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智能眼鏡正在從“新奇玩具”變成“日常工具”

    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03 13:50

    經濟觀察報記者 鄭晨燁

    2025年,智能眼鏡市場,正處在一個有些矛盾的節點上。

    而要看懂這個市場,得先分清兩個時常被混用的詞——AI眼鏡和AR眼鏡。

    簡單地說,AI(人工智能)眼鏡的核心是“聽”和“說”,它主要用攝像頭和麥克風當感官,用AI大模型作大腦,來理解你周圍的世界,且大多通過語音和你交流;而AR(增強現實)眼鏡的核心則是“看”,它必須有塊屏幕,能在你眼前顯示信息,把虛擬內容疊在現實世界上。

    當然,所有廠商的終極目標,是把這兩者合而為一,做出既能理解世界、又能顯示信息的產品。但在現階段,受限于技術和成本,市面上的相關產品往往都會有所側重。

    市場的矛盾也體現在這里。

    一方面,是研究機構給出的樂觀預測一一根據Omdia在2025年9月28日發布的報告,AI眼鏡的全球出貨量在2025年的年增長率預計將達到158%,總量達到510萬臺;該機構還預測,到2026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000萬臺。同時,這張牌桌上的玩家也分量十足,從Meta到谷歌,再從小米到華為,一眾巨頭都入場已久。

    但另一方面,對于需要把錢從口袋里掏出來的多數消費者來說,這事兒還沒那么熱鬧。一副智能眼鏡的價格不低,買回來到底能用來干什么,很多人還沒完全想明白。

    不過,在AR眼鏡這個目前還挺小眾的市場里,已經有中國企業做到了全球出貨量第一。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TCL電子(01070.HK)孵化的雷鳥創新,在2025年第二季度以39%的市場份額,取得了全球AR眼鏡出貨量第一的位置。

    從不帶屏幕、主打AI功能的智能眼鏡,以及技術更復雜的“AI+AR”融合型眼鏡,雷鳥都有布局研發。

    這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察樣本,這家公司對不同產品線的具體規劃是什么?它的整體布局,又顯示出在AI和AR眼鏡加速走向大眾消費市場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哪些不同的路徑?

    一個明確的場景,一個可及的價格

    把手機揣在口袋里,正在成為一些科技產品愛好者的新習慣。

    在通勤的地鐵里,他們戴上眼鏡,眼前就是一塊IMAX影院尺寸的屏幕,用來刷完一部電影;在陌生的街角,導航路線會直接投射在視野前方,而不是顯示在需要低頭看的手機上;和外國客戶交談,對方的話會以字幕的形式實時出現在眼鏡里;甚至在咖啡店結賬,只需要看一眼支付碼,就能完成付款。

    這些過去出現在科幻電影里的場景,正在構成AI與AR眼鏡想要講述的“新消費”故事,而這個故事的核心,是用第一視角,更直接,也更便捷地處理數字信息。

    所以,在現階段,一副能讓大眾市場普遍接受的AR眼鏡,需要滿足的條件可能并不復雜。首先,它需要有一個足夠清晰、能被立刻理解的使用場景。

    對于當前雷鳥旗下出貨主力產品Air系列而言,這個場景就是“個人專屬的巨幕顯示器”。

    在雷鳥創新的產品規劃里,Air系列不做“AI助手”,也不進行“空間計算”,只專注于一件事:做好一塊“個人專屬的巨幕顯示器”。它的功能很具體,通過一副眼鏡,為用戶在眼前投射一個虛擬的巨大屏幕,主要用來連接手機、電腦或游戲機,以更高私密性的方式看電影、玩游戲。

    TCL實業副總裁、雷鳥創新CEO李宏偉告訴記者,之所以這種相對簡單的產品形態能夠率先獲得市場認可,是因為AR眼鏡的發展進入了“TPMF”階段。TPMF是技術(Technology)、產品(Product)和市場(Market)契合度的縮寫。

    在他看來,以雷鳥Air系列為代表的AR眼鏡,恰好在“大屏觀影及游戲”這個場景下,實現了技術、產品和市場的對齊。

    這種“對齊”首先體現在技術層面。

    根據雷鳥方面的介紹,Air系列眼鏡采用的是“MicroOLED+BirdBath”的光學方案。

    簡單來說,MicroOLED是一種微型顯示屏幕,負責生成圖像;BirdBath是一種光學結構,負責將屏幕上的圖像放大并投射到人眼中。經過多年發展,這套方案的技術已經相對成熟,能夠為用戶提供畫質接近大屏電視機的顯示效果。

    為了提升這個核心場景的體驗,雷鳥方面還在音頻上下了功夫。據記者了解,Air系列產品應用了“相位消除技術”和“輕語模式”,前者的作用是,通過發出反相聲波來抵消眼鏡揚聲器外泄的聲音,防止旁邊的人聽到你在做什么,后者則可以進一步降低音量,方便在辦公室午休這類需要極度安靜的環境里使用。

    但一個能用的產品,和一個能被大眾市場接受的商品之間,還隔著一道價格的門檻,這也是AR眼鏡行業過去幾年一直面臨的問題。

    李宏偉表示,實現價格下探的關鍵,在于與國內供應鏈的合作,該公司聯合供應鏈企業,共同打造了第5代和第5.5代MicroOLED屏幕,在保證畫質提升的同時,實現了有效的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的直接結果,就是產品零售價的降低,雷鳥Air系列的主力產品價格,已進入1200元至1700元的區間。這個價格,已經與主流的頭戴式耳機、便攜顯示器等消費電子產品處于同一水平。

