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江南文明的曙光:訪馬家浜遺址

    2025-10-09 12:18

    作者 文博時空

    文博時空 作者 翟德芳 在對浙江、或曰杭州灣周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研究中,大體上將這一地區的史前文化分為三系,一系是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一系是井頭山-河姆渡文化,另一系是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我在前面的文字中,已經介紹了前兩系,現在就介紹第三系的起首,也就是年代上處于距今7000~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


    馬家浜文化得名于嘉興市的馬家浜遺址。我在前幾年曾到過嘉興,看過南湖、尤其是“紅船”,盡管那是后來仿制的,所以這次到嘉興,就只為訪問馬家浜遺址了?!榜R家浜”的“浜”字,意思是小的河流。江南地區河網密布,很多小河都稱為“某某浜”,河邊的村莊也就以浜為名。


    近年來,馬家浜考古有一些新發現。2023年9月,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復旦大學聯合發布馬鞍遺址人骨檢測報告,成功獲取6000年前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古人類基因組數據,填補了長江下游古DNA研究缺環。


    今年9月25日,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考古工作者在江蘇省無錫市斗山遺址揭示出一座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城址,距今約6000年。這是首次在長江下游地區發現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中國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

    ?

    馬家浜遺址的發現和發掘

    馬家浜是位于浙江嘉興城南7公里的南湖鄉帶橋村的一個長200多米的小水浜,河道兩側的村莊就叫“馬家浜村”。馬家浜村北有一片地勢較低的農田,66年前,也就是1959年的初春,村民趁農閑大搞冬季積肥,在這塊農田的地下挖到獸骨,同時還發現大量陶器、玉器和骨器等。村民立即上報當地文物部門。文物部門聞訊后,馬上派人對現場進行保護,并上報浙江省文物考古部門。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得到消息后,很快就與浙江省博物館、前杭州大學歷史系等單位組成考古隊,到這里進行搶救性發掘。


    馬家浜遺址出土的陶釜


    這就是馬家浜遺址的第一次發掘。發掘歷時兩個月,發現了墓葬、房屋遺跡以及骨器、石器、陶器、玉器等。2009年11月,因馬家浜遺址保護規劃論證和遺址公園建設之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馬家浜遺址再次調查和發掘,出土了玉器、陶器殘片、人類遺骨等。


    馬家浜遺址出土的玉玦


    馬家浜遺址處在三河交叉地帶。地面上原有高墩,因人為取土,今天與周邊地勢已無明顯落差。遺址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北部為居住區和墓葬區,南部為稻作農耕區。遺址中的建筑遺跡平面為狹長方形,柱洞內墊有木板,室內地面是經過加工的黃綠色土面,并有帶樹枝和蘆葦痕跡的紅燒土塊堆積。


    馬家浜遺址出土的骨錐


    馬家浜遺址的墓葬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大部分為單人一次葬,墓坑多為南北向,葬式大多為俯身葬,也有側身葬、仰身葬;多直肢葬,也有曲肢葬;人骨頭向以北向為主,只隨葬數量很少的陶器。隨葬的陶器多數為打碎后埋入、分散放置在墓葬的不同位置,特別是陶豆,幾乎都是打碎的。個別墓葬有將某類陶器覆蓋在頭部、將塊狀紅燒土壓在腿部的現象。有的墓葬中有意識地隨葬成組的鹿科動物掌骨、跖骨,隨葬時還帶有皮肉,可能具有特殊意義。


    馬家浜遺址的合葬墓和曲肢葬式


    馬家浜遺址的遺跡,無論是地面木構建筑住房、公共墓地,還是俯身直肢葬式等,都表現出一種與黃河流城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故后來以其為典型遺址,命名為馬家浜文化。


    馬家浜遺址出土的陶匜


    馬家浜文化的命名與文化特征

    馬家浜文化的命名,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就已經完成了,甚至寫入了1985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然而其命名過程其實并不簡單。


    馬家浜文化的陶盉


    上個世紀60年代,由于馬家浜文化的遺址發現得不多,資料相對較少,而比馬家浜遺址更早發掘的邱城遺址下層和草鞋山遺址8-10層的資料比較豐富,所以考古界有人提議將這類遺存命名為“邱城文化”或“草鞋山文化”;而由于其文化特點同長江以北的青蓮崗文化有相似之處,有人將其歸入“江南青蓮崗文化”。爭論持續了16年。

    ?

    1975年,吳汝祚先生首次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提出“馬家浜文化”的概念。1977年,夏鼐先生也贊同“馬家浜文化”的命名,認為以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其年代相當于仰韶文化。同年,考古學家牟永抗、魏正瑾發表文章,系統闡釋和歸納了馬家浜文化的文化內涵及發展階段。至此才正式確立了馬家浜文化在江南史前文化發展中的地位。


    馬家浜文化的石鉞(殘)和石斧


    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環太湖地區,南達錢塘江與杭州灣,北方的皖中平原、寧鎮地區、里下河地區也有分布。據統計,該文化相關遺址近百處,分布面積達3.7萬平方公里。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其年代約為距今7000~6000年。

    ?

