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閩東的畬族鄉間,有一所別具一格的學校,學生們的“課本”是沾著露水的茶芽,“黑板”是綿延的茶山,而“課后作業”則是架起手機在直播間里幫助畬族老鄉推廣手工花茶。
這所畬族鄉間的學校,把非遺傳承刻進了基因,從畬族民歌到傳統技藝,都成為課堂上的寶貴內容。在這里,畬族民歌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山哈生來愛唱歌——畬族民歌集》等一部部原創鄉歌云教材,讓學生們系統地了解了畬族的歷史、風俗和文化底蘊。在茶藝課堂上,結合當地特色養生花茶產業,學生們不僅在比賽中嶄露頭角,還為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的婦女們帶來了靈活就業的機會,讓非遺成為帶動鄉親增收的“源頭活水”。
但就在幾年前,這里還不是這樣。談到變化的原因,福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曾柳娟說:“強化學生職業認知,校企共生服務地方,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是我們的底氣所在?!?/p>
圍繞產業需求,培養復合型人才
曾柳娟現在還記得剛到學校時在幼兒保育專業的課堂上的畫面,一個學生滿臉無奈地說:“老師,我們學幼兒保育,不就是給孩子擦屁股嗎?”這句話讓她心里猛地一緊。她發現,在一些學生心中,職業學校并非第一選擇,專業只是謀生的手段,這種自卑感比技能不足更可怕。于是,她立刻在課堂上糾正學生的想法:“錯!你們未來不是‘擦屁股的阿姨’,而是懂教育、會保育的復合型人才!”
回到辦公室,曾柳娟想了很多,如何讓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專業認知發生根本上的變化?這位音樂教師出身的校長,下定決心,一定要作出改變!從哪兒開始呢?她想,何不從自己的專業入手,把美育變成重塑職業尊嚴的“鑰匙”?于是,她帶著相關院系的學生們開始到當地少數民族聚居村落等開展非遺傳承、產業發展調研,發現一方面,畬族有茶藝、服飾、音樂舞蹈等多種文化特色,但面臨著推廣難題;另一方面,當地農村婦女收入以傳統農業為主,收入低。是否能把美育和產業發展相結合?同學們陷入了沉思。
很快,同學們拿出了畬族特色手工花茶項目的方案。茶園里、校園里,討論越來越熱烈:“要挑選上等的茶芯,用線把干花綁起來,綁成各種形狀,把干花包裹在茶葉里,然后用紗布包裹成各種形狀,烘干后就可以炮制花茶……”這是畬族特色手工花茶項目團隊師生和當地擅長制茶的農村婦女們在分享,大家捻茶裹花、穿線塑形,親手體驗工藝花茶的制作全過程,在指尖流轉間感受花與茶的奇妙交融、思考產業發展方向。
如今,由師生和當地制茶阿姨們共同打造的手工花茶,泡開后會像跳舞般展開,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福安禮物”。
這樣的變化給了曾柳娟很多思考?!皬秃闲腿瞬挪⒎羌埳险劚?,而是緊密圍繞本土產業需求開展實踐,造福一方,同學們的職業熱情自然會被點燃?!彼f。
“帶著文化自信和技術底氣的種子,終會長成森林”
同學們的課堂里,不但有花香茶香,還有音樂交融。
曾柳娟嘗試將嗩吶、琵琶的歷史搬進思政課里——從絲綢之路上傳來的樂器,成為“一帶一路”文化交融的“活教材”;在中外歌曲對比課上,她幫助學生從蘇格蘭風笛與畬族蘆笙的共鳴中,感受“平視世界”的底氣;介紹曾侯乙編鐘時,她向學生展示當時中國金屬冶煉和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探索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堅定文化自信,到堅信自己也能走出屬于自己的路,在學生們變得更有光的眼神里,曾柳娟發現,這一堂堂音樂課,成了她和學生們互相啟發、提振信心的窗口。
如今,依托福安茶科所等單位,同學們有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他們走進茶園,學習茶樹育種、非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同時,結合電商營銷課程,為當地茶企直播帶貨、設計品牌?!斑@種產學研結合的方式,既讓孩子們把課堂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掌握茶葉種植、非遺制茶與電商運營全流程,又為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提供了新辦法,還提升了畬族非遺的影響力,一舉三得?!睂W校老師介紹。
此外,學校還對接寧德時代等當地龍頭企業,開設新能源汽車制造與維修專業,建設實訓基地。學生們參與設計的生產線優化方案,因其創新性和實用性,已被企業推廣使用。
“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不僅是學習者、問題的解決者,更是當地發展的助力者?!边@是學校一位老師的調研筆記中的一句話。
“我們培養的不是流水線上的螺絲釘,而是帶著文化自信和技術底氣走向世界的‘種子’。只要土壤肥沃,終會長成森林?!痹暾f。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安俐 楊月 實習生 潘穎)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