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這座城市,似乎總是在追趕某種前沿。
從南宋行在的商貿繁華,到電商、金融與數字經濟的疊代躍遷,杭州的氣質始終帶著一種“求是”的張力,既要立足現實,也要求證理想。
“求是”二字,或許是理解這座城市最合適的切口?!扒笫恰?,是浙江大學的校訓。八十多年前,時任浙大校長竺可楨提出“求是精神”,意在倡導一種科學理性與實證主義的知識傳統。而當這一精神外溢至城市的產業結構、創業生態與政策邏輯時,它逐漸演化為杭州科技創新的底層算法。
過去二十年,這種精神讓杭州成為中國民營科技力量最活躍的實驗場之一。無論是“阿里系”帶動的商業互聯網周期,還是近年涌起的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浪潮,眾多緣起路徑總有一條導向浙大。浙大校友正以獨特的群體姿態崛起,散播四方,在科技、商業等各個領域落地生根。
這條路徑還在續寫。
近年,杭州再度涌現出一批由浙大體系孕育的新創企業,方向集中在AI、機器人、空間智能等前沿領域。與十年前的互聯網創業潮不同,它們大多源自實驗室或研究團隊,商業化的推進節奏更慢,技術積累更深。
“浙大系”崛起
在杭州,資本圈已習慣用“浙大系”指代這一新興的創業譜系。
與過去十年主導杭州創新敘事的“阿里系”不同,“浙大系”創業群體的崛起并非建立在商業模式創新之上,而是以基礎研究和硬科技為支點。創業者大多來自學術體系,融資節奏更穩,企業形態更“技術原生”。
在這群“技術創業者”中,朱秋國是一個典型樣本。他是浙江大學副教授,也是杭州云深處科技創始人、CEO。八年前,他帶領團隊從四足機器人切入,如今又進入更具技術挑戰與產業前景的人形機器人賽道。
朱秋國的職業路徑清晰勾勒出“學術向產業”的遷移軌跡——本科、碩博階段扎根機械電子與控制科學,參與浙大“悟空”系列雙足機器人研發;進入教職后繼續深耕運動控制與智能算法,并在科研轉化的窗口期創辦公司。云深處的核心團隊,幾乎全部由浙大的博士、博士后組成,學術體系的傳承與企業創新在此形成顯著的連續性。
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理事長、金融研究院院長史晉川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浙大的科研與學科定位本身就決定了其創新的內生邏輯?!罢愦笠恢笔且凰岳砉た茷榈咨木C合性大學,科研方向強調‘頂天立地’,既要瞄準國際科技前沿,也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彼忉尩?,這種定位不僅塑造了學校的科研導向,也深刻影響了教學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
“科學的定位、學科的布局、科研的方式,和教學是結合在一起的?!笔窌x川說,“這些理念并不是停留在實驗室里,而是滲透在從本科到博士的整個培養過程中。學生在學習階段就會接觸科研項目、技術轉化乃至產業合作,這讓他們在面對創業與創新時具備天然的熟悉感和親近感?!?/p>
這種“科研—教學—創新”的結構閉環,為“浙大系”創業提供了堅實的沃土。以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群核科技創始人黃曉煌與陳航為代表的企業家群體,正是這一教育體系“溢出效應”的生動寫照。
二十年前,當人工智能在國內仍是冷門領域時,梁文鋒憑借扎實的工科基礎與敏銳的意識,在浙江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選擇了人工智能方向。那時,他常年泡在實驗室,研究機器視覺,甚至自費購買零件組裝設備。這種實踐導向的科研訓練,后來成為他探索量化交易、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金融市場的起點。
浙大竺可楨學院培養的另一批青年,也在不同維度上延展了浙大的創新譜系。
黃曉煌與陳航,同為2003級混合班學生,接受的是更具交叉性和自主性的教育體系?;旌习喑珜Р煌瑢I的優秀學生共同學習,以通識課程與前沿項目打破學科邊界,強化邏輯、數學與人文的復合能力。
大一,黃曉煌就進入導師鮑虎軍教授的CAD實驗室參與科研,提前接觸圖形學研究;陳航則在編程競賽與國際交流中拓展視野。兩人畢業后共同創辦群核科技(酷家樂),讓GPU渲染、空間計算與AI算法真正進入工業級應用場景。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按2023年平均月活躍用戶數計,群核科技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空間設計平臺。
