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已從傳統的輔助性、干預性角色,轉向與發展性、支持性、融合性并重的核心育人環節?;谛睦碛朔轿坏淖兓?,北京農學院立足都市農林院校特色,將心理育人視為一個滲透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生態系統,進行系統性創新探索。
北京農學院依托學校實踐教學基地、農場林場等優勢資源,建立心靈成長基地“春澤園”,開展農作物種植等常態化勞動教育,實踐“五育融合”的發展性模式;并以“北農525心理服務熱線”為平臺,筑牢支持性干預體系,努力構建有溫度、有實效、可持續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路徑。
方位重構:創新實踐回應時代命題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范式革命與價值重塑。其時代方位已從側重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的專項業務工作,演進為貫通“三全育人”理論與實踐、關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達成的戰略性支點。這種變遷背后的邏輯是:學生的心理困擾往往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緊密相關,與學業壓力、人際交往和生涯發展等現實議題交織。因此,新時代心理育人必須超越單純的心理技術層面,應視為聯結個體生命成長與國家社會發展的價值紐帶,旨在培養心理健全、人格完整,且具有堅定信仰、家國情懷、奮斗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時代新人。
北京農學院的創新實踐正是對這一時代命題的積極響應。學校以“五育融合”為核心理論框架,以“賦能成長”為價值旨歸,系統構建有價值高度、有情感溫度、有實踐深度的育人體系。其中,“春澤園”心靈成長基地體現了“融合”理念在發展性、預防性支持中的生態化空間呈現?!?25心理服務熱線”則彰顯了“賦能”價值在支持性、干預性保障中的全時域延伸。二者相輔相成,構成“預防—發展—干預—保障”一體化的心理育人新范式,科學回應了“為誰育心”“如何育心”的根本問題。
內核創新:“五育融合”破解知行分離難題
在北京農學院創新實踐中,勞動教育被賦予遠超技能習得與習慣養成的重要意義,成為“五育融合”的獨特錨點與價值樞紐,發揮了最具基礎性、體驗性和整合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知行分離”難題。
一是在身體勞作中錘煉積極心理品質。學生在“春澤園”的親耕勞作中,通過持續的體力付出與意志磨練,切身培育吃苦耐勞、堅忍不拔和尊重規律的寶貴品格。這份在泥土與汗水中獲得的堅韌,成為抵御“躺平”心態與“焦慮”情緒的有效心理疫苗,為學生應對未來人生路上的挫折奠定良好基礎。
二是在創造價值中實現自我認同與意義追尋。從一粒種子的播種到一片金黃的收獲,全周期的勞動實踐使學生直觀見證自身行動轉化為具體成果的價值創造過程。這種“從無到有”的體驗帶來的深刻自我效能感、掌控感與成就感,成為構筑積極自我認同、追尋生命意義、對抗虛無感的心理基石,教育效果遠超空洞說教。
三是在集體協作中升華社會責任與家國情懷。共同勞動將分散的獨立個體凝結為休戚與共的有機集體。學生對“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等有了具身化理解,對集體的歸屬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知農愛農意識,潛移默化地升華為更宏大的社會責任與家國情懷。
北京農學院的創新實踐同時把數字化轉型作為賦能融合育人的效能倍增器。面對數字原生代學生的新特點,積極探索將數字技術深度融入心理育人體系,以突破傳統工作的時空限制,實現育人的精準化、智能化與個性化。
一是數據驅動與智能預警。通過構建校園心理大數據監測平臺,在嚴格保護隱私的前提下,對匿名化的學生行為數據與“525熱線”咨詢主題、預約數據進行多維度關聯分析。通過機器學習算法構建心理危機早期預警模型,自動識別處于心理困境的“沉默者”,向輔導員系統發送分級預警提示,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發現、精準干預的轉變,極大地提升了工作的前瞻性、主動性和針對性。
二是虛擬空間與延伸體驗。開發“數字春澤園”線上虛擬平臺,利用VR/AR技術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四季園藝療愈體驗,即使在寒冬或疫情期間,學生也能在虛擬世界中獲得自然的慰藉。平臺同步設置線上“心情樹洞”和“云端植物認養”功能,實現線下基地活動的線上延伸、互補與互動,打造了一個全天候、永不落幕的心理滋養空間,極大地拓展了心理育人的覆蓋半徑。
三是資源整合與智慧服務。將“525熱線”升級為智能化心理支持綜合平臺,集成一鍵熱線直撥、在線預約咨詢、標準化心理自評量表、心理科普資源導航及AI陪伴式聊天機器人等多項功能,形成“熱線—平臺—咨詢師”聯動的立體化服務矩陣,為學生提供更便捷、更私密、更個性化、更低門檻的支持選擇,打造師生心中隨時可用的“心理急救箱”。
實踐路徑:“春澤園”與“525熱線”協同育人機制
在“春澤園”心靈成長基地,教育邊界變得模糊,實踐更富生命力。植物認養活動不僅是勞動教育,更是一次關于生命成長與衰亡的自然教育,并可自然融入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戰略的討論,最終學生在照料生命的過程中獲得內心的寧靜與力量。師生共同的基地共建活動,既是體力勞動,更是構建平等、互助、新型師生關系,促進深厚情感聯結的心理過程?!按簼蓤@”項目實施讓心理育人從關注個體情緒調適升華為培育面向社會、面向未來、積極奉獻的健全人格。
“525熱線”成為貫通“個人困擾”與“時代議題”的有效通道。熱線團隊定期開展專題案例研討與督導,不僅聚焦咨詢技術與倫理,更著力理解個體心理困擾背后的社會結構性成因,思考如何在深度共情的對話中幫助同學將“小我”的困惑與“大我”的成長巧妙聯系。例如,在疏導學業壓力時,引導學生思考成才路徑的多元化,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在緩解求職焦慮時,鼓勵學生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鄉村振興、種業振興等重大戰略需求中去尋找機遇。熱線服務超越了傳統“心理樹洞”功能,進化成為微型的、即時的、充滿共情與智慧的價值引導場域,實現了心理支持、思想引導與生涯教育的無縫銜接和有機統一。
未來展望:構建心理育人4.0模式
北京農學院“春澤園”與“525熱線”的協同實踐,為構建心理育人4.0模式提供了重要啟示。數字化轉型是動能,要積極主動擁抱科技革命,善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賦能工作全過程,構建“人機協同”的智慧心理育人新范式,實現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問題導向”向“發展導向”的轉變,提升工作的預見性、精準性、包容性與覆蓋面,讓支持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生活化體驗是歸宿,心理育人必須下沉到學生最真實、最日常的學習生活場景中?!按簼蓤@”的實體空間與“525熱線”的虛擬平臺,其成功源于它們不是額外負擔,而是可信手拈來、可切身感受、可自然參與的支持系統。未來創新應繼續圍繞“生活化”的目標定位,打造更多元、更便捷的“微育心”場景,真正實現“育在平常、育在心坎”。
(來源:光明網 作者 李云樂)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