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洛水深流,邙山靜立,在時光深處遇見洛陽

    2025-10-03 14:19

    作者 文博時空

    文博時空 作者 張夢佳 洛陽市西工區,東周王城廣場。

    ?

    炎炎烈日下,六匹昂首奔馬雕塑栩栩如生,仿佛正蓄勢待發,隨時都會騰空而起。


    廣場下方,便是重大考古發現“天子駕六”大型車馬陪葬坑的發掘現場,如今已建成為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

    ?

    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


    沿著臺階緩緩而下,博物館內靜謐無聲,空氣中彌漫著淡淡塵土氣息,那是歷史的沉寂。

    ?

    二十六輛戰車,七十匹馬,以及七只狗的骨骼,精心排列,如同一場盛大的儀式方才落幕。

    ?

    古籍記載,商周時期的車馬使用制度森嚴:“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strong>車馬不僅是出行工具,也是中國古代身份與禮制的象征。

    ?

    陪葬坑中,整個車隊南北縱列,車頭向南,車尾朝北。天子駕六位于中央,周圍是駕二和駕四的車輛。諸侯卿士環列拱衛,正如眾星捧月,周天子至高無上的地位一覽無余。

    ?

    洛陽天子駕六車馬坑


    站在這古代戰車與馬匹骨骼前,我仿佛置身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秀遍g,戰爭的硝煙散去,城門緩緩打開,迎接凱旋的將士們歸來。我隨戰車一同進入北靠邙山、南臨洛水的東周王城。

    ?

    車轔轔,馬蕭蕭,洛水奔流。疾馳的駿馬一點點化作塵土,身側的人影也漸漸湮沒在呼嘯的風中。

    ?

    再睜開眼時,我已置身田野,農人正勞作其間。而我身旁,洛水湯湯,似乎永恒不變地流淌。

    ?

    夏王都影:二里頭遺址

    我走下戰車,循洛水前行,終于見到一座城市,卻并非先前的東周王都。陽光穿透云層灑在大地上,照亮了這座宏偉的城市。

    ?

    繞過高高的圍墻,規模宏大的建筑群驟然出現在眼前。面闊八間,廊廡環繞,格外莊嚴肅穆。

    ?

    墻壁上、廊柱上、器物上裝飾著蛇形之龍的花紋,無處不在。

    ?

    這座城市的身份已不再是秘密。

    ?

    我仍然在洛陽,在后世稱為“二里頭”的地方。而我身置其中的,正是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王朝晚期的都城斟鄩。

    ?

    夏的建立者為禹。夏,從一開始就與龍有著深厚淵源。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大量龍紋文物出土,充分展現出夏王朝對于龍圖騰的喜愛和崇拜。

    ?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那件由兩千余片綠松石片粘嵌而成的龍形器。它被精心放置在二里頭遺址一位貴族的墓葬中,象征死者生前顯赫的身份和地位。


    二里頭遺址出土綠松石龍


    兩千多片綠松石片組成菱形鱗片,緊密排列,化作一條體態修長的綠松石龍,足足有64.5厘米。龍的頭部碩大,扁圓形輪廓,配上梭形的眼睛和圓餅形的白玉眼珠,神采靈動。鼻梁由三段半圓形的青色和白色玉柱構成,鼻尖如同蒜頭。龍的尾部向內卷曲,身體的弧度也恰到好處。

    ?

    這件綠松石龍形器,用工之巨、體量之大、鑲嵌工藝之精巧、綠松石用料之多,在所有已知的早期龍形文物中,堪稱獨一無二。因出土于中國“最早的王朝”“第一王都”二里頭遺址,它被譽為“中國龍”,實至名歸。

    ?

    青銅鑄夢:青銅時代的匠心

    宮殿大門緊閉,我只能另尋去處。

    ?

    王都被寬闊道路與高墻分割成“井”字形網格。轉過幾個拐角,穿過幾條小巷,有一道坊墻上的門半開著。

    ?

