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9-23 16:19

歐陽曉紅/文
9月22日,一場“齊聚金融管理部門一把手”的新聞發布會,一次未調整的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一個全線收紅的A股市場——三者疊加之下,市場傳遞出不同于以往的交易信號。
當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朱鶴新集體亮相,系統披露“十四五”時期金融業成績單。
潘功勝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此次發布會不涉及短期政策調整,關于“十五五”以及下一步金融改革的內容,將在中央統一部署后進一步溝通。
這一幕不禁讓人聯想到去年的“9·24”場景:當時三大金融管理部門一把手發布“政策組合拳”,上證指數當日大漲4.15%。
本次發布會雖在休市后召開,但A股仍于當日震蕩拉升,三大指數均收紅。
“進”還是“退”,抑或“守”?在美聯儲降息與AI(人工智能)熱潮的助推下,短暫經歷“買預期賣事實”式調整后,裹挾貪婪與恐懼的全球跨市場資產似乎仍在狂飆。
政策“平淡”、市場“熱鬧”,投資者到底在交易怎樣的新敘事?
流動性:不降息的“寬松感”從何而來?
9月23日,秋分時節。晝夜等長,一半秋陽,一半微涼,似也映射當前市場氛圍的微妙平衡。
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0.4%;PMI(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49.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5.2%,低于預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7萬億元,同比增長3.4%,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3個百分點;70個大中城市中,各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降幅總體繼續收窄。
10年期國債收益率自今年年初的1.60%上行至1.87%,顯示市場對“大水漫灌”式寬松預期明顯降溫,轉而定價“結構性政策”。
9月22日公布的LPR報價維持不變:1年期LPR為3.0%,5年期以上LPR為3.5%。
盡管未降息,市場卻未顯緊張,反而釋出“寬松感”,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財政貨幣協同發力——特殊再融資債券、10萬億元化債額度相繼落地,信用利差收窄,壓低無風險利率;二是結構性工具對沖總量“靜默”——科技、綠色、普惠貸款年均增速20%以上,再貸款與定向降準保障“精準滴灌”;三是全球比價效應增強——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外部約束放松,內部也面臨“銀行凈息差”的掣肘。
潘功勝在答記者問時表示,美聯儲9月降息25個基點,市場反應相對平穩。中國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當前實施適度寬松政策,為我國經濟的持續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場的穩定運行創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未來將根據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和形勢變化,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證流動性充裕,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支持提振消費、擴大有效投資,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賺錢效應與定價體系重構
Wind(萬得)數據顯示:A股總市值從68萬億元漲至104萬億元,增加36萬億元;超3000只個股的漲幅超50%,其中1400只個股的股價翻倍;80只個股的股價漲幅超400%,35只個股的股價漲幅超500%。
這是市場“用錢投票”的結果。
高景氣賽道如半導體設備、新能源電池、創新藥等,享受“戴維斯雙擊”;“中特估”類資產憑借穩定分紅與政策工具,演繹“類債券邏輯”——多家央企的股息率超5%,全年分紅規模預計超2.3萬億元;“再貸款支持股份回購”試點推出,提升估值中樞。微盤股退潮,資金向龍頭企業集中。退市新規實施以來,A股退市家數持續上升。
市場不僅在漲幅層面顯著擴容,更在結構層面完成一次“價值重估”:成長股因盈利兌現獲估值溢價;紅利藍籌憑現金流與政策工具奠定底倉;殼資源投機空間收窄,監管倒逼市場行為優化。
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吳清答記者問時表示,“十四五”期間,上市公司通過分紅、回購派發“紅包”共計約10.6萬億元,比“十三五”增長超過80%;外資持有A股市值達3.4萬億元;A股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上證綜合指數年化波動率降至15.9%,較“十三五”下降約2.8個百分點。
