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中小銀行求生樣本 渤海銀行“甩賣”近700億不良債權

    2025-10-12 18:34

    作者 胡群

    面對持續承壓的資產質量與嚴格的資本監管要求,中小商業銀行的“求生之戰”已進入深水區。10月10日,渤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09668.HK)發布公告,擬通過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方式,分批次轉讓其依法享有的債權資產。此次擬轉讓資產本金金額約為人民幣499.37億元,利息、罰息及代墊司法費用約200億元,合計約為698.33?億元。該事項構成《香港上市規則》下的“非常重大出售事項”,需經股東大會批準。

    此次擬轉讓的資產,截至2024年末本金約為499.37億元。為加速出清,渤海銀行為其設定了不低于488.83億元的初步最低代價,相當于對總債權打了約七折。這已是該行連續第二年進行大規模資產剝離,其背后是亟待改善的財務指標:截至2025年6月末,渤海銀行不良貸款率已升至1.81%,不良貸款余額達175.35億元。

    “沉沒資產”拖累,七折甩賣求變現

    渤海銀行此次擬轉讓的近700億債權包,其資產質量狀況揭示了甩賣的緊迫性。資產包內174戶債權中,賬齡在5年以上的長期資產占比超過55%,其中大量是清收困難、資本消耗高的“沉沒資產”。渤海銀行在公告中坦承,這些資產“經濟資本占用較高、流動性較差”。通過一次性、折價的方式將其“出清”,雖會帶來賬面損失,但能快速回收巨額現金、節約風險資本占用,從而為提升資本充足率、優化流動性指標贏得空間。

    關于潛在受讓方,渤海銀行在公告中列明了六家符合資格的企業,分別是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中國長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天津津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天津濱海正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渤海銀行在公告中進一步說明,鑒于本次擬出售資產規模巨大,難以通過單次交易完成,加之各批次資產轉讓所需的準備時間及實施條件存在不確定性,為保障轉讓工作有序推進,董事會決議尋求股東大會授予一般性授權,以期在為期一年的授權有效期內,根據實際情況分批次組織實施資產轉讓。

    這并非是渤海銀行第一次大規模轉讓不良資產。2024年,渤海銀行曾先后兩次以39.67億元、207.24億元轉讓56.67億元、289.65億元債權資產,兩次交易受讓方均為天津本地的資產管理公司天津津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加上這次計劃出售的資產,渤海銀行三次累計處置的問題資產約為1044.65億元。

    自2022年12月30日,銀登網發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開展第二批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來,已有廣州銀行、杭州銀行、江蘇銀行等多家中小金融通過銀登中心批量掛牌轉讓資產包,一種共同的生存邏輯正在浮現:在盈利增長放緩的背景下,與其讓不良資產長期滯留、持續侵蝕利潤和資本,不如果斷折價變現,換取轉型發展的主動權。

    渤海銀行的案例,折射出中國部分中小銀行在宏觀經濟周期與產業結構調整中所面臨的普遍挑戰。當傳統對公業務的風險持續暴露,過去粗放增長模式下積累的資產質量問題便集中顯現。

    在此背景下,一個由五大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中國東方、中國長城、中信金融資管、中國銀河資管)、地方資產管理及各類投資機構組成的多層次不良資產處置市場正在不斷發展。渤海銀行此次選擇的公開掛牌方式,以及鎖定的六家潛在受讓方,正是這一市場化出清機制的體現。通過市場化競價,雖然轉讓價格可能承壓,但保證了程序的公開透明,并試圖在盡可能快的速度下實現價值最大化。

    “甩賣”之后 求生更需“造血”

    然而,“甩賣”資產只是解決了存量問題,屬于“止血”的第一步。對于渤海銀行乃至更多中小銀行而言,更關鍵的考驗在于“止血”之后能否成功“造血”。

    此次轉讓若能完成,預計將帶來約5.73億元的正向財務影響,并大幅改善資本充足率。但這筆“救命錢”能否被有效利用,取決于銀行能否真正實現戰略轉型。這包括:構建更審慎的信貸文化與風險定價能力,擺脫對特定高風險行業的過度依賴;找到新的、穩健的盈利增長點,發展中間業務與零售業務;以及優化公司治理,提升管理效率。

    渤海銀行此次近700億債權的剝離計劃,提出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當“出表”成為普遍選擇,銀行的轉型之路究竟該如何走?

    毫無疑問,大規模轉讓不良資產能在短期內立竿見影地優化財務指標、釋放資本空間,為銀行贏得寶貴的喘息之機。但這本質上是對存量問題的清理,而非對增量風險的杜絕。如果銀行的信貸文化、風險內控和業務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那么“生成—處置—再生成”的循環就可能重演。

    隨著金融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從資產管理公司收購到銀登中心掛牌,從資產證券化到債轉股,不良資產處置工具日益豐富。然而,真正的挑戰在于,銀行能否利用處置不良所創造的戰略窗口,完成從規模導向到質量導向的深刻蛻變。渤海銀行這筆巨量不良資產交易,不僅是一次財務操作,更是一次行業發展的試金石。它的最終效果,將為中國眾多尋求轉型的中小銀行提供一個關鍵參照。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金融市場研究院院長 主要關注銀行、消費金融領域市場動態。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