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對談 | 陳晉x 莫礪鋒 x 聶震寧 x 劉玉堂:文化的傳承與讀書的力量

    2025-09-24 13:18

    9月19日—21日,“書香長江”閱讀周?武漢書展暨第二十屆華中圖書交易會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正式啟動。同期舉辦的閱見長江·讀書沙龍也在書展上舉辦,在第一場讀書沙龍中,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陳晉、中國出版協會全民閱讀工作委員會主任聶震寧、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莫礪鋒和長江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劉玉堂四位專家學者,圍繞“長江文化與時代精神”展開深入探討。

    嘉賓們從文獻典籍中的長江記憶談到創新傳播中的文化活化,從歷史底蘊的發掘到當代價值的轉化,全面展現了長江文化如江水般綿長深厚的生命力。

    劉玉堂:陳晉先生,我們現在研究長江文化還是存在一些困惑,你能不能跟我們談一下如何理解或認識長江文化,把長江文化放在什么背景中來進行考察?

    陳晉:長江文化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在講這個概念之前,我想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為什么要重視傳承?對一個地域文化的敬畏,背后傳達的是我們文化的激勵,文化激勵是一種需求,也是對現實的一種期許,更多的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期許,所以長江文化實際上賦能了今天中國的發展。凡是對現實和未來有強烈期許,對發展有急切渴望的大思想家、政治家,都會重視長江文化,比如毛主席。

    我想的第二個問題,是怎么看待長江文化。新時代國家確立了建設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的戰略部署:長江、黃河、長城、大運河和長征五大主題,組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五大版圖標識。它們彼此間不是孤立的,比如隋唐時期以后,大運河文化開始了,它實際上發源于長城腳下,它把長城文化、黃河文化、長江文化打通了。更重要的是長征這個人類奇跡,在1930年代,通過人類的腳,通過紅軍的精神,通過中國共產黨的探索,走出了一條文化帶,從長江文化的地域出發,先向西,然后往北跨越了黃河和長江,這個打通的過程,就是各個文化傳統相互融合和交流的過程。

    長征文化之所以從長江文化發源,背后實際上是對精神的尋找,對真理的尋找,尋找一種革命道路,為了民族復興而去心靈感應的力量。毛澤東寫“問蒼茫大地,誰主沉???”長征到了陜北黃河岸邊,他又寫《沁園春·雪》,那時就有答案了,答案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又把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打通了,不僅打通了,而且賦予了歷史文明的力度。

    我想的第三個問題是長江文化的特點。有個前輩說過,如果長城是中國人在中華大地上寫出的陽剛雄健的一撇,那么運河就是雍容的一捺,一撇一捺,組成了一個人,靠著人,我們構建了多元一體的重要思路。如果說長城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骨肉,大運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血汗,那么長征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歷史弘揚之后出現的一個精神高峰;如果說黃河文化是一張文明積累的弓,長江文化就是蓄勢待發的箭,它文化的含量和能量是巨大的。而且長江文化有一個特點,特別愛跨越時空去實現人與自然、歷史、宇宙、社會、未來、想象的時代逼問,在逼問中接近一個民族文化的靈魂,一種哲學的本質。這就是我對長江文化特點的粗淺理解,謝謝大家。

    劉玉堂:謝謝陳先生,接下來想先請莫老師談談。長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那么長江文學無疑是長江文化中厚重的篇章。湖北武漢地區在唐宋時期的長江文學中是怎樣的地位?特點有哪些?我們希望聽您分享。

    莫礪鋒:各位朋友,各位愛書者、讀者朋友大家好!在武漢談閱見長江主題,從我這個專業、主要是研究唐詩宋詞的人來看,是一個非常好的話題。我推薦大家讀兩本書,都是中南民族大學的王兆鵬教授編的,第一本叫《唐詩排行榜》,第二本叫《宋詞排行榜》,這個排行榜不是他自己心中的排行榜,是把古今以來關于唐詩歷代的選本作了一個統計——后世編者選、評的次數以及現在互聯網上出現過多少次鏈接,匯總之后的數據統計。有兩個結果很有意思:唐詩的第一名,是崔灝的《黃鶴樓》,是在武漢的長江邊寫的;宋詞第一名是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黃岡的長江邊上寫的。我覺得長江文化從唐詩宋詞的角度來看,是特別值得談的一個話題,萬里長江是一條閃耀著詩性光輝的江河。

    比如杜甫的一生,就跟長江就有不解之緣,他年輕時游歷過“東吳”那片區域,可惜那時候寫的詩沒有流傳下來;到了晚年,他有好幾年住在長江的一葉扁舟上面,順江漂流。在徐霞客以前,我們不知道長江的江源是金沙江,那個時候認為長江的源頭就是岷江。蘇東坡家在岷江邊上,后來因為科舉搬到了長江下游。蘇東坡最好的作品也是在湖北寫的,他在長江邊上度過了非常壓抑的5年,這5年中他以長江為伴,深刻地體味了長江。

