戰略雄心,最終都需要堅實的經營狀況作為支撐。
根據2025年半年報,中科曙光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8.50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41%。而在營收基本保持平穩的背景下,公司的盈利能力出現了顯著提升,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7.29億元,同比增長29.39%。如果扣除非經常性損益,這個數字則為5.69億元,同比增長達到55.20%。
經營成績背后,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號,中科曙光已經走過了單純依靠硬件規模擴張的階段,進入了依靠技術和解決方案提升價值的更高維度。
一個自身經營健康、盈利能力持續向好的企業,才擁有足夠的“戰略定力”,去思考和投入那些超越短期商業利益、著眼于整個產業生態的長期事業。
深厚的技術積累、完整的產業布局,以及健康的經營狀況——這三項要素,共同構成了中科曙光在產業需要系統性變革時,能夠扮演引領者角色的前提條件。
AI也需要“普惠”
一家企業在技術和產業上做到領先之后,通常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把自己的技術和產品打包,形成一個封閉的體系,另一種,是把自己的能力開放出來,為整個行業牽頭建立一套開放共享的技術標準。
前者是商業的慣性,后者則需要一種超越商業的考量。中科曙光的選擇,是后者。
而要理解曙光的選擇,首先要看懂產業的“堵點”在哪。
過去幾年,國內算力產業的一個現實是,各家廠商都在努力構建自己的技術和產品體系。
這本身是進步,但也帶來了一個普遍的難題,由于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不同廠商的服務器、存儲設備和算力調度平臺,大多采用的是私有接口和協議。
這給用戶帶來了最直接的困擾,今天用了A家的產品,明天想接入B家的技術,可能會發現兩者互不兼容。
為了讓它們協同工作,就需要投入大量額外的研發資源。這種“重復造輪子”式的消耗,不僅抬高了算力的使用成本,也拖慢了應用創新的速度,對于整個產業而言,這種局面讓國產算力資源難以形成合力。
正是為了解決這個行業性的“堵點”,中科曙光才發起了構建開放架構的行動。
根據官方定義,“AI計算開放架構”是一個“面向大規模智能計算場景,以GPU為核心的高效緊耦合協同創新體系”,其目標,是聯動產業鏈上下游的所有伙伴,將過去在“算、存、網、電、冷、管、軟”等環節的單點突破,轉向系統性的集群創新。

具體來說,這套架構開放了五個層面的技術能力:部件級、系統層、基礎設施層、軟件層和數據集層。
基于這套架構,曙光同期發布了AI超集群系統,這套系統最關鍵的特性,不僅僅在于它自身的性能很高,還在于它的“開放”是具體且可驗證的,它明確支持適配多品牌的加速卡,并兼容CUDA等行業主流的軟件生態。
這意味著,用戶不必再被單一的技術路線綁定,產業鏈上的合作伙伴,也不必再為不同廠商的專有標準,重復投入研發資源。
當然,一套架構設計得再好,也可能停留在紙面。外界真正關心的是“路”修好之后,上面有沒有“車”在跑,跑的又是什么“車”。
對此,曙光用具體的行動給出了回應。
在AI計算開放架構發布后不久,為解決國內產業發展中,對高質量氣象數據獲取難、成本高的普遍痛點,曙光旗下的中科天機就宣布,開放共享其自主研發的高分辨率氣象數據。這一行動,旨在為國內的行業伙伴與科研用戶,提供關鍵的數據要素支撐。
根據其“高分辨率氣象數據共享計劃”,所共享的數據,包括全球范圍12公里分辨率和中國區域3公里分辨率兩種模式,覆蓋了溫度、風場、降水等160余項要素,最長可進行15天逐小時模擬。

這意味著,過去需要高昂成本和復雜渠道才能獲取的專業級數據,正通過一個開放的平臺,轉化為可以支持國內產業應用、賦能本土企業業務創新的具體資源,以此解決行業發展的實際難題。
這些數據一旦流動起來,其價值便開始在千行百業中顯現,過去,這些高精度數據是少數機構的專屬資源,獲取成本高、難度大,而現在,它正在成為許多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催化劑。
在能源電力領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蘇州智慧能源研究中心,利用這些數據為電網的運檢作業提供長達46天的風速、雷電等關鍵要素的精準預測。其直接作用,是為運維單位制定作業計劃提供科學依據,從源頭保障人員安全、減少設備故障。
在農業生產領域,中國農業大學的實驗室,利用高分辨率數據改變了過去依賴稀疏氣象站點的建模局限,這使得“一田一日一策”的田塊級精準決策成為可能,在西北干旱區的玉米項目中,基于數據制定的科學灌溉建議,最終實現了單產提升與節水節肥的雙贏。
在航空安全領域,中國東方航空的運控中心發現,中科天機的數據在強對流天氣的落區和強度預測上優勢突出,在新疆等沙塵高發地區,運控中心依托其精細預測,成功調整航班避開沙塵,保障了安全,也減少了延誤。
在金融保險領域,浙商財險利用這些數據,推動了保險服務從災后的被動理賠,向災前的風險防范轉變。
從新能源、低空經濟,到軌道交通、航海運輸,這些來自各行各業合作伙伴的真實反饋,共同回答了一個問題:“算力普惠”到底意味著什么?它意味著一家風電場的發電功率預測可以更準,一片玉米地的灌溉用水可以更省,一趟跨越氣象不穩定區域的航班可以更安全。
至此,曙光的戰略圖景變得清晰。
通過“架構開放”這條“路”,加上“數據共享”這輛“車”,一個正向的產業生態循環得以建立。
開放的架構為國產算力伙伴提供了協同創新的基礎,而率先共享的高質量數據,則為這個生態注入了第一批寶貴的“燃料”,當千行百業的應用在這個生態上跑起來之后,又會反過來驅動底層算力和架構的持續優化。
一個從底層算力、中間件,到上層應用和數據的國產計算技術生態閉環,開始加速形成。
中科曙光高級副總裁李斌在發布會上就曾明確表示,AI計算開放架構的最終目標,是“共建開放、普惠的中國智能計算產業生態”。
從開放架構到共享數據,中科曙光這些行動的意義已超越了商業本身。
它指向了一個更清晰的定位,在AI時代,一家核心企業的責任,不僅是成為某個技術環節的領先者,更是要成為整個產業生態的構建者,為全社會的數字化進程提供動力。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