    我停下腳步,輕輕一推,本就沒有關嚴的門應聲而開。

    ?

    眼前的場景實在不可思議。

    ?

    爐火熊熊,炙熱撲面,連站在門邊的我都感覺到溫暖。各式各樣的青銅器,或完整,或零散,每一件都散發著古老而神秘的氣息。

    ?

    這里,恐怕就是夏王朝的鑄銅作坊了。

    ?

    我的目光停留在一件青銅器上,我認得它。

    ?

    那是爵,一種常見的飲酒器,在夏商時期極為流行。除卻實用功能,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

    乳釘紋青銅爵


    爵體纖長,我湊近去看那扁帶狀的鋬和三棱錐狀的足,以及腰腹正面裝飾的五顆乳釘,夾在兩道凸弦紋之間。乳釘紋簡單且規則,古樸又不失優雅。

    ?

    二里頭遺址里就曾出土過這樣的乳釘紋青銅爵,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此刻,它就安靜佇立在我面前。

    ?

    青銅酒器上,倒酒的流槽通常被稱為“流”,相對的另一邊則被稱為“尾”。這件青銅爵的流和尾特別長,加起來甚至超過了它的高度。三棱錐狀的足又瘦又細,第一眼看上去,或許會覺得頭重腳輕,比例失調。然而,這正是匠人們別具匠心之處。

    ?

    我看了又看,這件青銅爵的造型精巧玲瓏,簡練樸素,宛如一位迎風而立、輕盈舒展的窈窕少女,俊俏清逸。

    ?

    乳釘紋青銅爵作為夏代青銅器嫻熟制作技藝的一個縮影,見證了夏代青銅工藝的成熟與精湛,此刻就在我面前,它無聲訴說著曾經的榮耀與輝煌。

    ?

    有人的聲音!

    ?

    戰馬嘶鳴,人聲鼎沸,地動山搖。

    ?

    我戀戀不舍地再看一眼展示架上的青銅爵,朝聲音傳來的方向跑去。

    ?

    鑄銅作坊才出,前方便是洛水。浩浩蕩蕩的大河橫亙在我面前,對岸軍陣森森,旌旗獵獵,集結著許多士兵和戰車。

    ?

    這是夏王朝的軍隊嗎?離得太遠,看不真切。不知為何,對岸的聲音竟如此清晰轉入我的耳中:有人在向另一個人詢問九鼎的重量。

    ?

    而另一個人回答:“要統一整個天下,關鍵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的輕重……雖然周朝的德行已經衰弱,但天命并沒有改變,鼎的輕重并不是你可以問的!”

    ?

    越聽越覺得耳熟。我忽然反應過來,這不是楚王問鼎的典故嗎?再一細看對面大軍,旗幟上赫然一個“楚”字。我竟然重回東周時期的洛陽。

    ?

    問鼎中原:東周的禮制與動蕩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定都鎬京。為了更好地統治中原,周公在嵩山尋找“天地之中”,在夏人都城所在的洛陽盆地營建成周。青銅器何尊銘文“宅茲中國”的“中國”,就是指洛陽。

    ?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東周的歷史拉開了帷幕。

    ?

    彼時的王都洛陽,繁華而有序。然而此時,周天子的地位已大不如從前,周邊諸侯國逐漸發展壯大,虎視眈眈。盡管有嚴謹的禮法制度,但禁錮不住諸侯王對權力的渴望與追求。

    ?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以討伐敵人為借口,一路北上,直抵東周王都郊外,扎營在洛水之畔。周王室派遣使者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趁機向他詢問九鼎的大小與重量。

    ?

    九鼎,相傳是夏禹治水成功建立夏朝后,收繳各地的金屬鑄成,象征九州大地。從此,九鼎成為國家社稷的象征,國滅則鼎遷。夏朝滅亡后,九鼎轉移到了商朝的都城;商朝覆滅后,九鼎又遷移到了周朝的都城。在夏商周三朝更替的過程里,“定鼎”成為新王朝的標記。

    ?

