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根教授《經濟追趕的藝術》的中文版最近剛剛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李根教授是經濟學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曾擔任國際熊彼特協會的主席以及韓國總統經濟發展問題的首席顧問,在追趕經濟學、創新與發展、產業政策等領域有長期深入的學術研究和產生廣泛影響力的建樹成果。尤其在對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的分析以及亞洲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和轉型方面,李根教授無疑是國際權威學者之一。
《經濟追趕的藝術:創新體系中的障礙、迂回與跨越》是李根教授繼其專著《經濟追趕與技術跨越:韓國的發展路徑與宏觀經濟穩定》(曾榮獲熊彼特獎,其中文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出版)之后,撰寫的另一部關于經濟追趕的上乘佳作。與前書相比,文字語言更加通俗易懂,經濟學洞見更加豐富深刻,如何具體操作執行的現實指導意義更加明確可行。發展中經濟體如何實現經濟追趕,這是經濟學中最為重要同時也最缺乏答案的核心問題之一,而該書研究的就是這個重大問題,對于所有關心該問題的讀者來說,都應該是必讀的。
《經濟追趕的藝術》一書的主要觀點如下:
第一,中等收入國家要實現經濟追趕變成發達國家,需要通過一條“狹窄的通道”,要獲得成功非常不容易,很難找到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科學”的一定之規,而更像是需要掌握火候,靈活運用的政策“藝術”。
第二,要實現經濟追趕,就必須彎道超車。這是因為后發經濟體存在企業的能力失靈與規模失靈這兩種失靈以及發達經濟體的知識產權保護這一個障礙。企業的能力失靈具體是指企業缺乏創新能力,并非對其進行簡單地補貼或者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就可以自動形成企業的創新能力;企業的規模失靈則指的是發展中經濟體中是以中小型企業占主導,缺少世界一流的大企業,而中小型企業在引領經濟體向高收入水平發展方面存在能力先天不足,無法與發達國家的大企業進行有效的抗衡。另外,發達經濟體因為引領創新,具有知識產權保護帶來的先進技術,在一定期限內對先進技術具有合法壟斷權,從而阻礙發展中經濟體對這些先進技術的快速低成本的有效學習。所以,面對這兩種失靈與一種障礙,后發經濟體如果只是永遠跟隨發達經濟體的腳步不停追趕,就很有可能永遠無法真正趕上發達經濟體。因此后發經濟體在追趕過程中,一開始進入可以模仿、跟隨并學習先發者,但到了某一階段以后就必須另辟蹊徑,才能快速抄近路或者彎道超車,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三,追趕理論存在三個悖論。第一個悖論是“殊途同歸”,意即為達到并實現接近先行者的收入水平,后發者必須走一條不同于先行者的新路。第二個悖論是“彎道比直道快”,意即直路上容易交通擁堵,后發者可以彎道超車,選擇一條更加人跡罕至的路徑,往往會更快抵達目的地。第三個悖論是“從窗口飛出或跌落”,意即只有做好“飛行”準備、“翅膀”強壯有力的企業才能嘗試跨越,而其他企業會面臨跌落到地面的重重風險。
第四,后發經濟體要切實提高創新能力,具體做法可以考慮選擇三條彎道。第一條彎道是在寬松的知識產權保護體制下,促進以小專利和商標形式的模仿創新,而不是促進和鞏固常規專利權。第二條彎道是以非線性順序,先加大、再減小、之后再加大全球價值鏈參與度。第三條彎道是先專攻短周期的高科技部門和產品(如信息技術行業),后期再專攻長周期的部門和細分市場(如制藥業)。
《經濟追趕的藝術》倡導以人才能力發展為本的經濟發展觀,提出了一個涵蓋“后進入者—彎道超車—跨越式發展”的全面經濟追趕理論,系統地分析了追趕過程中的能力建設問題。作為一本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著作,該書科學系統地分析了許多后發經濟體實現經濟追趕的經驗和拉美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書中使用了很多生動的隱喻和豐富的案例,通俗易懂,可讀性強。
我國當前與未來正在全力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如何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如何盡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如何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該書對于所有這些重要問題都有非常好的參考借鑒意義。
(王勇: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副院長、長聘副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