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地緣政治風險持續高企的背景下,國家外匯儲備的戰略功能正從傳統的流動性保障向資產結構優化和貨幣信用支撐轉變。國家外匯管理局11月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3433億美元,連續三個月穩定在3.3萬億美元上方,創下2015年11月以來新高。同期,中國人民銀行黃金儲備增至7409萬盎司,實現自2024年11月以來的連續第十二個月增持。
中國人民銀行自2024年11月重啟黃金增持以來,已連續12個月穩步增加黃金持有量,盡管近期月度增量處于低位,但方向明確。與此同時,美債作為傳統核心資產的地位正面臨重新評估。

匯管信息研究院副院長趙慶明認為,中國人民銀行本次增持了3萬盎司黃金,約合1噸。這延續了近一段時間持續增持黃金的做法。然而,與此前每月10噸乃至數十噸的購買量相比,本次的增持規模已明顯減少。這主要與當前金價處于歷史高位有關。盡管從長期來看,金價大概率仍將上漲,但目前無疑已處于嚴重高估的狀態。因此,選擇少量增持,是一個較為明智且理性的決策。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當前中國黃金儲備占官方國際儲備比重僅為8.0%,顯著低于全球平均15%的水平。在此背景下,“持續增持黃金儲備,適度減持美債”已成為優化儲備結構、增強人民幣信用基礎、應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的關鍵舉措。
10月末中國外儲規模變化不大,王青認為,主要是當月美元指數上行與全球金融資產價格上漲形成對沖效應,帶動外儲規模微幅上升。首先,受美聯儲降息路徑生變,以及市場預期日本新政府會再度實施以貨幣寬松、財政刺激為主軸的“安倍經濟學”,進而對日元加息路徑產生疑慮等帶動,10月美元指數上漲1.9%。這會導致我國外匯儲備中非美元資產貶值,導致外匯儲備規模下降。不過,10月以日經指數大幅上漲16.6%為代表,全球主要股指普遍出現較大幅度上漲,美債收益率走低,美債價格上揚。這些都會帶動我國外儲投資的金融資產估值增加。當月兩者帶來的估值效應形成對沖,導致我國外儲規模變化不大。
中國外匯儲備的資產再配置是持續過程。這一結構性調整的背后,是對全球金融體系深層次變革的主動應對。近年來,美國財政赤字持續擴大,聯邦債務規模已突破38萬億美元(美國財政部公布數據顯示,截至10月21日,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總額首次突破38萬億美元),疊加美聯儲貨幣政策頻繁受政治干預,美元資產的“無風險”屬性正被逐步削弱。與此同時,地緣沖突頻發、金融制裁工具化趨勢加劇,使得過度集中于單一主權債券的外匯儲備模式面臨系統性風險。在此背景下,提升黃金這一非主權、無信用風險資產的配置比例,成為增強國家金融安全邊際的必然選擇。
王青進一步指出,黃金不僅是避險資產,更是主權貨幣信用的重要支撐。在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的過程中,一個以多元、穩健、高流動性資產為依托的國際儲備體系,有助于增強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尤其在跨境支付、區域清算安排及國際組織合作中,充足的黃金儲備可作為隱性擔保,提升人民幣資產的接受度與穩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并非孤立行動。自2022年以來,全球央行購金量顯著上升。2024年凈購金量達到1089噸,創歷史新高。中國、印度、土耳其、俄羅斯等國大幅提高黃金儲備,以分散美元風險。黃金重新被視為美元之外的“價值錨”。今年9月份,世界黃金協會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全球官方黃金儲備增加166噸,處于歷史高位。2022年至2024年,全球央行年度購金量連續三年均超過1000噸。這一趨勢反映出全球范圍內對傳統美元主導儲備體系的再評估正在加速。
趙慶明分析認為,盡管當前金價處于歷史高位,但從中長期看,全球貨幣超發、債務不可持續、去美元化浪潮等因素仍將支撐金價中樞上移。央行購金不是為了短期投機,而是戰略配置。即便在高位小幅買入,也是為未來極端情景預留“壓艙石”。他強調,未來增持節奏可能繼續維持“小步慢跑”模式,既避免推高成本,又確保戰略方向不偏。
與此同時,“適度減持美債”并非簡單拋售,而是在保障外儲流動性和收益性的前提下,有序降低集中度風險。
王青認為,10月末我國外儲規模已連續三個月升至3.3萬億美元之上,背后主要是受年初以來美元大幅貶值,美債收益率顯著下行,以及全球主要股指上漲帶動。按不同標準測算,當前我國略高于3萬億美元的外儲規模都處于適度充裕狀態。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未來外儲規模有望保持基本穩定。在外部環境波動加大的背景下,適度充裕的外儲規模將為保持人民幣匯率處于合理均衡水平提供重要支撐,也能成為抵御各類潛在外部沖擊的壓艙石。
展望未來,隨著人民幣跨境使用范圍擴大、本幣結算機制完善及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配置需求上升,中國對外儲結構的戰略優化將更具緊迫性與現實意義。持續增持黃金、適度調整美債持倉,不僅關乎資產保值,更關乎在全球貨幣權力重構中爭取制度性話語權。正如王青所言:“黃金是全球廣泛接受的最終支付手段,央行增持黃金能夠增強主權貨幣的信用,為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有利條件。這樣來看,從優化國際儲備結構,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及應對當前國際環境變化等角度出發,未來央行增持黃金仍是大方向?!?/p>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