    楚莊王問鼎,其實在暗示他對周天子之位的覬覦。

    ?

    幸而王孫滿足夠機敏,他的一席話讓楚莊王意識到,僅僅憑借武力無法輕易奪取天下,滅周并非易事,也不在一時。于是最后選擇撤兵返回楚國。

    ?

    楚莊王雖退兵,周王室的權威卻并沒能完全恢復。事實上,隨著時間推移,周天子的影響力逐漸減弱,諸侯之間的沖突愈演愈烈,最終導致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紛爭不斷的割據局面。

    ?

    楚莊王在洛水邊問鼎,正是后來“問鼎中原”這一成語的來源。

    ?

    先秦時期的鼎,除了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器具,更作為禮器,成為權力與地位的標志。在禮樂文化中,鼎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明貴賤,辨等列”,形成列鼎制度。不同等級的人,能夠使用的鼎的數量不等。文獻中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這在考古發掘中也得到了證實。

    ?

    在洛陽博物館里,我曾見過兩件東周時期的鼎。

    ?

    一件叫王作鼎,紋飾精美,造型古樸,因鼎腹內鑄有“王作寶尊彝”的銘文而得名。這個銘文,說明它是由當時的天子鑄造并使用,極有可能是東周的第一代天子——周平王。正是他將國度遷到成周,開啟了東周的新歷史。

    ?

    王作鼎 洛陽博物館藏


    另一件是戰國時期的錯金銀銅鼎,蓋與身子合二為一,形成扁圓球形。蓋作拱頂,正中有一鋪首鼻鈕,紐旁邊裝飾有一對對稱的鎏金蟾蜍。通體以青銅鑄成,蓋頂、口沿、流、附耳、三蹄足,都裝飾有錯金銀三角云紋,而蓋中及鼎腹,則是以皿銀為瓣、皿金為芯的四出花瓣紋樣。華麗精巧,對稱和諧。

    ?

    錯金銀銅鼎 洛陽博物館藏


    錯金銀是中國古代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最早出現在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上,春秋中晚期才開始興盛,到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應用于人們的各個生活領域,十分受歡迎。

    ?

    我站在洛水邊思索,如果現在再回到城中,我見到的會是夏王都,還是東周洛陽城?如果再到鑄銅作坊去,我能親眼見識古代匠人們的高超工藝,目睹中國青銅時代晚期這一抹絢麗晚霞嗎?

    ?

    再回到洛陽城,已經變得和我離開前不一樣了。

    ?

    魏晉風華:貴族生活與珍奇飾品

    站在城外看,一片廢墟焦土,破敗不堪。我內心一驚,腳步匆匆趕往城中,看起來并不遠的距離,走到卻花了很久。白色的霧氣從地面升起,煙霧朦朧中,傾頹的斷壁殘垣逐漸幻化成新的亭臺樓閣,洛陽城重現了昔日的光彩。

    ?

    我想起來,東漢末年的戰亂,曾使洛陽城遭受過一次史無前例的重創,以致被人遺忘了二十余年,直到年邁的曹操來此,開啟了重建洛陽的計劃。爾后曹丕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以魏代漢,并將都城遷回洛陽,史稱“曹魏”。

    ?

    曹魏,是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曹魏時期的洛陽,不僅是政治中心,更是文化藝術的匯聚地。正是某次途徑洛水,曹植有感而發,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

    ?

    成為曹魏都城的洛陽,名聲遠揚,十分繁華。我沿途瀏覽著豪華的府邸、精致的花園,已經不知道走到了哪里?;剡^神,不遠處竟傳來觥籌交錯之聲,歡笑聲不絕于耳。

    ?