吳清表示,扎實開展兩輪退市制度改革,拓寬多元退出渠道,嚴格出清“害群之馬”“空殼僵尸”,“十四五”時期共207家公司平穩退市。
市場估值重構的基礎
結合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的數據披露,可以勾勒出當下A股、金融市場以及金融體系的整體韌性輪廓:
其一,金融總量規模宏大,全球地位顯著提升。銀行業資產已接近470萬億元,股票與債券市場總規模位列世界第二,外匯儲備連續20年位居全球首位。這些數據顯示,中國金融體系已具備全球性的體量與影響力。
其二,融資結構優化,直接融資比重持續提升?!笆奈濉逼陂g,累計實現股債融資57.5萬億元,疊加銀行信貸、債券發行、股權投資等方式,新增資金投向實體經濟總額達170萬億元。直接融資比重提高至31.6%,較“十三五”末提升2.8個百分點,意味著企業對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方式的依賴正逐步減弱,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強。
其三,科技、綠色、普惠等重點領域融資快速增長??萍夹椭行∑髽I貸款、綠色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年均增速均超過20%;基礎設施和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亦保持兩位數增長,反映出金融資源正加快向“新質生產力”集中,服務實體經濟的“速度”與“強度”雙雙提升。
其四,金融風險整體收斂,結構性風險得到有序處置。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數量壓降超過60%,金融債務規模壓降逾50%。這表明隱性債務正在逐步出清,系統性風險的邊際壓力趨于可控。
其五,外資活躍度提升,中長期資金配置增強。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的境內資產總規模已超過10萬億元,保險資金與權益類基金投資規模持續上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程度顯著提升。國際資本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參與度與信心同步增強。
最后是政策與監管制度持續演進,制度建設持續發力。從“白名單”項目貸款、住房交付支持政策,到小微企業信貸支持措施、退市機制,以及多項改革試點落地,均表明監管層正聚焦“補短板、強制度”,強化市場規則意識,提升市場運行的有序性與法治化水平。
從市場角度看,這些數據不僅展現了金融系統的“體量”與“韌性”,也構成了“慢牛行情”的制度支撐與結構保障,為當前市場估值體系的重構奠定基礎。
例如:A股科技板塊市值占比突破25%,市值前50公司中,科技企業由18家增至24家。成長板塊與科技龍頭公司在政策扶持與業績兌現的共同作用下,享受估值溢價;銀行、電力等央企龍頭因股息穩定與監管偏好,獲得中長期資金持續配置;小微、綠色、普惠等賽道雖有真實貸款支持,但回報的穩定性與估值彈性尚待市場進一步驗證;地方隱性債務及高風險機構正在被逐步淡出市場,風險出清與資源重定價同步進行,市場生態正在被深度重塑。
追本溯源,投資者終歸要將“熱鬧”還給市場,把“底線”留給自己。
正如發布會披露,“十四五”期間,重點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果。
諸如,地方政府債務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與2023年初相比,融資平臺數量下降超過60%,金融債務規模下降超過50%,“退名單”與市場化轉型同步推進。房地產領域方面,首套房貸利率動態調整機制落地,房企“白名單”融資協調機制投放超7萬億元,部分城市房價環比出現企穩信號。
潘功勝在發布會上明確,“堅持支持性貨幣政策立場”,把內外均衡放在更高位置。
這可能意味著,監管層樂見市場保持“熱鬧”, 但也時刻為可能出現的風險留足“安全墊”——一旦杠桿激增、資產泡沫抬頭,結構性工具與宏觀審慎政策將及時“點剎”;若市場過度悲觀,則適時“穩定市場”。
展望:“確定性”在哪里?
“9·22”之后,市場不再交易“寬松幻覺”,而是在“兌現”市場的確定性邏輯,例如:
盈利可持續——科技、綠色、普惠三大賽道貸款年均20%+的增速,為相關上市公司提供訂單與現金流“能見度”。
資金可沉淀——中長期資金占比提升、退市常態化,減少“短炒”噪聲,延長“持有”久期。
風險可識別——地方債、地產、中小銀行三大“灰犀?!北恢鸩讲鸾?,系統性風險溢價下行。
政策可預期——貨幣政策“以我為主”、監管“底線思維”,讓市場對“極端波動”的擔憂下降。
有人說“當波動率被‘長錢’熨平,時間就會成為散戶最好的朋友?!卑褵狒[還給情緒,把確定性留給慢?!蛟S正是“9·22”傳遞出的清晰信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