    馬家浜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還飼養狗、豬、水牛等家畜。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當時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農用工具有穿孔石斧、骨耜、木鏟、陶杵等。漁獵經濟也占重要地位,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其手工業生產發展不平衡,制陶工藝比較原始,葛麻紡織水平較高,吳縣草鞋山出土的葛麻纖維的緯線起花羅紋編織物遠比普通平紋麻布進步。多處房屋殘跡反映其房屋有干欄式建筑和地面建筑兩種。當時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后涂泥為墻,用蘆葦、竹席和草束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

    馬家浜文化的陶罐
    馬家浜文化的垂囊盉


    馬家浜文化的遺物,生活用器方面,陶器均為手制,主要是夾砂陶,泥質陶很少,陶色不甚純正,器表以素面不加裝飾的為多,沒有彩陶,大部分陶器火候不高,常見釜、鼎、豆、罐、甕、盆、缽、盉等,腰沿陶釜和爐箅是該文化獨特的炊具。許多遺址都發現了制作精美的玉器,主要有玉塊、玉環、玉鐲等裝飾品。藝術品有象牙梳、牙哨、骨哨、骨笛、刻紋骨管、人形陶塑、人面形陶塑、豬形陶塑等。


    馬家浜文化的腰沿陶釜


    馬家浜文化的死者埋入公共墓地。多處墓地的發現表明,馬家浜文化晚期最高權力的掌控者為女性,尚處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母系氏族社會,但某些墓葬的內涵又凸顯了男性在母系氏族中的社會地位,或為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型的前奏。這也并不奇怪,隨著稻作農業的發展與人口的增殖,制陶、治玉、紡織、釀造等手工業技術日益進步,農業與手工業的分工帶來社會分層的細化,會導致男性地位的提高,促使社會結構復雜化。貧富貴賤和社會地位的分化,初期禮制的出現,表明馬家浜文化已徘徊于文明社會的門檻。距今6000年前,中華大地是古國文明誕生的前夜,馬家浜文化晚期已經初現了文明的曙光。


    馬家浜文化的石鉞

    ?

    馬家浜文化的源流與傳播

    馬家浜文化從何而來、其千年歷史中如何發展、最后又去往何處了呢?


    馬家浜文化的骨玦


    關于馬家浜文化的起源,最早曾有人認為馬家浜文化由河姆渡文化發展而來,但也有意見認為馬家浜文化另有來源,馬家浜文化與河姆渡文化分屬于兩個考古學文化,但存在著密切的相互影響和交流關系,馬家浜文化早期受河姆渡文化的影響強烈,到馬家浜文化的晚期則反過來影響河姆渡文化,甚至在錢塘江南岸的紹興已經有單純的馬家浜文化遺址。

    ?

    新近的研究認為馬家浜文化的起源地可能在浙江天目山、四明山的山地丘陵地帶,大約在7000多年前,原始居民們從山地遷徙到杭嘉湖平原,并在這里生活了近千年,使杭嘉湖平原成為馬家浜文化的中心區域。


    馬家浜文化的象牙圓牌

    ?

    馬家浜文化有明顯的擴張過程。其在長江三角洲平原上的分布規律是以杭嘉湖為中心,愈向北時代愈晚,反映到空間上就是馬家浜文化由南往北的傳播過程:大約7000多年前,馬家浜文化在杭嘉湖平原上成長發展,之后開始向太湖平原傳播,并且在這塊平原上醞釀出古國的王權時期;后來又于長江入??诟浇竭^長江天險,到達了長江三角洲的最北端。

    ?

    江淮之間是江蘇史前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帶,馬家浜文化先民北移到此,和當地的青蓮崗文化以及寧鎮山脈地區的北陰陽營類型文化的創造者們發生交往,并在各自的文化面貌上有所反映。馬家浜文化的炊器由釜到鼎、葬俗由俯身葬到仰身葬,就很可能是受到青蓮崗文化的影響發生發展的,而淮安青蓮崗遺址發現有個別的寬沿釜,則應是在馬家浜文化影響下的產物。

    ?

    至于馬家浜文化的去向,在草鞋山遺址第7層發現6座墓葬,其頭向、葬式與第8、9層的馬家浜文化的墓葬相似,而陶器的陶質和大部分器形又具有崧澤文化的特點,這是馬家浜文化向崧澤文化過渡的例證。崧澤文化、馬家浜文化的上下層疊壓關系在很多遺址都有發現,而且這兩種文化遺存的內涵存在著前后接續的關系,因此可以確定崧澤文化是由馬家浜文化演變發展而來的。

    ?

    馬家浜文化的陶豆


    江南文化的源頭在哪里,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從上面的介紹可知,正是因為馬家浜文化時代的文化交流,才使得長江三角洲的先民們不斷吸取周圍區域文化的長處,經過長達兩千年的醞釀,最后創造出了可以和黃河流域同期文明相媲美的良渚文明。我們在前面曾介紹過上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它們也是江南文化的源頭。但在良渚文明直接祖源的意義上,把馬家浜文化稱為江南文化的源頭,也是實至名歸的。


    作者簡介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劉慧伶

    設計 | 尹莉莎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