    我循聲而至,原來是貴族們正在舉辦宴會。身著華服,燈火通明,舉杯暢飲,談笑風生。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門閥貴族的黃金時代。

    ?

    忽然,我注意到其中一位手中的酒杯。

    ?

    無須繁縟雕飾,單憑簡潔的線條和精心設計的弧度,已足以呈現極致美感。燈火下,柔和的白色緩緩暈開,純凈無暇,又有幾分神秘的靜謐。

    ?

    這樣的白玉杯,我曾經見過一盞,在洛陽博物館。出土于一座曹魏正始八年的墓葬。

    ?

    曹魏白玉杯 洛陽博物館藏


    深埋黃土之中的杯子,與不遠處手執的這盞,同樣質地細膩,同樣溫潤如脂,同樣由上乘的和田玉制成,晶瑩剔透,有一種溫和而親近的質感。光打在杯壁上,會折射出微妙的光影變化,活生生的藝術品。

    ?

    先秦時期的玉器,往往較多用于禮儀和喪葬,到三國時代,才逐漸轉向日常生活和裝飾用途。從正始八年曹魏墓中出土的白玉杯,就并非專門制作的隨葬品,而是墓主人在世時使用的心愛之器。

    ?

    在崇尚簡樸、倡導薄葬的曹魏時代,能夠擁有質地如此優秀的和田玉,還能用如此精湛的玉雕工藝將其制成白玉杯,用于日常生活并帶入墳墓,絕非一般人能做到。

    ?

    就像眼前這場宴會的主人,身份絕非等閑。

    ?

    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后,不僅和田玉,西域的香料與葡萄酒、阿富汗的青金石、乃至波羅的海的琥珀,都沿絲綢之路,輾轉來到中原。

    ?

    尤其是琥珀,從古至今,一直被視為精致的寶石,以其溫暖的色澤和獨特的質感,深受人們喜愛。宴會花園的置物架上,就懸掛有幾個琥珀珠飾、雕件,小巧可愛。

    ?

    不過要論精致,還要數2015年從洛陽一座曹魏貴族墓葬中發現的琥珀小兒騎羊串飾。這是迄今為止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體量最大的一件琥珀藝術品。


    琥珀小兒騎羊串飾 洛陽博物館藏


    說“最大”,也不過相對而言。長3.4厘米,高3.5厘米,通體為棕紅色,是琥珀中的上品“血珀”。尺寸雖小,卻展示了高超的雕刻技藝。小兒和羊的形象栩栩如生,線條流暢,細節精致,因而顯得尤為珍貴。

    ?

    墓葬中出土的石碑銘文稱其為“白畫騎羊兒”,其中“白畫”指的應是雕刻工藝形成的白色線條,而非涂抹的白色顏料。這件串飾,代表了那個時代琥珀工藝最高水品,絕非尋常人家能夠擁有??脊艑W家推測,墓葬的主人可能是曹魏時期的一位女性貴族,甚至極有可能是魏明帝曹叡的女兒——平原懿公主曹淑。

    ?

    曹淑未滿周歲夭亡,令曹叡悲痛不已。不僅追封她為公主,還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準備了大量精美的隨葬品。這件千年后依然光彩照人的琥珀小兒騎羊串飾,正是其中之一。

    ?

    地下的公主、女兒,一定會很喜歡吧。這樣想的曹叡,是皇帝,更是父親。

    ?

    我悄悄退出花園,不打擾這場難得的宴會。

    ?

    重新來到外面,一切又已悄然起了變化。來來往往的行人中,竟有很多張異于漢人的面孔。

    ?

    起初,我只當是沿絲綢之路而來、到中原做生意的異域商人,可細聽他們講話,皆操著一口流利漢話。唯有年紀較大的,偶爾夾雜幾個聽不懂的詞匯。

    ?

    莫非……我已經從曹魏來到了北魏?

    ?

    北魏佛光:永寧寺與佛教藝術

    動蕩的五胡亂華時代結束后,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洛陽這座飽經滄桑的城市,迎來了新的輝煌。

    ?

