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09 15:34

拿兩塊發酵好的面皮,麥麥提依明·玉散的手掌便如太極般柔和地按壓下去。面皮在他掌心間呼吸、伸展、疊合,再被那根油亮的搟面棍搟成盆底大小的圓餅。
提起面皮的瞬間,他的手指如蝴蝶穿花,靈巧地轉圈、捏褶,一道勻稱的花邊便悄然綻放。最后平鋪在案上,取過鑲針,精準刺下——氣孔排成圓環,既為均勻受熱,也如一枚無聲的地域印章。
一旁的開賽爾·麥合木提接過這張面皮“畫布”,熟練地為其點綴:沾上一層牛奶浸泡過的芝麻,刷上金黃的蛋液,再放到半球形馕具上。一個芝麻馕完成了入爐前的所有步驟。
送入爐膛后不過10分鐘,那股混合著麥香、奶香與火氣的獨特芬芳便彌漫開來——這是烏魯木齊午后最地道的味道。
對于踏上新疆這片土地的旅人來說,馕是最鮮活的文化符號。無論是喀什古城巷道里鑲著石榴花紋的“喜悅馕”,還是塔克拉瑪干邊緣厚如盾牌的“干糧馕”,都如同大地的語言,講述著這片土地上生命的堅韌與燦爛。
19歲的抉擇
剛滿30歲的麥麥提依明·玉散已是店里的制馕大師。跟著他2年的學徒開賽爾·麥合木,如今也能獨當一面。
從上午8點開始,師徒兩人已制作了四五百個芝麻馕。這些金黃的圓餅,一部分被日漸增多的游客當作“可以帶走的新疆味道”珍藏,另一部分即將裝車,發往幾百公里外的阿勒泰。
麥麥提依明·玉散是和田人,19歲起在家附近的打馕店學藝。21歲那年,他代表店里到烏魯木齊參加食品博覽會,帶來的辣皮子夾心馕備受歡迎。博覽會上觀眾的喜愛讓麥麥提依明·玉散看到了商機,他和師傅以及幾個伙伴一起留在烏魯木齊,加盟品牌開店。彼時,烏魯木齊馕產業正快速發展,麥麥提依明·玉散很快憑借夾心馕在烏魯木齊站穩腳跟。如今,他已在烏魯木齊結婚生子,夾心馕也分布在烏魯木齊的每個小巷。
今年,開賽爾·麥合木也過了19歲的生日。當師傅去其他店指導時,他一個人就能支撐起整個馕店的客戶需求。
對師徒二人而言,馕早已超越食物本身:它是每日勞作的對象,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甚至是社交媒體里永恒的主角。這塊面團里,揉進了他們的晨昏、生計,乃至全部的生活。


當傳統遇見當代
“村村絕少炊煙起,冷餅盈懷喚作馕”,這是林則徐在新疆時記錄的馕。從北疆到南疆,新疆特色菜肴雖然有所不同,但總能看到馕的身影,一如飯桌上的“定海神針”。的確,馕已經超越了食物本身,成為新疆飲食文化的代表符號。
“馕”的發音與波斯語中的“面包”相似。在干燥的西北地區,含水量少的馕易于保存,不易變質,適合長途攜帶。馕富含碳水化合物,能快速補充能量。
打馕用料簡單,有發酵面馕,亦有不發酵面馕,無論哪種和面方式,都不加堿,只加少許鹽。
在新疆,馕可存放多日不腐,并且貫穿了當地人一天的生活——早餐,從馕泡奶茶或馕就杠子肉開始;午餐,可來份馕包肉或馕包大盤雞;晚餐時馕可切塊作為炒菜食材,燒烤路上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午后休憩時光,在庫車的老茶棚內,一元一大碗的老茶桌前,記者曾見不少圍坐一起的當地居民,來一碗茶,掰上幾塊馕,或打牌,或伴著冬不拉的旋律唱起古老的歌謠,好不愜意。
不同的地區、民族對馕有著不一樣的理解,新疆的馕種類繁多。例如大如鍋蓋的庫車大馕、維吾爾族偏愛的疏勒花馕、放入植物油或奶油的油馕、玉米面和白面混合制成的苞谷馕、中間有小圓坑的窩窩馕……
麥麥提依明·玉散可以制作幾十種馕。在他的店里,除了游客偏愛的芝麻馕,還有不少創新產品——在辣皮子馕、玫瑰花馕的基礎上,開發了巧克力馕、榴蓮馕、杏子馕等新品種。
在國際大巴扎等地,由烤馕演化而來的“咖啡馕”更成了必打卡的體驗——將烤馕制成咖啡杯的形狀,倒入醇香的咖啡,喝一口,便是馕麥香與咖啡醇苦的雙重享受??Х认露?,再將馕杯吃掉,是一種獨特的體驗。
傳統馕坑與現代創意正悄然相擁。馕,不再只是圓形的干糧,更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味覺紐帶——它承載著祖輩的手溫,也融入了時代的呼吸。在新疆,每一縷馕香里,既飄蕩著千年不變的麥香,也躍動著勇于革新的心跳。這片土地上的馕,正以最古老的形狀,烘烤出最年輕的溫度。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