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資本市場在“十四五”期間經歷了怎樣的蛻變?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轉型壓力,證監會如何通過制度重構、功能優化和風險防控,推動市場實現質的提升?在國新辦今日召開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系統回顧了五年來資本市場的改革歷程,從法治建設、市場體系完善到開放創新,全方位展示了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的深層邏輯。
吳清指出,過去五年是資本市場極不尋常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下,證監會統籌推進防風險、強監管與促發展,推動市場健康穩定態勢持續鞏固。從新證券法實施到新“國九條”出臺,從設立北交所到深化注冊制改革,一系列關鍵舉措不僅重塑了市場生態,更顯著提升了直接融資比重和科技企業占比。截至今年8月,A股總市值突破100萬億元,資本市場正成為科技創新與經濟轉型的重要引擎。
不涉及短期政策調整
市場此前期待本次發布會能如2024年9月24日發布會出臺多項金融政策,但發布會一開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就表示,“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是介紹‘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成就,主要是從中長期視角回顧和總結‘十四五’,不涉及短期政策的調整。關于‘十五五’及下一步金融改革內容,我們將在中央統一部署后與大家進一步溝通?!?/p>
9月22日,滬指漲0.22%,深成指漲0.67%,創業板指漲0.55%,大盤成交額2.12萬億,較上個交易日縮量2023.48億。中金公司研報指出,去年9月至今A股自底部階段震蕩上行,當下行情已持續一年左右時間,上證指數累計漲幅超過40%。近期A股仍在短線調整期,不改中期趨勢。今年7—8月A股出現較快上漲,成交也一度放大,日換手率一度維持6%以上,兩融余額創歷史新高。
歷史經驗顯示,A股每次換手率升至?5%以上,指數后期往往易出現一定幅度的短期調整,近幾年典型時段如?2019年4月、2020年7月以及2024年10月,上述三個階段指數在后續均出現1—3個月左右的調整期。A股8月底至今雖數次接近或略突破前期高點,但總體來看仍處于震蕩調整階段。因成交較快上漲帶來的調整一般不改變中期趨勢,中金公司研報認為去年924以來的上漲行情或仍延續。
制度重構與市場體系完善
“十四五”期間,資本市場法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以新證券法實施為契機,證監會系統推進法規制度的“立改廢釋”,期貨和衍生品法、私募基金監管條例等長期醞釀的法規相繼落地,中國特色資本市場法治體系基本建成。2023年新“國九條”發布后,證監會配套推出60余項規則,全面重構市場基礎制度與監管底層邏輯。吳清強調,這些制度性變革為市場長期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市場體系建設的多層次、廣覆蓋特征日益凸顯??苿摪?、創業板改革縱深推進,北交所成功設立并高效運行,新三板持續深化改造,股權市場結構更趨合理。截至今年8月,A股總市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實現跨越式增長。債券市場創新品種加速涌現,公募REITs、科創債、資產證券化等產品豐富投資選擇;期貨期權品種覆蓋157個,廣泛服務國民經濟主要領域。廣期所的設立進一步強化了對綠色金融的支持。
市場功能持續優化,直接融資比重穩步提升。近五年交易所市場股債融資規模達57.5萬億元,直接融資占比升至31.6%,較“十三五”末提高2.8個百分點。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能力顯著增強,新上市企業中超九成為科技類企業,科技板塊市值占比超四分之一。市值前50公司中科技企業數量從18家增至24家。同時,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意識增強,五年累計分紅回購10.6萬億元,規模為IPO和再融資總額的2.07倍。
從協同穩市到執法震懾
面對多重超預期風險挑戰,證監會協同宏觀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和市場主體,加強政策、資金與預期對沖,有效防范市場大幅波動。吳清提到,“十四五”期間上證綜指年化波動率降至15.9%,較“十三五”下降2.8個百分點,市場韌性明顯增強。這一成果得益于跨市場、跨領域、跨境風險防控機制的健全,以及逆周期調節工具的靈活運用。
重點領域風險化解成效顯著。債券違約率保持在1%左右的較低水平;私募基金風險整治扎實推進,約7000家僵尸機構完成出清,“偽私募”增量風險基本遏制;金交所和“偽金交所”清理工作全面完成,27家金交所資質全部取消,上百家偽機構被清理。證監會堅持嚴控增量、穩減存量、嚴防“爆雷”的策略,確保了風險收斂可控。
監管執法力度空前,市場生態持續凈化。五年間共作出行政處罰2214份,罰沒金額414億元,分別增長58%和30%。證監會聚焦財務造假、操縱市場等突出問題,構建全方位懲防體系,堅決打破造假“生態圈”。例如,對恒大地產及其審計機構開出史上最大罰單,對越博動力案第三方配合造假同步追責。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強化,五年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超700件,一批責任人被追究刑事責任。
投資者保護體系不斷完善。證監會先后完善減持、量化交易、融券等規則,推動先行賠付、責令回購等制度落地,明確申報即擔責、中介機構評價等硬約束??得浪帢I、紫晶存儲、澤達易盛等標志性案例的處理,累計賠付投資者超38億元,顯著提升了投資者權益保護質效。
在改革與開放中尋找平衡
?“十四五”期間資本市場的成就,不僅體現在數據的增長,更在于制度性、結構性的深刻變革。吳清的闡述揭示了一條主線:通過法治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改革,資本市場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從融資功能主導轉向投融資協調發展,從局部開放轉向制度型開放。然而,挑戰依然存在。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進,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國內經濟轉型壓力未減,如何進一步提升制度包容性、吸引中長期資金、增強上市公司質量,仍是亟待破解的課題。
未來五年,資本市場需要在穩與進、放與管、內與外之間尋求動態平衡。吳清提到的投融資綜合改革、中長期資金入市、監管精準性提升等方向,勾勒出“十五五”期間市場發展的路徑。但更深層的思考在于:資本市場如何真正成為經濟創新的“助推器”而非“放大器”?如何在高水平開放中維護金融穩定?如何在監管從嚴的同時激發市場活力?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資本市場能否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并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