    街上行人三三兩兩,說說笑笑,共同朝著一個方向走去。難道今天有什么大事?懷揣這樣的疑問,我跟上他們的步伐。

    ?

    終于,郁郁蔥蔥的樹木包圍中,一座高塔矗立在日光里,影子悠長延伸向地面,投下一片陰影。九層高塔,每層都懸掛銅鈴,風起鈴響,聲傳洛陽。

    ?

    是永寧寺。北魏洛陽的標志性建筑,也是《洛陽伽藍記》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

    北魏皇室推崇佛教,于是佛教文化在洛陽生根發芽,一時間城內外寺廟林立。其中永寧寺,就是孝文帝親自規劃的皇家寺院。不僅以其宏偉聞名遐邇,更是北魏佛教譯經的中心,是中外高僧與皇家交流的平臺。

    ?

    可惜的是,自然的無情使永寧寺在一場因雷擊而起的大火中化為灰燼,后人只能通過《洛陽伽藍記》中的文字描述,想象曾經的風姿。

    ?

    而我竟有幸一睹它的真面目!

    ?

    如同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第一次見到永寧寺,我的內心驚嘆不已。

    ?

    洛陽博物館展出永寧寺塔模型


    清脆悠長的銅鈴聲中,我隨眾人踏入高塔。高塔底層端坐一尊巨大的泥塑佛像,目測足有三米之高。

    ?

    抬頭仰望這尊佛像,上半部分完全隱匿于黑暗,我只能看到下半張臉。臉頰飽滿,鼻梁挺拔,嘴角帶著微妙的上揚,露出一種雍容華貴又悲憫含蓄的神態。光是看著,就給人一種超越物質的神圣與平和。我的心也漸漸沉靜下來。

    ?

    永寧寺塔泥塑佛面


    在那場毀滅性的火災里,永寧寺的大部分佛像都未能幸免于難,唯有這尊泥塑佛像的佛面,因為高溫的意外陶化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直到一千五百年后,被考古學家從永寧寺的遺址中挖掘出來。盡管顏色已隨時間消逝,盡管只留下殘缺不全的部分,依然散發著迷人的藝術魅力,是北魏佛教藝術的杰出代表,也是古代藝術家們虔誠信仰與精湛技藝的見證。

    ?

    而說到北魏佛教藝術,洛陽龍門石窟是繞不開的話題。

    ?

    我見過千年之后的龍門石窟?,F在身在北魏洛陽城的我,若是來到伊水畔,隔河眺望,看到的風景一定大為不同。在這個時代,斂眉低目、安靜淺笑的盧舍那大佛并不存在,甚至許多后世知名的洞窟——要等到隋唐才能見證它們的誕生。

    ?

    這個時候,孝文帝為祖母馮太后祈福,開鑿出第一座洞窟——最初名為“石窟寺”,后來定名為古陽洞。這正是龍門石窟的發端。洞內一尊釋迦牟尼佛,兩尊侍立菩薩,皆是孝文帝親自發愿建造。后來被皇室與貴族紛紛效仿,爭相發愿,于是古陽洞內的佛龕,從底部一直延伸到窟頂,密密麻麻。每一尊佛像、每一處雕刻,無一不充滿靈性與智慧。

    ?

    清秀的面容,柔和的表情,飄逸的衣袂。在孝文帝漢化政策的影響下,北魏佛教藝術融入了漢文化的韻味,形成一種獨特的精致與優美。

    ?

    古陽洞內,佛像之外,另有造像題記八百多品?!侗惹鸹鄢蔀橥龈甘计焦煜耦}記》、《魏靈藏薛法紹造像題記》、《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題記》以及《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題記》等,記錄著造像者的愿望,更是書法藝術的瑰寶。后世統稱的書法瑰寶“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藏于古陽洞內。

    ?