從朱秋國的人形機器人,到梁文鋒的AI大模型,再到黃曉煌、陳航的空間智能,“浙大系”創業群體的共同點在于:科研訓練與工程實踐之間不存在“斷層”。史晉川認為,“浙大系”的創新呈現出一種“普遍性”,即創新不再是少數實驗室的特例,而成為浙大文化中的一種日常?!澳銜l現,浙大出來的人,無論去企業還是自己創業,都天然帶著一種做實事、做技術的傾向?!?/p>
“浙大系”已成為杭州創新生態中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一名產業經濟分析師指出,“浙大系”創業群體在杭州創新生態的作用顯著,但并非是一種“大學驅動型”城市模式,而是一種包含大學在內的“復合驅動型模式”。
浙江大學作為關鍵“策源力量”和人才孵化器,科研成果轉化能力極強,教師與校友創辦的企業涉及AI、生物醫藥、芯片、新材料等多個前沿領域。當前,“浙大系”創業群體已成為杭州創新產業的中堅力量。不同于深圳的“企業驅動型”、北京的“政策+高校驅動型”,杭州的獨特之處在于,大學資源能直接參與產業創新與城市治理。
有研究者注意到,浙大在技術創新、人才供給、創業孵化乃至地方政策咨詢中,均發揮著“城市大腦”的作用。此外,浙大還通過設立創新創業學院、國家實驗室、科技園區等,并將科研成果直接嵌入地方產業鏈,形成了“知識—資本—產業”的閉環。
從“電商之都”到“科創高地”
杭州的經濟版圖,正在從“流量驅動”轉向“科技驅動”。過去十余年,在阿里巴巴的帶動下,杭州塑造了全國數字經濟的樣板;如今,隨著大模型、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醫藥與新能源等產業崛起,“電商之都”正轉向“科創高地”。
一名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的經濟學者認為,杭州的轉型本質上是數字經濟向智能經濟的躍遷,內在動力主要來自三個層面。其一,杭州推動“軟硬融合”的創新體系,形成從數字技術應用到原創科技創新的路徑;其二,杭州為科創企業提供政務與數據資源支持,成為創新土壤的重要保障;其三,杭州市政府與各類創投機構、產業基金形成強互動的創新生態,疊加寬容失敗的創業文化,從而形成一個高密度、可循環的創新生態系統。
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浙江大學的角色尤為關鍵。史晉川指出,浙江大學設有創新創業研究院,這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學科型學院,而是一個整合學??蒲匈Y源與校友力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的平臺。
這一體系不斷延展。史晉川的學生、銀杏谷資本創始人陳向明便是典型代表。銀杏谷資本圍繞“浙大系”創業群體累計投資七八十個項目,聚焦硬科技領域,其中包括人形機器人公司云深處。
陳向明十多年前開始做硬科技投資時,就形成了一套“遞進式”策略:先關注由浙大院士主導的創業項目,再持續追蹤這些院士團隊中博士、碩士畢業后新成立的公司。史晉川解釋稱,“這種投資方式有個好處,就是知識和經驗可以累積,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p>
在這種由校友資本、科研成果與創新企業相互循環的體系中,新一代創業者正快速涌現。
今年初,短短兩天內,兩家浙大竺可楨學院校友創辦的企業相繼宣布融資:AR眼鏡獨角獸Xreal完成6000萬美元新一輪融資,創始人徐馳與聯合創始人肖冰、吳克艱均為浙大混合班出身;另一家AI語音企業波形智能成立不足一年便完成兩輪融資,背后是西湖科創投與藕舫天使等多家帶有浙大基因的投資機構。
藕舫天使基金正是這種“產學研資本融合”模式的縮影。其投資人及創始團隊均來自浙江大學,專注于投資“浙大系”創業群體的早期項目。近期與浙大杭州國際科創中心共建“藕舫青溪基金”,首期規模1億元,旨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完善基金矩陣、深化產業協同。
“項目的科技屬性是吸引投資人的關鍵?!标愊蛎鞔饲氨硎?,“大學與物理空間的結合,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也為創業者和投資人創造更多機遇?!?/p>
回望杭州的城市創新演化,邏輯早已超越單一產業的繁榮。阿里帶來了數字經濟的第一波浪潮,如今,以浙江大學為中心的學術網絡、資本網絡和產業網絡,正共同推動形成第二波科技周期。杭州也從流量驅動的電商之都,邁向知識密度更高、技術含量更深的科創高地。(朱成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