    “雷鳥Air 3系列的推出就像電動車行業中的Model 3?!崩詈陚ピ诮邮苡浾卟稍L時做了個類比,“依托行業領導者的地位,通過技術迭代和產業鏈聯動,不斷降低成本、提高品質,從而讓價格觸及更多消費者的可承受范圍?!?/p>

    一個明確的場景,加上一個可及的價格,這兩個因素共同構成了雷鳥AR眼鏡在2025年上半年獲得市場份額增長的核心邏輯。

    靠一個功能明確的“大屏幕”拿下市場份額,也證明了在當前階段,一個好用的“配件”是消費者所愿意付費的。

    但AR眼鏡的終點,顯然不只是一個“配件”。那么,從一個好用的“配件”,到一個獨立的“智能終端”,這條路要怎么走?從雷鳥創新的產品布局中,已能看到一種具體的走法。

    為下一代智能終端搭建應用場景

    當前,整個行業都面臨著一個“不可能三角”的難題,也就是重量、性能和續航之間的平衡。想把一臺智能手機的功能塞進一副幾十克重的智能眼鏡里,還要保證能用上一整天,這本身就是對現有技術的挑戰。

    對此,雷鳥的應對方式,不是試圖用一款產品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先將市場做拆分。目前,它的產品組合由三條不同的產品線構成。

    第一條,是已經為它打下市場的雷鳥Air系列,繼續滿足用戶“大屏娛樂”的需求。

    第二條,是雷鳥V3系列,主打AI拍攝。這款不帶AR屏幕的AI眼鏡,集成了相機、AI算法和耳機功能,主要面向有第一視角拍攝和創作需求的用戶,比如Vlog愛好者。根據市場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這款產品在國內AI拍攝眼鏡品類中,市場占有率已相當可觀。

    第三條,則是承載其“下一代智能終端”目標的雷鳥X系列。

    以最新的雷鳥X3 Pro為例,它搭載了自研的“螢火光引擎”和與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合作的“RayNeo光波導”技術,根據雷鳥創新相關負責人的介紹,這套光學方案的入眼亮度峰值可以達到6000尼特,目的是解決AR眼鏡在戶外陽光下“看不清”這個基礎問題。同時,整機重量控制在76克。

    前兩條產品線,是雷鳥創新面向當下市場的硬件產品,只是一個載體。而對第三條產品線而言,它要承擔的任務和功能就更為復雜。

    這也是AR眼鏡行業長期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應用生態的匱乏一一如果沒有足夠的使用場景,眼鏡的價值也就無法充分呈現。

    對此,雷鳥的選擇是,自己動手,一個一個地“搭建”場景。在具體路徑上,則是和不同領域的頭部企業合作,把它們已經成熟的服務,嫁接到智能眼鏡這個新的硬件形態上來。

    比如,走路導航的場景,雷鳥與高德地圖達成戰略合作,如同將車載HUD“嫁接”到眼鏡上,用戶在街上行走,導航路線和轉向提示,可以直接顯示在視野前方。按照規劃,未來眼鏡還能基于LBS定位,為用戶推薦周邊的餐飲、商鋪,將本地生活服務也“放入”眼鏡。

    比如,線下支付的場景,雷鳥與螞蟻集團合作,其X3 Pro眼鏡已經支持“看一下支付”,用戶看到商家的支付碼,眼鏡即可識別并調出支付界面,用戶確認后完成付款。

    再比如,影音娛樂的場景,雷鳥選擇與丹麥音響品牌Bang & Olufsen合作,后者將為雷鳥旗下的新品提供專業音頻調校,以提升眼鏡的音質表現。

    當然,上述這些場景得以實現,還需要底層的“大腦”和“引擎”,為此,雷鳥搭建了RayNeo OS平臺,并與阿里云達成戰略合作,由阿里云“通義”系列大模型為其AI眼鏡提供獨家定制化的技術支持。另外,在芯片層面,雷鳥則選擇了與高通合作。

    除了外部合作,雷鳥還有一個更直接的辦法來快速豐富內容。比如,其RayNeoOS 2.0系統內置了“安卓虛擬機”,通俗點說,它可以讓眼鏡直接運行一些主流的手機APP一一這相當于一條“捷徑”,在原生AR應用還不夠豐富的當下,先把手機上已有的內容生態“搬”進來。而根據李宏偉的介紹,首批已可支持抖音、B站、騰訊會議等30余款應用。

    這一系列“先場景、后生態”的布局,在記者看來,或許與李宏偉的個人經歷有關。

    在創立雷鳥創新之前,李宏偉曾在TCL負責電視的操作系統和應用生態業務,也曾在愛奇藝負責電視相關業務。對于如何圍繞一個硬件終端構建內容和服務,他有自己的經驗。

    根據現階段的市場特點,雷鳥的布局和打法,似乎并不執著于等待一個劃時代的“iPhone時刻”的突然降臨,而是先找到技術與市場的平衡點,用一個市場能接受的“配件”站穩腳跟,然后圍繞“下一代終端”這個目標,一層一層地搭建硬件能力,一個場景一個場景地構建應用服務。

    這種模式的最終結果如何,還需要時間驗證。但那些曾經只出現在科幻電影里的消費場景——第一視角的導航、解放雙手的支付、隨時隨地的大屏娛樂,正通過雷鳥的這種路徑,一步步成為現實。

    也許很快,在新的國慶假期里,大家在社交媒體上比拼的,就不再是手機攝影技術,而是誰的第一視角Vlog剪得更有趣了。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深圳采訪部記者 關注新能源、半導體、智能汽車等新產業領域,有線索歡迎聯系:zhengchenye@eeo.com.cn,微信:zcy096x。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