    我們稍微來考察一下蘇東坡作品中出現的長江,他最好的作品可能就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對這首詞的理解,后來的讀者也不是完全一樣,有的人覺得他抒發的情感有一點點沉。著名的美學家李澤厚認為,蘇東坡這樣的作品,體現了一種人生如夢的境界,懷念的是古代的英雄豪杰。江面上,曾經有英雄豪杰演繹過他們人生的威武雄壯,那么蘇東坡當然也聯想到自己人到中年、功業無成,于是用對古代英雄豪杰的懷念,去提升他生命的感悟。寫到對古代人物的追思,蘇東坡很有意思,他沒有站在當時赤壁大戰雙方的任何一邊,不是站在南方貶低北方,也不是站在北方貶低南方,他認為曹操是一個威武雄壯的英雄、周瑜也是英雄,這兩個人都是既有武功又文采風流的人,所以蘇東坡對他們產生了仰慕。

    這是蘇東坡在長江邊上的5年中,對長江的深刻體會和感悟。他把萬里長江和千年偉業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精神文化生態。這種精神表面上并不太張揚,但是堅貞不屈、永不停歇,不停地向前奔流。這樣的一種人生精神,可能不光是我們個體應該學習,實際上也象征著整個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

    劉玉堂:謝謝莫先生。我想請問一下聶先生,我們的活動叫做閱見長江,是想通過讀書來發現長江、認識長江。我想請問您如何才能讀懂長江?如何才能編好、寫好、出好長江的書?

    聶震寧:我想到一個問題,閱見長江要從讀開始,我發現真正要讀好一本書,就要重讀,千萬不要認為“朝辭白帝彩云間”這么一首詩,小學生都學過了,我們就已經非常理解,其實每一次讀來,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是在不斷地閱讀中有不斷地發現,不是說已經有了多少長江的詩詞文化和歷史研究就已經很滿足了,要不斷重讀。

    最近,我跟一些經濟學家聊天,有兩三位都強調要重讀。這些經濟學家說,重復讀了以后,才會發現里面有很多以前沒有注意到的見解、甚至是細節,這些細節才是最新的,是真知灼見之所在。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就是談人生值得重復閱讀的書,長江文化就值得重復閱讀。

    我想起雅斯貝爾斯曾經有一句名言,大致是說,歷史知識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知識,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的發現,不斷地得到新的發現的一個過程。寫《人類簡史》的赫拉利說過,“閱讀歷史不是為了未來,而是為了當下”。我們要擴展我們的視野,要發現更多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東西,然后就會發現我們的歷史還有很多的可能性,通過重讀可以發現長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昨天我們參加長江好書評選,讀到了大量有關長江的新書,這些都是在過去非常好的關于長江的典籍、文獻、元素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可以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長江,學習長江文化,傳播長江文化,傳播中華文明。

    前段時間許倬云先生去世了,他的書突然又賣火了,其中《長江小史》就賣得非常好。全民閱讀就是要多讀經典,我們為了經典的解讀而做的各種各樣的新書,也是為了讀經典,也是對經典的重讀。所以,我們出版業都是圍繞著很多經典在做事。

    昨天我還看到了一本書,講長江流域的“七彩珍珠”,也就是七種文化,從滇黔文化到荊楚文化、湖湘文化、吳越文化、贛皖文化還有海上文化,被喻為七顆珍珠,我覺得概括得很好。要深摯地理解長江,就是要不斷地發現長江更多的細節、更多的內涵,更多值得我們傳承的東西。

    劉玉堂:謝謝聶先生,聶先生用大量生動的事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要多讀書,讀好書,而且要反復讀書。如果一次就領會了,可能就太天真了,我自己有時候也很天真,以為讀了就行了,但是聽到聶先生語重心長的分享,我想大家應該是深有感觸。幾位嘉賓分享完了自己的一些體會和感悟,我想按照程序簡單地歸納闡述。

    第一就是閱見長江,首先就要涉及頒布長江好書,這一系列的活動都是圍繞長江文化研究、傳承、弘揚、保護而開展的。為什么這么重視長江文化研究?中國文化從主流文化來說是南邊的長江文化和北方的黃河文化,從總體來說是多元化的,還有珠江、遼河、海河、淮河文化等等。黃河和長江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從歷史發源上講,南炎北黃,南方炎帝、北方黃帝;從圖騰角度講,往往是南鳳北龍,南方崇拜鳳凰的多,北方崇拜龍的多,所以江蘇的出版社叫鳳凰傳媒;從主食來講,南稻北粟,南方主要是吃大米,北方主要是小米;從學術思想的主流來講,南道北儒,南方主要是道家,北方是儒家的發源地。

    所以長江文化、黃河文化的研究都不能偏廢。我們希望出現的理想狀態是江河徑流,儒道互補,龍鳳呈祥,這樣中華文化才能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如果不研究長江文化,我們不可能認識一個準確、全面、完整的中華文化,這就是我們的這一系列活動和長江文化藝術界的初心所在。

    閱讀為什么重要?我曾經參與央視的一部紀錄片,我是顧問之一。我記得片頭語有這么一段話:如果把人類200萬年的歷史濃縮成24小時,書籍的出現只有3分鐘,但是人類所有的重大發明創造都在這3分鐘之內發生。這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所有人類的重大發現都在于要讀書,在于讀書的力量,沒有書不可能有重大發現,沒有書世界不可能前進。這是我的一點粗淺的體會,跟大家分享,謝謝大家的鼓勵和支持。

    這場學術沙龍到此結束,謝謝。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