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正開展“沉睡賬戶”清理行動,而許多持卡人直到支付受限時,才意識到自己手中持有這樣的銀行卡。
“之前有張工資卡是某銀行的,離職了之后就沒動過,有一天點外賣提示我說用這家銀行卡支付可以減免5塊,我就轉了20進去,好家伙能進不能出,說我那張卡受限,不能支付,要去網點辦理,真服了,誰會特意跑去解鎖銀行卡?!?/p>
張先生的這番抱怨,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廣泛共鳴,它精準地揭示了“沉睡賬戶”持有者共同面臨的現實困境。他的銀行卡在閑置數年后,意外成為了銀行系統中的一個“凍結”節點,資金流入暢通無阻,但使用權限卻被鎖定,必須通過線下網點才能解鎖。
這類因長期閑置而功能受限的銀行賬戶,已不再是儲戶的私事,已經演變為一場全國性的金融系統專項治理行動。2025年10月,多家商業銀行啟動了新一輪“沉睡賬戶”清理工作,重點瞄準那些余額持續低于10元人民幣且連續三年以上未發生主動交易的個人賬戶。這場行動的源頭可追溯至2023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統一部署。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于2023年組織開展人身保險“睡眠保單”清理、銀行“沉睡賬戶”提醒提示2項專項工作。當時對“沉睡賬戶”的定義為,5年及以上未發生主動交易,且賬戶中有余額的個人銀行賬戶。主動交易是指存現、取現、轉賬、消費等交易。
“沉睡賬戶”的界定標準正在動態調整并趨于嚴格。中國工商銀行在2024年5月15日發布的公告中,仍以“截至2023年9月30日,5年及以上未發生主動交易”作為核心標尺。主動交易被明確為存現、取現、轉賬、消費等除計結息、賬戶管理費之外的資金變動。
然而,當前行業內的實踐已進一步收緊。據央視新聞報道,一位城商行個人金融部負責人透露,銀行目前對“沉睡賬戶”的認定,主要基于兩個核心標準:一是賬戶余額持續低于10元人民幣,二是連續三年以上(含三年)未發生任何主動動賬交易。
這一變化顯示,清理行動的節奏正在加快,覆蓋面也在擴大。不過,政策也為民生需求留下了空間,社???、醫???、退休金賬戶等涉及基礎公共服務的專用賬戶被普遍排除在此次清理范圍之外。
然而,對普通持卡人而言,操作不便仍是痛點。如前述網友所述,即便只是想小額激活賬戶用于日常支付,也可能因系統判定為“沉睡狀態”而被限制交易,且必須親臨銀行網點辦理身份核驗。目前,多數銀行尚未開通通過人臉識別或視頻客服完成賬戶激活或注銷的線上通道。盡管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可查詢賬戶狀態,但關鍵操作仍需線下完成。
這一現狀與公眾對“數字化便民服務”的期待存在落差。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多次強調“提升金融服務便民化水平”,但在賬戶注銷這一基礎服務上,線上化進展緩慢。
推動銀行投入資源大規模清理這些“沉睡賬戶”的背后,是風險防控與運營效率的雙重考量。首要且最迫切的動因是金融犯罪風險的急劇上升。央視新聞顯示,約30%的電詐案件與長期閑置的賬戶存在關聯。這些賬戶因長期脫離儲戶視線,管理松懈,極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賭博、洗錢、詐騙等非法資金轉移的通道。
中國工商銀行在公告中曾特別警示:“賬戶提醒提示期間,我行不會以任何理由要求您進行非柜面轉賬等涉及賬戶資金的操作,也不會發送‘激活賬戶’、‘喚醒沉睡賬戶’等網絡鏈接?!边@一提示以預先阻斷犯罪分子可能利用此次專項工作進行的詐騙活動。
另一方面,海量“沉睡賬戶”的存在構成了銀行可觀的隱性運營成本。每一個賬戶的維護,無論活躍與否,都需要消耗系統存儲、計算資源和日常管理人力。清理這些賬戶,直接有助于銀行降低管理成本,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將有限的資源傾斜于服務活躍客戶。
面對銀行系統的清理行動,持卡人需要更為主動地管理自身金融資產。中國銀聯云閃付APP上線的“一鍵查卡”功能提供了一個權威且便捷的自查工具。該功能自2022年6月起已面向全國用戶開放。實名用戶可在云閃付APP內選擇擬查詢的銀行范圍,通過身份認證后提交申請,系統將在24小時內生成一份脫敏的銀行卡信息報告,幫助用戶全面梳理自己名下的賬戶情況。
銀行方面給出的建議主要包括兩點:對于確定不再使用的冗余賬戶,應及時通過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或網點柜臺辦理銷戶,徹底消除風險;對于希望保留但暫時不使用的賬戶,則可采取定期存入小額資金的方式,維持其“活躍”狀態,避免被系統識別為“沉睡賬戶”。同時,銀行也提醒用戶,務必通過官方渠道辦理業務,警惕任何聲稱可以“代理銷戶”或“快速激活”的中介詐騙。
“沉睡賬戶”的大規模清理,本質上是在金融系統安全穩定與公民個人便利性之間尋求再平衡。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明確,此項工作的初衷是“提升金融行業主動擔當服務意識和金融服務便民化水平”。
然而,用戶要求銀行“推出線上人臉識別或者線上連線客服注銷”的呼聲,也尖銳地指出了當前銀行服務流程中的痛點。在數字技術已能支持遠程開戶、線上大額轉賬的今天,注銷或激活一個賬戶卻仍普遍要求用戶親赴網點,這種服務能力的非對稱性,暴露了銀行業務流程中亟待打通的“最后一公里”。這提示商業銀行,風險防控不應僅僅通過限制用戶權限和增加用戶負擔來實現,更應通過提升技術風控能力和優化線上服務體驗來達成。
金融監管的初衷是守護“錢袋子”,但若服務流程本身成為障礙,再嚴密的風控也可能削弱信任。如何在防范風險的同時,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將是下一階段金融便民化改革的關鍵命題。畢竟,一個健康、高效的金融生態,不僅需要清晰的賬戶體系,更需要暢通無阻的服務通道。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