    賓陽洞始平公造像題記拓片


    龍門二十品的創作者大多無從考證,極可能是默默無聞的石匠,憑借直覺和天賦,在堅硬的石面上創造出這些不朽的藝術品。字形結構茂密緊湊,筆畫粗細均勻,整體緊密有序,每個字的形態又能夠自由伸展。剛健樸實,端莊大氣,有一種在規整中尋求變化之美。

    ?

    魏碑書法,銜接隸書與楷書,形成獨具特色的北魏書法風格,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天色已晚,是時候回家了。

    ?

    星漢燦爛:北魏元乂墓星象圖

    我離開北魏洛陽城,重新來到洛水邊,想要找到來時的天子駕六。來來回回走了很多遍,毫無蹤影。

    ?

    這可怎么辦才好?我抬頭,漫無目的望向天空,天空中繁星點點,真正的星羅棋布。

    ?

    忽然我想到,天文學家會將天文學的觀測稱為時間回溯。在夜空中,望向遠處就相當于望向過去,我們看到的是來自以前的光。

    ?

    想到這里,我加快腳步,穿越整座洛陽城,趕往洛陽北部的邙山。都說“生在蘇杭,葬在北邙”,邙山陵區里,有許多帝王貴胄的陵墓。其中一座,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能幫我。

    ?

    墓道涂滿白灰,和我想的一樣,仍在建設當中。墻上的壁畫還沒有畫完,不過墓頂的星象圖已經完工。

    ?

    太好了,這正是我要找的《洛陽元乂墓星象圖》。

    ?

    洛陽元乂墓星象圖 圖源:中國大百科全書


    元乂是北魏皇族成員,曾一度權傾朝野,只不過后來驕奢放肆,壞事做盡,被孝明帝的母親胡太后毒死。念在他是自己妹夫的份上,胡太后最終同意將元乂葬在邙山。

    ?

    這幅星象圖直徑有七米,以象征天地居所的紫微垣為中心,銀河貫穿其上,朱色的恒星分布四周,足有三百多顆。甚至還用不同的符號區分恒星的大小,以線相連,構成不同的星官體系。我仰頭細細端詳,僅我認出來的,就有北斗、紫微、軒轅……

    ?

    人們觀測星空的歷史由來已久,星象圖的出現,更是代表中國天文學從象征性走向實測性。戰國至兩漢時期,已經有不少墓葬星圖。和那些相比,元乂墓星象圖的星數更多,位置也更精準,比著名的蘇州石刻天文圖早約七百年,比敦煌星圖早約四百年。

    ?

    看著看著,朱色的恒星上,仿佛真的散發出光芒,或明或暗,嵌在昏暗的墓頂,猶如真正的夜空。我漸漸入了迷,漂浮在無邊星海中,也順流而下,穿越漫漫時間長河。

    ?

    回過神,我依然站在天子駕六博物館,凝視著那列古老的戰車。

    ?

    在洛水之靈的召喚下,我踏過時光之門,親眼目睹了洛陽這座城市從夏至今的變化與發展。它的根,深深扎在夏代文明的土壤之中,經歷了東周、曹魏、北魏、隋唐等多個朝代的洗禮,蛻變成現如今獨特而又豐富的文化性格。

    ?

    就像一個飽經滄桑卻依舊充滿活力的老者,洛陽,古老而美麗的千年古都,在千年的風雨中,矗立在洛水之濱,靜靜訴說著過去的故事,也期待著未來更多的輝煌。

    ?

    這是一座城市的故事,更是一個民族的記憶。

    ?

    參考資料

    《漢魏洛陽故城研究》洛陽市文物局 科學出版社

    《古都洛陽》洛陽市文物局編 朝華出版社

    《洛陽考古百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科學出版社

    《河南文化遺產》河南省文物局 文物出版社


    圖片 | 杜廣磊

    排版 | 劉慧伶

    設計 | 尹莉莎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