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陳春花:計劃沒有變化快,怎么辦?

    2025-09-23 08:37

    作者 春暖花開

    今天的變化非??焖?,我們所處的環境、技術、顧客需求、同行以及商業模式等,都處在變化和創新之中。在這樣一個“計劃沒有變化快”的環境中,我們應該怎么辦?

    讓計劃適應變化至關重要。我們都知道,計劃是所有管理活動的基礎,如果計劃不能適應變化,就會讓管理陷入混亂。

    01 做好三件事,讓計劃適應變化

    今天最難的一個挑戰就是計劃沒有變化快。如果遇到市場變化是真實的情形,你就要調整,不要一根筋做到底,中間有變化我們要認。

    我提兩點建議:第一,季度滾動檢查計劃,實事求是地去調整,不要怕調;第二,鼓勵那些超額完成計劃、不斷突破計劃邊線的員工。激勵這樣的員工,這樣可以讓整個計劃能夠應對變化。

    那具體應該怎么解決“計劃沒有變化快”這個問題呢?

    第一,計劃要能夠涵蓋變化

    在做年度計劃的時候,就要設一個應變計劃,因為現在的不確定性的確很多。而且,在涵蓋變化的部分當中,有一部分一定是對未來或者對變化趨勢去做預測的。

    比如對于傳統行業的企業來說,你的計劃中可能就應該有跟數字技術有關的項目,因為這個肯定是符合趨勢的,不管你在今年的計劃是否實現,你至少在趨勢上的投放、目標和資源做了準備。

    第二,戰略一定要柔性

    在計劃中執行是剛性的,但是在整體的安排當中,一定要記住它的柔性部分。這個柔性部分是什么?就是要有一些變化的部分,要按照計劃去做,要給資源、給人。當你放這個東西進去的時候,你在戰略上會有一個柔性。

    第三,學會用政策、程序和規定

    政策是決定資源分配的安排,程序是獲得資源的流程,規定是獲得資源的條件。

    也就是說,如果要實施計劃,首先要制定政策來分配資源,其次確定程序以保證資源得以監控,最后做出規定以保證獲得資源的條件是存在的。

    當你發現計劃沒有變化快的時候,可以先調整計劃實施的規定,但是程序和政策不做改變。這個時候往往我們可以解決一些問題。

    如果在此基礎上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就再調整程序,但是政策不能調整,讓大家可以離開流程、離開程序去獲取資源。當我們這樣去做的時候,就會釋放人的潛能,激活大家去尋找行動方案。很多行動方案和解決方案是來源于一線的,一線更了解顧客、更了解市場、更了解同行、更了解變化。當我們把一線激活,計劃管理是比較能實現的。

    如果規定和程序都調了,還是沒有辦法讓計劃比變化更快,那是不是要調政策?大家記住,政策不能調,一定要咬牙堅持住,中間不要去動它。因為如果政策調了之后,整個計劃管理基礎就得調了,全年度的管理系統都得調。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調整前面說的滾動計劃,就是調整目標。

    曾經有一家企業,有一年他們的業績增長遠超預期,半年就完成了全年目標,可想而知大家的獎勵有多高。然后,管理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調政策,前期好像沒什么影響,但到了年底,問題就顯現出來了,優秀的一線銷售人員大量流失。后來企業去做調查才發現,年中的政策調整對他們的影響非常大,直接影響了他們的期望值和積極性。

    我們在計劃管理當中一定要牢牢記住一件事情,政策基本上是不動的,就比如激勵政策,一旦定了就不要動。

    02 提升計劃管理,保障目標實現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在實施計劃管理時,容易出現的漏洞。

    1. 有要求,無承諾

    如果只講要求,下屬沒有辦法去干。當你在提出要求的時候,一定要把承諾也給出去。

    2. 有目標,無衡量

    這種錯誤和第一種錯誤相關聯。在日常工作中只把目標設立了,做到哪兒就算哪兒,而且對于虧損、對于目標沒有達成,甚至可能到了熟視無睹、見怪不怪的狀態。

    比如半年過去了,我們離設定的目標有很大的距離,但大家一點也不緊張,虧損數字擺在眼前也覺得正常,這種習慣一定要調整。

    我們需要讓所有人明確:設定目標,就一定要設定檢驗目標的衡量標準。

    3. 有衡量,無量化

    大家在計劃管理中往往表達得非常含糊,都是“盡量完成”、“正常推進”、 “努力打造”、“盡可能改進”等此類表達方式,而沒有動作的表達。

    或者在計劃中看不到每個時期的重點。如果沒有重點,就不可能真正把資源安排好。因為資源一定是不夠的,資源一定要去到重點的地方,才可以產生效力。

    因此,我們需要把衡量目標的標準量化,才可以安排資源的匹配。

    4. 有計劃,無措施

    大家無論做任何報告,一定要有目標、有時間進度、有檢驗的標準、有結果、有責任人,這就是計劃管理的習慣。

    比如行情不提供機會時,我們就不討論行情,只需要討論能找到的機會。獲得機會的原因分析不到的話,就很難調整到位。

    5. 有過去,沒未來;有數據,沒行動

    我們經??吹皆露鹊慕洜I分析會議,大家的重心都在總結上,沒有在下個月的計劃中。我們花費絕大部分時間做上個月的總結,卻極少拿出時間做下個月的行動安排,如果長久下去,我們就只有過去沒有未來,這是一個可怕的事情。

    當你總結出當下的數據與年度計劃的差異非常大,就要感到壓力,立即行動。

    但現實中常常是只有數據,沒有關于數據差異存在的原因,以及改進的計劃在哪里、怎么把差異搶回來等。沒有行動安排,總結就毫無意義。

    6. 有繼續,沒安排

    前期經營遺留下來的差異,被保留了下來,但在目標加大之后,一些特殊措施的安排,這是需要大家特別關注的。

    最后,我們還是回到計劃的定義中來:計劃是為實現目標而尋找資源的一系列行動。以上這些錯誤,如果糾正過來,就可以讓計劃管理落實到日常工作中,為目標配上衡量標準、量化標準、行動及措施。

    建議大家一定要加強計劃管理的能力,這是最基本的管理職能。如果你不能在日常工作中恰當運用這個職能,其實就意味著不會做管理。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